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中左右凸缘部件(3)分别设置有延伸部(46);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有,第1支撑部(35),用于支撑由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前面部所构成的第1部位(30);第2支撑部(45),由凸缘部件(3)的延伸部(46)构成,用于支撑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以外的第2部位(40)。采用上述结构,可有效地利用为了连接左右的碰撞盒(4)而设置在左右前纵梁上的左右凸缘部件,通过将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的两个不同部位支撑在保险杠加强件和凸缘部件上,可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散热器框架支撑在汽车的车身前部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汽车上设置有安装散热器或冷凝器等的散热器框架(shroud),该散热器框架具有上框部,下框部和左右的侧框部,呈“口”状(矩形框状),并且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后侧附近,支撑于车身前部。近年来,通过可吸收碰撞能量的左右的碰撞盒(crash can)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bumper reinforcement)连接于车身前部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结构成为主流。作为将散热器框架支撑于车身前部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40744号)中,公开了一种,设置有左右一对车身紧固部且该车身紧固部与散热器框架的左右侧框部形成为一体,同时该车身紧固部被紧固于左右前纵梁的前端的技术,特别是,在该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车身紧固的部位由与前纵梁的前端部连接的碰撞盒的后端凸缘部的延伸部分所构成,该后端凸缘部件的延伸部分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前后配置,并通过螺栓沿前后方向予以固定。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172345号)中,公开了一种在连接于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保险杠加强件上设置有一对支柱(stay),通过螺栓使散热器框架的左右侧框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该支柱的技术。可是,如上所述,由于散热器框架安装有散热器或冷凝器等,因而其全体的重量很大,因此有必要将散热器框架确实可靠地安装并支撑于车身前部,为此,通常还需另外设置将散热器框架连接支撑在车身前部的多个支架等支撑部件。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散热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位于后方位置时,使碰撞盒的后端的凸缘(flange)向车辆内侧延伸,然后使该延伸部件支撑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同时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侧面上部设置向外方及后方延伸的侧部支柱,通过使该侧部支柱支撑在护板(apron panel)等车身侧部部件上,可使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在多个的不同部位得到支撑。-->另外,当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散热器框架大致设置在紧接在保险杠加强件后方的位置时,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可通过保险杠加强件予以支撑,但是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到护板等车身侧部部件之间的距离则变长,因此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侧面设置专利文献1的侧支柱以在确保支撑刚性的基础上使车身侧部部件予以支撑的方法将难以实现。特别是对于前照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车辆,其护板的前端位于较为后方的位置,因此上述问题更显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设置于保险杠加强件的后侧附近的车辆所使用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将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支撑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同时可有效地利用为了连接左右的碰撞盒而设置在左右前纵梁上的左右凸缘部件,通过将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上述前面部以外的规定部位支撑在该凸缘部件的延伸部上,可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由此可确实可靠地使散热器框架安装在车身前部,并可减少用于安装该散热器框架的部件个数,从而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左右前纵梁;自该前纵梁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碰撞盒;与该碰撞盒的后端接合且与上述前纵梁紧固的凸缘部件;在上述碰撞盒的前端部连接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该保险杠加强件的后方,且由上框部、下框部以及左右的侧框部构成的“口”状散热器框架;设置在上述保险杠加强件上,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的第1支撑部;由分别设置在上述左右的凸缘部件的延伸部予以构成、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位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支撑部。在上述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左右的凸缘部件分别设置有延伸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被保险杠加强件的第1支撑部所支撑,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以外的规定部位由凸缘部件的延伸部所构成的第2支撑部支撑,从而散热器框架被安装在车身的前部。另外,碰撞盒经凸缘部件确实可靠地接合于前纵梁的前端部,通过有效地利用该凸缘部件,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的两处不同部位能确实可靠地被保险杠加强件和凸缘部件所支撑,因而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强度被提高,散热器框架可确实可靠地安装在车身前部。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规定部位可由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第2支撑部可具有相对于凸缘部件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在对车身前部组装散热器框架时,由于可使突出部暂时载置于水平支撑面上,因此,可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使上述规定部位不与凸缘部件发生干涉即可确实可靠地安装在第2支撑部,并且由于可在第2支撑部对上述规定部位以载置的状态予以支撑,因此,可提高对包括散热器框架在内的散热器或冷凝器等的大重量部件的支撑可靠性,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上述规定部位沿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提高散热器框架应对从各方向作用于其自身的作用力的支撑刚性。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支撑部比第1支撑部更位于上方。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散热器框架沿前后方向产生倾倒,并且通过适当地扩大第1、第2支撑部之间的上下间隔,可使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不产生影响,提高防止上述倾倒的效果。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凸缘部件的延伸部设置在凸缘部件的上端部。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抑制延伸部件的延伸长度,从而可抑制凸缘部件的重量增加,在上下方向上分隔第1,第2支撑部。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规定部位,在有超过规定值的方向向后的负荷作用于散热器框架时,可与第2支撑部脱离。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杠加强件后退而使碰撞盒变形,由于上述规定部位脱离第2支撑部,容许保险杠加强件后退,因此,可最大限度地防止散热器框架等的损害,同时可确实可靠地发挥碰撞盒通过变形来吸收能量的功能。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保险杠加强件设置有加强该保险杠加强件中连接碰撞盒的部位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设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构成上述第1支撑部的垂直延伸部。-->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确实可靠地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第1支撑部支撑散热器框架的前面部的支撑刚性,并且可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刚性以及保险杠加强件与碰撞盒的接合强度。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加强部件与保险杠加强件的上壁及下壁接合。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使加强部件确实可靠地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上,从而可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强度和刚性。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直接与碰撞盒的前端部接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前纵梁;自上述前纵梁的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碰撞盒;与上述碰撞盒的后端接合且与上述前纵梁紧固的凸缘部件; 与上述碰撞盒的前端部连接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后方,且由上框部、下框部及左右的侧框部构成的“口”状散热器框架;设置在上述保险杠加强件上,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的第1支撑部;由分别设置在上述左右的凸缘部件上的延伸部予以构成,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位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支撑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5-23 2005-149960;JP 2006-3-13 2006-0678271.一种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前纵梁;自上述前纵梁的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碰撞盒;与上述碰撞盒的后端接合且与上述前纵梁紧固的凸缘部件;与上述碰撞盒的前端部连接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后方,且由上框部、下框部及左右的侧框部构成的“口”状散热器框架;设置在上述保险杠加强件上,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的第1支撑部;由分别设置在上述左右的凸缘部件上的延伸部予以构成,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位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支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部位,由从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第2支撑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凸缘部件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上述规定部位,沿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撑部比第1支撑部更位于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件的延伸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宏树,影山泰纪,辻诚一,中山伸之,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