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50913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包括铲基,斜导柱,斜内行位,产品,所述铲基底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镶嵌进下方的斜内行位中,所述斜内行位滑动地设置在公模板中,并且在其运动方向上有一段斜内行位与产品连接,所述斜导柱贯穿铲基和斜内行位,并且斜导柱末端卡在铲基上端。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产品侧壁内表面出现较高的凹凸形状时的成型及脱模问题,并且结构简单,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生产过程中,当产品侧壁内表面出现凹凸形状时,往往通过斜顶来解决,但当产品内表面高度过大时,斜顶生产则安全性和便利性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包括铲基,斜导柱,斜内行位,产品,所述铲基底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镶嵌进下方的斜内行位中,所述斜内行位滑动地设置在公模板中,并且在其运动方向上有一段斜内行位与产品连接,所述斜导柱贯穿铲基和斜内行位,并且斜导柱末端卡在铲基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斜内行位的运动方向与产品上凹凸形状的方向相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与铲基为一体结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产品侧壁内表面出现较高的凹凸形状时的成型及脱模问题,并且结构简单,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伊基,11、凸起,2、斜导柱,3、斜内行位,4、产品,5、公模板,6、母模板,7、开模螺栓,8、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参照图1所示,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包括铲基1,斜导柱2,斜内行位3,产品4,所述铲基I底端设置有凸起11,所述凸起11镶嵌进下方的斜内行位3中,所述斜内行位3滑动地设置在公模板5中,并且在其运动方向上有一段斜内行位3与产品4连接,所述斜导柱2贯穿铲基I和斜内行位3,并且斜导柱2末端卡在铲基I上端,所述产品4设置在公模板5和母模板6之间,在铲基I上还设置有开模螺栓7,开模螺栓7紧固铲基I和母模板6,所述斜内行位3 —端通过公模板5限位,另一端通过固定在基座上的压条8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斜内行位3的运动方向与产品4上凹凸形状的方向相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11与铲基1为一体结构。 本技术的原理: 机构运行时,拧出开模螺栓7,斜导柱2带动斜内行位3沿产品4上凹凸形状的方向反向运动,即压条8方向,使得产品4顺利完成脱模。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包括铲基(1),斜导柱(2),斜内行位(3),产品(4),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基(1)底端设置有凸起(11),所述凸起(11)镶嵌进下方的斜内行位(3)中,所述斜内行位(3)滑动地设置在公模板(5)中,并且在其运动方向上有一段斜内行位(3)与产品(4)连接,所述斜导柱(2)贯穿铲基(1)和斜内行位(3),并且斜导柱(2)末端卡在铲基(1)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斜内行位机构,包括铲基(1),斜导柱(2),斜内行位(3),产品(4),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基(I)底端设置有凸起(11),所述凸起(11)镶嵌进下方的斜内行位(3)中,所述斜内行位(3)滑动地设置在公模板(5)中,并且在其运动方向上有一段斜内行位(3)与产品(4)连接,所述斜导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冬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