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46708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筒体和固定阀,柱塞设置在筒体内部,柱塞包括顺次连接的上阀罩、短节和柱塞体,上阀罩上端与抽油杆连接,上阀罩下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空腔内部设置有上游动阀和下游动阀,下游动阀下端与短节相贴,柱塞体外壁与筒体内壁间隙配合;上阀罩上设置有出油孔,出油孔与上游动阀连通,出油孔为长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下游动阀与上游动阀相贴设置,从而使得当抽油泵停抽时,下游动阀上的积存的砂粒大大减少,避免下游动阀被砂埋;而且,增大出油孔的开口面积,即增大流量降低流速,降低同等总量的液体混合物对上阀罩的冲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抽油泵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油泵。
技术介绍
抽油泵是通过抽油机带动,把油井内的原油抽到地面的常用井下装置。 现有的抽油泵主要由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组成,其中,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阀罩、上游动阀、短节、柱塞体和下游动阀,上阀罩上端与抽油杆连接,上阀罩上设置有圆形出油孔,其孔径小于上游动阀的凡尔球直径,油井中含有大量砂粒的液体混合物依次通过下游动阀、柱塞体、短节、上游动阀、上阀罩和出油孔,并进入抽油杆外部的油管,最终输送至地面。 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一旦抽油泵停止工作时,含有大量砂粒的液体混合物的流动基本停止,上游动阀与下游动阀之间的液体混合物的砂粒,大量的沉积并砂埋到下游动阀上面,当抽油泵再次启抽时,下游动阀被埋死,使油井无法继续生产,且维修极为不便;而且,上阀罩的出油孔为限制上游动阀的凡尔球,其横截面积较小,上阀罩易被液体混合物快速冲蚀造成断裂,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下游动阀易被埋死、上阀罩寿命较短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泵。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种抽油泵,所述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所述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筒体和固定阀,所述柱塞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所述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连接的上阀罩、短节和柱塞体,所述上阀罩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上阀罩下端的内部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到下顺次固定设置有相贴的上游动阀和下游动阀,所述下游动阀下端与所述短节相贴,所述柱塞体外壁与所述筒体内壁间隙配合; 所述上阀罩的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上游动阀连通,所述出油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所述上游动阀的凡尔球的直径,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凡尔球直径的两倍。 作为优选,所述出油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出油孔均匀分布在所述上阀罩的空腔外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柱塞体的长度小于等于30cm,所述上阀罩与所述短节的总体长度大于等于30cm。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罩、所述短节、和所述柱塞体总体的长度小于等于60cm。 进一步地,所述抽油泵还包括喇叭口,所述喇叭口设置在所述固定阀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上阀罩、所述短节、和所述柱塞体之间均为螺纹连接。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通过将下游动阀与上游动阀相贴设置,即将二者的距离缩到最短,从而使得存于上游动阀与下游动阀之间的液体混合物大大减少,当抽油泵停抽时,下游动阀上的积存的砂粒大大减少,避免下游动阀被砂埋,且不会被埋死,使油井保持正常生产;而且,在上阀罩上设置长圆孔作为出油孔,限制上游动阀的凡尔球的同时,相比现有技术增大出油孔的开口面积,即增大出油孔的液体混合物流量的同时,且降低流速,最大限度的减缓液体混合物对上阀罩的冲蚀、碰撞,从而长时间保持上阀罩不断裂,延长上阀罩的使用寿命O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泵头,2筒体,3固定阀,4抽油杆,5柱塞体,6短节,7下游动阀,8上游动阀,9上阀罩,10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抽油泵,所述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所述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1、筒体2和固定阀3,所述柱塞设置在所述筒体2内部,所述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连接的上阀罩9、短节6和柱塞体5,所述上阀罩9上端与抽油杆4连接,所述上阀罩9下端的内部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到下顺次固定设置有相贴的上游动阀8和下游动阀7,所述下游动阀7下端与所述短节6相贴,所述柱塞体5外壁与所述筒体2内壁间隙配合; 所述上阀罩9的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出油孔10,所述出油孔10与所述上游动阀8连通,所述出油孔10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所述上游动阀8的凡尔球的直径,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凡尔球直径的两倍。 其中,上阀罩9下部为底部开口的空腔,上游动阀8和下游动阀7依次固定在空腔中,而空腔的底部边缘与短节6螺纹连接;当本技术开始工作时,柱塞整体在抽油杆4的带动下上行,抽动油井下的液体混合物从本技术底部的固定阀3进入,依次穿过筒体2中的柱塞体5中间的通孔、短节6、下游动阀7、上游动阀8,最后从上阀罩9上的出油孔10流出,现有技术中,下游动阀7 —般设置在柱塞体5下方,如此导致上游动阀8和下游动阀7之间的距离太长,当抽油泵停抽时,大量的液体混合物存于上游动阀8与下游动阀7之间,其中含有大量的固体砂粒,其沉淀将下游动阀7砂埋埋死,使下游动阀7的凡尔球无法与凡尔座脱离,使液体混合物无法继续流动; 而本技术通过将下游动阀7调至与上游动阀8相贴设置的位置,即将二者的距离缩到最短,从而使得存于上游动阀8与下游动阀7之间的液体混合物大大减少,当抽油泵停抽时,少量的液体混合物含的砂粒也较少,使得下游动阀7上的积存的砂粒大大减少,避免下游动阀7被砂埋,且不会被埋死,使油井保持正常生产; 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出油孔10为限制上游动阀8的凡尔球,横截面积较小,当柱塞上行时,抽动液体混合物从出油孔10喷出,而出油孔10较小,即导致出油孔10处液体混合物的流速较大,几乎是喷射而出,如此对出油孔10以及上阀罩9的冲击较大,上阀罩9很快即被冲蚀、碰撞,最终断裂; 而本技术通过在上阀罩9上设置长圆孔作为出油孔10,限制上游动阀8的凡尔球的同时,相比现有技术增大出油孔10的开口面积,即至少增至上游动阀8的凡尔球的直径的两倍,使得出油孔10的液体混合物流量得以增大,同时,且降低流速,另外,每次抽出的液体混合物从出油孔10流出的时间也得以缩短,从而降低对上阀罩9的冲蚀速度、减短冲蚀时间,最大限度的减缓液体混合物对上阀罩9的冲蚀、碰撞,长时间保持上阀罩9不断裂,延长上阀罩9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抽油泵,所述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所述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1、筒体2和固定阀3,所述柱塞设置在所述筒体2内部,所述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连接的上阀罩9、短节6和柱塞体5,所述上阀罩9上端与抽油杆4连接,所述上阀罩9下端的内部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到下顺次固定设置有相贴的上游动阀8和下游动阀7,所述下游动阀7下端与所述短节6相贴,所述柱塞体5外壁与所述筒体2内壁间隙配合; 所述上阀罩9的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出油孔10,所述出油孔10与所述上游动阀8连通,所述出油孔10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所述上游动阀8的凡尔球的直径,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凡尔球直径的两倍。 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出油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所述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筒体和固定阀,所述柱塞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所述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连接的上阀罩、短节和柱塞体,所述上阀罩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上阀罩下端的内部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到下顺次固定设置有相贴的上游动阀和下游动阀,所述下游动阀下端与所述短节相贴,所述柱塞体外壁与所述筒体内壁间隙配合;所述上阀罩的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上游动阀连通,所述出油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所述上游动阀的凡尔球的直径,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凡尔球直径的两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泵包括:泵筒和位于泵筒内部的柱塞,所述泵筒包括顺次连接的泵头、筒体和固定阀,所述柱塞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所述柱塞包括从上到下顺次连接的上阀罩、短节和柱塞体,所述上阀罩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上阀罩下端的内部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到下顺次固定设置有相贴的上游动阀和下游动阀,所述下游动阀下端与所述短节相贴,所述柱塞体外壁与所述筒体内壁间隙配合; 所述上阀罩的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上游动阀连通,所述出油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所述上游动阀的凡尔球的直径,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远国孔红芳周小东徐正彬沙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