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轿厢绳头,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后固定于对重绳头。由于省去了曳引轮与轿顶返绳轮、对重返绳轮之间的导向轮,使曳引系统的结构简化,且在将机房高度尺寸降低至满足国标要求的最小尺寸的情况下仍可使曳引轮的包角大幅增加,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由于无需导向轮,在保证电梯曳引能力的前提下,能够使电梯机房的高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建筑成本,节约资源;且由于没有导向轮,消除了其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提高电梯的传动效率,降低电梯能耗,使电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电梯运行维护成本的目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曳引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曳引能力强且节约成本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
技术介绍
电梯是指依靠动力驱动、利用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乘客(载货、病床、杂物、液压)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超高型建筑开始屹立于城市中心,许多城市都在往垂直城市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里都配置电梯。然而,楼层越多,电梯的能耗就越大,电梯作为一种“长寿”的能耗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智能、高效、环保将成为未来电梯业的发展趋势和共同目标,绿色节能电梯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概念,而是与建筑商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电梯节能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在现有的一种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布置系统中,由于在轿厢与曳引轮之间或对重装置与曳引轮之间设有导向轮,由此使曳引钢丝绳与曳引机之曳引轮间的包角较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电梯的曳引能力;若要增大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包角,则需要大幅增加曳引轮与导向轮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就必须增加曳引机机架的高度,从而使建筑成本大幅升高。另外,导向轮的设置,使电梯的运行维护成本加大,同时也带来不必要的机械损耗、增加电梯对电能的消耗。这些都不利于电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的曳引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返绳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较佳地,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绳头固定于同一高度。较佳地,所述曳引绳从所述轿厢绳头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轿顶返绳轮绕出后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并绕进所述曳引轮,经所述曳引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对重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对重返绳轮绕出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较佳地,所述曳引绳在所述曳引轮到所述对重返绳轮之间、所述对重返绳轮到所述对重绳头之间均为竖直延伸。较佳地,经过所述轿顶返绳轮的轴心的竖直直线与所述曳引绳之间具有一夹角。较佳地,所述曳引绳与所述曳引轮之间的包角介于155°~180°之间。较佳地,所述轿顶返绳轮、所述对重返绳轮分别设置于轿厢的顶部及对重装置的顶部。较佳地,所述轿厢与所述对重装置之间连接有补偿链较佳地,所述轿厢上还连接有随行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返绳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由于省去了曳引轮与轿顶返绳轮之间或曳引轮与对重返绳轮之间的导向轮,一方面使曳引系统的结构简化,另一方面在将机房高度尺寸降低至满足国标要求的最小尺寸的情况下仍可使曳引轮的包角大幅增加,从而使电梯得到更大的曳引能力;同时,由于无需导向轮,在保证电梯曳引能力的前提下,能够使电梯机房的高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建筑成本,节约资源;且由于没有导向轮,消除了其轴承带来的机械效能损耗,提高电梯的传动效率,降低电梯能耗使电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电梯运行维护成本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技术所提供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结构简单、曳引能力强、节约建筑成本及运行成本,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其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101、轿顶返绳轮102、曳引轮103、对重返绳轮104、对重绳头105及曳引绳106,所述曳引绳106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101,所述曳引绳106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轿顶返绳轮102、所述曳引轮103、所述对重返绳轮104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105。具体地,所述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具有设置于井道内的轿厢107及对重装置108,轿顶返绳轮102设置于轿厢107的顶部,对重返绳轮104设置于对重装置108的顶部,且所述轿厢107与对重装置108之间连接有补偿链109,当然,补偿链109并非本技术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的必要部件,不设置补偿链109,同样不会影响本技术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100的功能,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继续参阅图1所示,优选地,轿厢绳头101、曳引轮103、对重绳头105固定于同一高度;当然,轿厢绳头101、曳引轮103、对重绳头105亦可固定于不同的高度,这并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现。其中,轿顶返绳轮102设于轿厢绳头101、曳引轮103之间,对重返绳轮104设于曳引轮103、对重绳头105之间。绕设所述曳引绳106时,先将曳引绳106的一端固定于轿厢绳头101,然后使曳引绳106的另一端从轿厢绳头101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轿顶返绳轮102的下方,曳引绳106经轿顶返绳轮102的下方绕出后向上延伸,接着绕进所述曳引轮103的上方,曳引绳106经所述曳引轮103的上方绕出后再向下延伸,然后绕进所述对重返绳轮104的下方,所述曳引绳106经所述对重返绳轮104的下方绕出后再次向上延伸,最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105。再次参阅图1所示,经过轿顶返绳轮102的曳引绳106呈倾斜设置。具体地,假设一直线L过所述轿顶返绳轮102的轴心而竖直延伸,则该直线L与曳引绳106之间具有一夹角a,且该夹角a为一锐角,因此使经过轿顶返绳轮102的曳引绳106呈倾斜设置。而在对重返绳轮104一侧,经过重返绳轮104的曳引绳106均为竖直设置。具体地,曳引轮103的相邻近对重绳头105一侧的边缘与对重绳头105的固定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对重返绳轮104的直径;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的轿厢绳头、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轿顶返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返绳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间隔设置
的轿厢绳头、轿顶返绳轮、曳引轮、对重返绳轮、对重绳头及曳引绳,所述曳
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厢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轿顶返绳
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返绳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轿厢绳头、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绳头固定于同一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比为二比一的电梯曳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曳引绳从所述轿厢绳头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轿顶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轿顶返
绳轮绕出后的所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并绕进所述曳引轮,经所述曳引轮绕出的所
述曳引绳向下延伸并绕进所述对重返绳轮的下方,经所述对重返绳轮绕出的所
述曳引绳向上延伸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比为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树礼,辛全中,邱礼冕,
申请(专利权)人: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