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轮式装载机(100)具有发动机室(2)、冷却室(3)、散热器(4)、冷却风扇(5)、隔壁(6)、第一管主体部(7)以及顶板(81)。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位于发动机室(2)内。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二端部(72)在冷却室(3)内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形成在顶板(81)的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84)形成在散热器(4)与冷却风扇(5)的前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作业车辆具有发动机室。发动机收纳在该发动机室内。另外,有时发动机以外的各种装置也收纳在发动机室内。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业车辆将处理来自于发动机的废气的废气后处理装置收纳在发动机室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25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收纳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或各种装置在工作时发热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发动机室内的温度上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包括:发动机室、冷却室、散热器、冷却风扇、隔壁、第一管主体部、车体罩。散热器收纳在冷却室中。冷却风扇收纳在冷却室中,从冷却室内向后方排气。隔壁将发动机室与冷却室隔开。第一管主体部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位于发动机室内。第二端部在冷却室内位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车体罩划分出冷却室。车体罩具有外部气体吸入口。外部气体吸入口形成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根据该构造,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该冷却室是冷却风扇工作时成为负压的空间。因此,第一管主体部从第一端部吸入空气,从第二端部排出空气。其结果是,将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另外,由于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而使发动机室内成为负压,所以外部气体流入发动机室内,能够对发动机室内进行冷却。另外,第二端部以及外部气体吸入口位于散热器与冷却风扇的前方。因此,从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在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吸入到冷却室内的外部气体混合的状态下流向散热器。即,能够抑制仅从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地流向散热器。因此,能够抑制因来自第二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优选的是,从背面观察时,第二端部配置在不与散热器相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流向散热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因来自第二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二管主体部。第二管主体部具有第三端部与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位于发动机室内。第四端部在冷却室内位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根据该结构,不仅利用第一管主体部,还利用第二管主体部使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因此,能够更加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优选的是,在从背面观察时,第四端部配置在不与散热器相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第二管主体部的第四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流向散热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因来自第四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优选的是,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另外,第二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位于第一侧。第四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另外,第四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位于第二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二端部及第四端部离开散热器的中心部。其结果是,从第二与第四端部排出的热气在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吸入到冷却室内的外部气体充分混合的状态下流向散热器中心部。优选的是,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一侧端部。第四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二侧端部。优选的是,车体罩具有划分出发动机室上表面的顶板。外部气体吸入口形成在顶板上。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一冷却对象部件和第一吸入部。第一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第一吸入部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第一冷却对象部件延伸。优选的是,第一吸入部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根据该结构,在拆下第一管主体部时,能够将第一吸入部留在发动机室内。因此,能够将第一吸入部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复杂空间内。其结果是,即使在将第一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复杂空间内的情况下,第一吸入部也能够延伸至第一冷却对象部件的附近,从而对第一冷却对象部件进行冷却。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二冷却对象部件与第二吸入部。第二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第二吸入部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第二冷却对象部件延伸。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一冷却对象部件与第二冷却对象部件彼此分离地配置,也能够对两者进行冷却。优选的是,第一管主体部的流路面积比第一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且比第二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优选的是,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向下方开口。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雨水浸入冷却室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雨水经由第一管主体部浸入发动机室内。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轮式装载机的立体图。图2是后部车体的侧视剖视图。图3是废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内侧观察顶板的立体图。图5是顶板的侧视图。图6是后部车体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二端部、第四端部与散热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发动机室内部的立体图。图9是变形例4的后部车体的侧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即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轮式装载机100的外观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右”“左”“上”“下”表示以从驾驶室观察前方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具有相同的含义。另外,“前后方向”是指车体的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0具有作业装置110、车体120、前轮130及后轮140。该轮式装载机100通过驱动前轮130和后轮140旋转而能够自行行驶,利用作业装置110进行所希望的作业。作业装置110是利用被液压泵加压的工作油而被驱动的机构,配置在车体120的前方。作业装置110具有铲斗111、大臂(省略图示)、提升液压缸(省略图示)及铲斗液压缸112。铲斗111安装在大臂的前端。大臂是用于提升铲斗111的部件,安装在后述的前部车体120a的前部。提升液压缸利用从作业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来驱动大臂。铲斗液压缸112利用从作业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来驱动铲斗111。车体120具有前部车体120a与后部车体120b。前部车体120a与后部车体120b在左右方向上能够相互摆动地连结。在前部车体120a设有作业装置110和前轮130,在后部车体120b设有后轮140。后部车体120b具有车架150、驾驶舱160、工作油箱170、发动机室2、冷却室3和冷却风扇5(参照图2)。车架150是主要构成后部车体120b的框架,支承后轮140、驾驶舱160、工作油箱170和发动机11等。驾驶舱160的内部设有驾驶室,并且设有各种操作部件和操作面板。在驾驶舱160的后方配置有工作油箱170,在工作油箱17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液压泵(省略图示)。在工作油箱170内存储用于驱动作业装置110等的工作油,利用液压泵向作业装置110等供给工作油。图2是从左侧观察到的后部车体120b的侧视剖视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室2配置在工作油箱170的后方,由车体罩8划分出发动机室2。如图1所示,车体罩8具有顶板81、第一侧板82、第二侧板83(参照图2)。顶板81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上表面。第一和第二侧板82、83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侧面。详细地说,第一侧板82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左侧面,第二侧板83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右侧面。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室2内收纳有发动机11和废气后处理装置12等。发动机11是配置在发动机室2的下部且曲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谓的纵置式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室;冷却室;散热器,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隔壁,其分隔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冷却室;冷却风扇,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从所述冷却室内向后方排气;第一管主体部,其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一端部、以及在所述冷却室内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第二端部;车体罩,其具有形成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外部气体吸入口,并且划分出所述冷却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室;冷却室;散热器,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隔壁,其分隔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冷却室;冷却风扇,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从所述冷却室内向后方排气;第一管主体部,其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一端部、以及在所述冷却室内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第二端部;车体罩,其具有形成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外部气体吸入口,并且划分出所述冷却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从作业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二端部配置在不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管主体部,所述第二管主体部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三端部、以及在所述冷却室内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第四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从作业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所述第四端部配置在不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所述第四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部充男,大泽昭浩,新谷俊哉,松木照幸,吉田良明,山越洋佑,多造雅弘,北冈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