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和焙茶箱体,所述炭热发生装置包括木炭燃烧室,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所述焙茶箱体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设置于箱体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箱体设置有入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气罩设置有送气孔,连接至焙茶机箱体的入气口。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发挥炭电结合的焙茶方式,适用于多种需要焙茶的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和焙茶箱体,所述炭热发生装置包括木炭燃烧室,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所述焙茶箱体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设置于箱体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箱体设置有入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气罩设置有送气孔,连接至焙茶机箱体的入气口。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发挥炭电结合的焙茶方式,适用于多种需要焙茶的场合。【专利说明】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焙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
技术介绍
茶叶在烘焙时,一般采取放入锅中翻炒的方式进行,但这种翻炒一来难以控制火候,二来翻炒出的茶叶容易变形、味道欠佳。因此,业界有人进一步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烘焙,也有人采用炭火进行烘焙,但是,采用这种单一的烘焙方式,对于时间要求往往较长,而且仅用炭火烘焙,时间更难控制,仅用电加热方式,则茶叶味道缺少木炭的香味,难以获得顾客的好评。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经过积极开发研究,着眼于采用最节省的经济成本,用来解决仅用炭加热或电加热功效低下,或缺少香味,而如果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则又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烘焙时间,且又带来含炭香等诸多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解决用炭加热或电加热功效低下,或缺少香味,而如果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则又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和焙茶箱体,所述炭热发生装置包括:木炭燃烧室,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所述焙茶箱体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设置于箱体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箱体设置有入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气罩设置有送气孔,连接至焙茶机箱体的入气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炭热发生装置的底座设置有滑轮。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木炭燃烧室下方设置有可调节燃烧室高度的螺旋盘。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电加热装置为电炉丝。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焙茶箱体内设置有电机。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箱体内上部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将热气排至所述送气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为茶叶拖网。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设置有内部排气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所述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使用时,可以灵活地根据需要适时选择通过炭或电结合,调整烘焙时间,并确保烘焙质量,且焙茶装置炭电加热两部分能够分开,既降低了结构的复杂性,又能在需要时迅速结合。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炭热发生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焙茶箱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所示的本技术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的较佳实施例,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 图1和图2为本技术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1和焙茶箱体2,所述炭热发生装置1包括:木炭燃烧室3,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4,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5 ;所述焙茶箱体2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2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6,设置于箱体2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6上方的送气管7,所述送气管7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6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6上方的电加热装置8,所述箱体2设置有入气口 9和排气口 10。所述气罩4设置有送气孔11,连接至焙茶机箱体2的入气口 9。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炭热发生装置1的底座设置有滑轮12,便于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木炭燃烧室3下方设置有可调节燃烧室高度的螺旋盘13,以灵活调整高度,便于增添木炭。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电加热装置8为电炉丝。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焙茶箱体2内设置有电机14,给电炉丝进行供电。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箱体2内上部设置有鼓风机15,所述鼓风机15将热气排至所述送气管7。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茶叶盛放装置6为茶叶拖网。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茶叶盛放装置6上方的送气管7设置有内部排气孔16。用于形成一个内部的循环,即能将炭气和炭味通过鼓风机循环到电炉丝再加热循环烘焙,也可将30%的废气通过另一侧箱壁中的排气管排出箱外,70%再循环利用节省能源。 所述箱体2设置气孔17,便于废气排放。 工作时,可先通过电炉丝加热层的炉丝发出热量,送热系统的鼓风机15启动后,将热量通过送气管7传导到焙茶箱里对茶叶进行初步烘焙后,连通气罩4上的送气孔11,连接至焙茶机箱体2的入气口 9,通过将炭热发出装置1发出的热量和炭味通过鼓风机15的作用传递,通过送热管17传导到的焙茶箱体2里对茶叶进一步烘焙,使茶叶充分吸收木炭特有的香味。实际生产中也可选择仅采用一种加热方式或两种加热方式同时进行烘焙,通过模式调节开关可实现灵活切换或共同采用。 所述炭热发生装置1工作时,可以在炭炉加上一层燃烧的木炭,这样在热量传递到待加工的茶叶上时,木炭特有的香味也能被茶叶吸收。 也可在所述气罩上方设置有一除尘层。所述除尘层为4mm的不锈钢丝网,可防止炭灰进入电炉丝加热装置的炉丝,影响电机和加热炉丝的工作,延长加热炉丝的使用寿命。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如一次焙茶工作10小时,可选择炭电模式下工作8小时使茶叶快速烘焙,节省制作时间,提高效率;在8小时后选择纯炭模式烘焙2小时,纯炭烘焙使茶叶充分吸收炭味,增加茶叶浓香,同时,由于炭电焙茶加热装置独立设计并设有送热系统,通过送气孔11连至焙茶箱体2,能与现有焙茶设备如焙茶箱体连接,节省了设备的投资成本。本技术所述的炭电焙茶加热装置与现有炭电焙茶加热装置相比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效率高并且能有效的、长时间的进行茶叶烘焙,并有传统的茶叶制作的炭味,而且能与现有设备相结合,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示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和焙茶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炭热发生装置包括:木炭燃烧室、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 所述焙茶箱体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设置于箱体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箱体设置有入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气罩设置有送气孔,连接至焙茶机箱体的入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炭电结合的焙茶装置,其包括炭热发生装置和焙茶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炭热发生装置包括 :木炭燃烧室、设置于木炭燃烧室上方的气罩,以及置放木炭燃烧室的底座;所述焙茶箱体包括,设置于焙茶箱体内部的茶叶盛放装置,设置于箱体周围和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传递热气给所述茶叶盛放装置加热,以及设置于所述茶叶盛放装置上方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箱体设置有入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气罩设置有送气孔,连接至焙茶机箱体的入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添,
申请(专利权)人:黄永添,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