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投射式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其对一投射式触控面板进行驱动,该投射式触控面板具有第1~第M个依序排列的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1个驱动电极的第0个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的第M+1个驱动电极,该驱动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在该第1~第M个驱动电极中选取一驱动电极;对该被选取的驱动电极与其排列上前后相邻的两驱动电极均提供相同的交流(AC)驱动信号,而在此同时,在该第0~第M+1个驱动电极中除了所述被提供相同交流驱动信号的三个驱动电极之外,对其余的驱动电极提供相同的直流(DC)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对一投射式触控面板进行驱动,该投射式触控面板具有第1~第M个依序排列的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1个驱动电极的第0个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的第M+1个驱动电极,该驱动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在该第1~第M个驱动电极中选取一驱动电极;对该被选取的驱动电极与其排列上前后相邻的两驱动电极均提供相同的交流(AC)驱动信号,而在此同时,在该第0~第M+1个驱动电极中除了所述被提供相同交流驱动信号的三个驱动电极之外,对其余的驱动电极提供相同的直流(DC)电压。【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投射式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对投射式触控面板的驱动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其中一种驱动方式为,对被选取的驱动电极提供高电压的交流(AC)驱动信号,其它的驱动电极则由触控IC(集成电路)提供相同的直流(DC)准位(即电压),例如接地;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其对于有或没有触控动作的识别率很高;而缺点则为其触控IC的工艺复杂,且较为耗电,并且不能使用在高阻抗的驱动电极。其中第二种驱动方式为,对被选取的驱动电极提供一般电压(例如5V)的交流(AC)驱动信号,其它的驱动电极均为高阻抗的浮动信号;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触控IC的工艺及电路较为简单,且较不耗电;缺点则为,对于有或没有触控动作的识别率较低,需要配合运算单元与算法来进行识别,并且不能使用在高阻抗的驱动电极。 投射式触控面板包含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电极,其中某一方向的电极与触控IC (集成电路)的驱动脚位电性连接而称为驱动电极,另一方向的电极与触控IC的感应脚位电性连接而称为感应电极,所有的感应电极的信号经由运算单元依特定算法计算出触控坐标,再经由特定规范的接口来与其所设置的系统(例如手机系统或平板计算机系统)相连接。 目前所使用的驱动电极或感应电极,几乎均是由具电阻性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ΙΤ0氧化铟锡、nano-Silver纳米银、carbon nanotube纳米碳管)所制成。因此每一条电极都有一定的端阻值(即该条电极的两端电阻值),这些电阻混合寄生性电容后,对触控IC的驱动信号在驱动端的末端电极会造成信号衰减的状况,进而造成感应信号强度不足的问题,识别率即更形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可使用在高阻抗的驱动电极,克服高阻抗电极所造成的信号衰减的状况,而维持较现有技术更好的识别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其对一投射式触控面板进行驱动,该投射式触控面板具有第I?第M个依序排列的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I个驱动电极的第O个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的第M+1个驱动电极,该驱动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在该第I?第M个驱动电极中选取一驱动电极;对该被选取的驱动电极与其排列上前后相邻的两驱动电极均提供相同的交流(AC)驱动信号,而在此同时,在该第O?第M+1个驱动电极中除了前述被提供相同交流驱动信号的三个驱动电极之外,对其余的驱动电极提供相同的直流(DC)电压。 借此,借由相同交流信号的驱动电极之间的衰减减少的效果,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可克服高阻抗电极所造成的信号衰减的状况,而可使用在高阻抗的驱动电极,进而维持较现有技术更好的识别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再一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又一操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投射式触控面板 11:驱动电极 13:触控IC131:驱动脚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所在,现举以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如后,其中: 如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其对一投射式触控面板10进行驱动,该投射式触控面板10具有第I?第M个依序排列的驱动电极11,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I个驱动电极11的第O个驱动电极11,以及具有相邻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11的第M+1个驱动电极11,该驱动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 在该第I?第M个驱动电极11中选取一个驱动电极11。 对该被选取的驱动电极11与其排列上前后相邻的两驱动电极11均提供相同的交流(AC)驱动信号,而在此同时,在该第O?第M+1个驱动电极11中除了前述被提供相同交流驱动信号的三个驱动电极11之外,对其余的驱动电极11提供相同的直流(DC)电压,例如,接地。于本实施例中,在该第I?第M个驱动电极11中选取一驱动电极11时,该第O个驱动电极11以及该第M+1个驱动电极11并不被选取,且在选取时,由该第I个驱动电极11开始依序选取;然而,实际操作时亦可不由第I个驱动电极11开始依序选取,而可视操作需求而定。此外,前述提供交流驱动信号及提供直流电压乃是借由一触控IC 13提供,该触控IC 13具有多个驱动脚位131电性连接于该第O?第M+1个驱动电极11。在实际实施时,该第I?第M个驱动电极11乃是针对M个驱动电极11的投射式触控面板本身的规格所设置,而该第O个驱动电极11及该第M+1个驱动电极11则是额外增设的驱动电极11 ;该第O个驱动电极11乃是为了在该第I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用来作为其前相邻的驱动电极11,借以让该触控IC 13提供相同于该第I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驱动信号;该第M+1个驱动电极11则是为了在该第M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用来作为其后相邻的驱动电极11,借以让该触控IC 13提供相同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驱动信号。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的基本方法步骤,接下来以实际的其中几个驱动电极11为例来说明操作状态。 如图3所示,当第I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该触控IC 13会对该第I个驱动电极11提供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同时针对该第O个驱动电极11及第2个驱动电极11也提供相同于该第I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信号。而第3?第M+1个驱动电极11则予以接地处理。 如图4所示,当第2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该触控IC 13会对该第2个驱动电极11提供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同时针对该第I个驱动电极11及第3个驱动电极11也提供相同于该第2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信号。而第O及第4?第M+1个驱动电极11则予以接地处理。 如图5所示,当第3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该触控IC 13会对该第3个驱动电极11提供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同时针对该第2个驱动电极11及第4个驱动电极11也提供相同于该第3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信号。而第O、第I及第5?第M+1个驱动电极11则予以接地处理。 如图6所示,当第M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该触控IC 13会对该第M个驱动电极11提供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同时针对该第M-ι个驱动电极11及第M+1个驱动电极11也提供相同于该第M个驱动电极11的交流信号。而第O?第M-2个驱动电极11则予以接地处理。 再针对两两驱动电极之间的感应电容来说明,举例而言,当第2个驱动电极11被选取时,第I个与第3个驱动电极11被提供与第2个驱动电极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投射式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投射式触控面板进行驱动,所述投射式触控面板具有第1~第M个依序排列的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所述第1个驱动电极的第0个驱动电极,以及具有相邻于所述第M个驱动电极的第M+1个驱动电极,所述驱动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在所述第1~第M个驱动电极中选取一驱动电极;对所述被选取的驱动电极与其排列上前后相邻的两驱动电极均提供相同的交流驱动信号,而在此同时,在所述第0~第M+1个驱动电极中除了所述被提供相同交流驱动信号的三个驱动电极之外,对其余的驱动电极提供相同的直流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进,李文義,林则言,吴家维,
申请(专利权)人:宇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