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公开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包括主体、盖体和若干个气道隔板,主体底部设有孔径为1.0mm~1.8mm的贯穿孔,主体顶部设有通气孔,盖体与主体连接形成一容置腔;若干个气道隔板将容置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第一气道底端和贯穿孔相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在靠近主体顶部位置处相通,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在靠近主体底部位置处相通,第三气道顶端和通气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止回部件的供墨容器及连续供墨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在停止使用时内置墨盒或供墨管内的墨水回流、进入空气,保证喷墨打印机的使用性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具体公开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包括主体、盖体和若干个气道隔板,主体底部设有孔径为1.0mm~1.8mm的贯穿孔,主体顶部设有通气孔,盖体与主体连接形成一容置腔;若干个气道隔板将容置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第一气道底端和贯穿孔相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在靠近主体顶部位置处相通,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在靠近主体底部位置处相通,第三气道顶端和通气孔相通。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止回部件的供墨容器及连续供墨系统。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在停止使用时内置墨盒或供墨管内的墨水回流、进入空气,保证喷墨打印机的使用性能。【专利说明】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供墨容器及连续供墨系统
本技术涉及喷墨打印机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供墨容器及其连续供墨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喷墨打印机由于具有操作容易且可打印于多种喷墨媒体等优点,广受消费大众欢迎,但喷墨打印机使用一段时日后,便会因墨水匣的墨水耗尽而须更换墨水匣,目前常见的更换方法是丢弃旧有的墨水匣再安装全新的墨水匣以提供墨水,此举不但造成墨水匣体的浪费,且因墨水匣的价格昂贵而无形地增加了使用者的开销。为了节省打印成本并避免资源浪费,重复使用同一个墨水匣的连续供墨系统便应运而生。 现有的连续供墨系统皆为外置式连续供墨系统,其是于喷墨打印机外设置一供墨容器,并通过供墨管连接供墨容器及喷墨打印机内部的墨水匣,然后利用一抽吸装置压迫供墨管并进行加压,以引导墨水自供墨容器导入墨水匣中,再通过目视观察供墨容器的墨水耗用情形并适时补充墨水至供墨容器中,便可达成墨水匣供墨不间断的连续供墨目的。 然而上述连续供墨系统于使用上却有诸多的限制及不便:首先,供墨容器放置的高度必须和喷墨打印机位于同一平面,且供墨容器的墨水液面须略低于喷墨打印机的喷嘴,以避免墨水匣因承受来自供墨容器过大的液压而造成墨水自出墨口溢出。 且当供墨容器初次使用或是停止使用时,抽吸装置的瞬间压力会使供墨管内的墨水产生回流现象,即供墨管内的墨水会瞬间被挤压回到供墨容器内,进入大量空气,从而影响了打印机的正常使用,严重的造成打印机损坏。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失的适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供墨容器,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供墨容器及其连续供墨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喷墨打印机在停止使用或初次使用时内置墨盒或供墨管内的墨水回流至供墨容器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其包括主体、盖体和若干个气道隔板;所述主体底部贯穿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孔径范围为1.0mm?1.8mm ;所述主体顶部设有通气孔及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通气孔的通气孔塞子;所述盖体与所述主体连接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气道隔板分别与所述主体和所述盖体相接并将所述容置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 所述第一气道底端和所述贯穿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在靠近所述主体顶部位置处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和所述第三气道在靠近所述主体底部位置处相连通,所述第三气道顶端和所述通气孔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可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一缓冲隔板,所述第一缓冲隔板横向设置在所述主体底部且在所述贯穿孔上方,并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底部形成第一缓冲腔;所述气道隔板底端与所述第一缓冲隔板相接,所述第一缓冲隔板在与所述第一气道对应位置上贯穿设置有第一连通孔。 优选地,所述主体底部呈向下弯曲的弧面体,所述贯穿孔设置在所述主体底部最低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缓冲隔板,所述第二缓冲隔板横向设置在所述主体顶部且在所述通气孔下方,并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顶部形成第二缓冲腔;所述气道隔板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缓冲隔板相接,所述第二缓冲隔板在与所述第三气道对应位置上贯穿设置有第二连通孔。 优选地,所述通气孔贯穿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盖体相对置的侧壁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通气孔贯穿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盖体相接的侧壁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气道隔板呈平板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气道隔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气道隔板呈V字形板状,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气道隔板正立设置在所述容置腔顶部,另外一个所述气道隔板倒立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底部。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容器,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供墨腔,所述供墨腔顶部设有注墨口及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注墨口的注墨口塞子,所述供墨腔底部设有与供墨管连接的出墨口,还包括具有上述任一优选结构的止回部件,所述止回部件竖立设置在所述供墨腔顶端内壁上,并通过所述贯穿孔与所述供墨腔相连通,且所述贯穿孔和所述出墨口之间留有水平间距和纵向间距。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连续供墨系统,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具有上述任一优选结构的供墨容器、设置在打印机内部并与打印喷头连接的内置墨盒、以及连接所述供墨容器和所述内置墨盒的供墨管,所述内置墨盒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供墨容器的水平高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本技术贯穿孔的孔径范围仅为1.0mm?1.8mm,孔径较小,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供墨腔和空气腔之间的大面积截面通道而言,本技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需要对供墨容器进行以使得现有供墨容器中的供墨腔和空气腔之间的压力平衡的倾斜置放动作,而且本技术在倾斜置放时供墨腔内的墨水由于贯穿孔的孔径小而在该贯穿孔上覆盖形成一水膜,且该水膜的表面张力较强,同时止回部件连通外界大气,足以保证供墨腔内的墨水不会经贯穿孔流入本技术的止回部件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正常供墨打印状态下,供墨容器内的墨水由于受到贯穿孔的表面张力和连通大气的作用其墨水液面高度始终保持在贯穿孔最低端的水平高度上。在打印消耗掉内置墨盒内部的墨水的同时经止回部件中的通气孔、三个气道及贯穿孔向供墨腔通入部分空气,使得供墨腔顶部的气压发生适当变化,从而供墨腔的液面高度下降,墨水自动补充至内置墨盒,如此循环,完成打印任务。 现有的喷墨打印机在结束打印后,由于内置墨盒和供墨管的置放水平闻度略闻于供墨容器10mm?20mm,其内的墨水由于重力作用及打印头处进入的少量空气作用下一般会沿着供墨管向供墨腔回流。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在供墨腔内壁竖立设置有止回部件,而止回部件底部与供墨腔之间仅通过孔径仅为1.0mm?1.8mm的贯穿孔相连通,而贯穿孔处容易形成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的水膜,再加上止回部件第一气道底端与贯穿孔相通、顶端设置在主体顶部即供墨腔顶部且通过第二气道、第三气道和通气孔与外界大气连通,本技术利用贯穿孔的小孔径的较强表面张力以及外界大气压的联合作用抵抗内置墨盒和供墨管内的欲回流墨水重力和少量空气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回流现象发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连续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供墨容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供墨容器侧视图。 图4为本技术止回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止回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部件(40)包括主体(41)、盖体(42)和若干个气道隔板(43);所述主体(41)底部贯穿设置有贯穿孔(412),所述贯穿孔(412)的孔径范围为1.0mm~1.8mm;所述主体(41)顶部设有通气孔(411)及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通气孔(411)的通气孔塞子(4110);所述盖体(42)与所述主体(41)连接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气道隔板(43)分别与所述主体(41)和所述盖体(42)相接并将所述容置腔分割形成第一气道(401)、第二气道(402)和第三气道(403);所述第一气道(401)底端和所述贯穿孔(412)相连通,所述第一气道(401)和所述第二气道(402)在靠近所述主体(41)顶部位置处相连通,所述第二气道(402)和所述第三气道(403)在靠近所述主体(41)底部位置处相连通,所述第三气道(403)顶端和所述通气孔(411)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华星,
申请(专利权)人:郑华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