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1120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所述汽车后拖钩装饰包括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车身宽度的方向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车身的一侧,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车身的一侧或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闭合环形结构,所述闭合环形结构设置有平行于车身长度方向的通孔;拖钩组件,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一端设置有拖钩,其第二端沿趋近车身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拖钩组件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后拖钩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同时还能保证了汽车后拖钩装置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所述汽车后拖钩装饰包括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车身宽度的方向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车身的一侧,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车身的一侧或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闭合环形结构,所述闭合环形结构设置有平行于车身长度方向的通孔;拖钩组件,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一端设置有拖钩,其第二端沿趋近车身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拖钩组件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汽车后拖钩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同时还能保证了汽车后拖钩装置的强度。【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后拖钩装置是汽车上的重要的应急部件,当车辆因发生故障或陷入泥泞等原因无法行驶时,需要通过后拖钩装置连接到其它车辆或其它动力装置,以拖走无法行驶的车辆。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汽车后拖钩装置的强度要求较高,以使其能够承受很大的拉力。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包括防撞梁1、吸能块2、吸能块安装板3、尾端板4和后拖钩5。所述尾端板4设置在车身的尾部,所述吸能块安装板3连接在所述尾端板4的外侧,所述吸能块2安装在所述吸能块安装板3上,所述防撞梁I平行于车身的宽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吸能块2上,所述防撞梁I在远离车身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后拖钩5平行于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其第一端(图1中的左端)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其第二端延伸到车身的外部。当车辆无法行驶时,可以将所述后拖钩5的第二端通过链条或钢丝绳等连接到其它车辆或其它动力装置上,以完成对汽车的拖拽。但是,这种汽车后拖钩装置为了提升强度,其防撞梁I 一般比较厚重,另外还增设了吸能块2,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增加了整车的重量。 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种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与图1所示的第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相比,取消了吸能块结构,防撞梁6直接焊接在尾端板4上,而且防撞梁6设计为单层结构,虽然这种设计结构相对简单,也能有效减轻整车的重量,但是若将后拖钩(图2中未示出)连接在防撞梁6上,由于防撞梁6为简单的单层结构,使整个汽车后拖钩装置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强度。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强度高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从而在减轻整车重量的同时保证汽车够脱钩装置具有理想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强度高的汽车后拖钩装置,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后拖钩装置包括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车身宽度的方向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车身的一侧,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还包括: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车身的一侧或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闭合环形结构,所述闭合环形结构设置有平行于车身长度方向的通孔。 拖钩组件,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一端设置有拖钩,其第二端沿趋近车身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拖钩组件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进一步,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车身的一侧;所述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的第一通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件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且共同的中心轴线平行于车身长度的方向;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拖钩组件分别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更进一步,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通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拖钩组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进一步,所述防撞梁的横截面是一边开口的四边形,所述四边形开口的一边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防撞梁通过所述延伸部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在所述四边形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四边形的开口 ;所述第二加强件是由五面壁构成的槽状结构,所述第二加强件中无壁的一面连接到所述防撞梁上远离车身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的第一通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且共同的中心轴线平行于车身长度的方向;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二端依次延伸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拖钩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和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拖钩组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拖钩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拖钩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连接在所述套筒的第一端;所述套筒的第二端沿趋近于车身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套筒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套筒沿第二端的端面向外延伸形成限位壁,所述限位壁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的外表面抵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套筒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远离车身的一面。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中与无壁的一面相邻的一个或多个壁上设置有加强筋。 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拖钩装置,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沿车身长度的方向设置。 采用本技术的汽车后拖钩装置,通过优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具体地,是在防撞梁的内侧或外侧设置加强件,使加强件与防撞梁形成闭合环形结构,并将后拖钩固定穿设在闭合环形结构中,从而使整个装置的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同时还保证了汽车后拖钩装置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较大的拉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种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5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6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7是图6中套筒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A-A向剖视图; 图9是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第四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3是本技术汽车后拖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包括尾端板10、防撞梁20、加强件30和拖钩组件40。所述尾端板10设置在汽车的尾部,所述防撞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拖钩装置,包括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尾端板和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平行于车身宽度的方向连接在所述尾端板上背向车身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拖钩装置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上靠近车身的一侧或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防撞梁共同形成闭合环形结构,所述闭合环形结构设置有平行于车身长度方向的通孔;拖钩组件,所述拖钩组件的第一端设置有拖钩,其第二端沿趋近车身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拖钩组件与所述闭合环形结构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霞寇宏滨石锦徐凯卢宇峰王得天赵婷婷黄歆明雷晓东程超赵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