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1030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7:48
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装置中,不使用热气,就能恰当地消除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在储罐内的两层分离状态。使用R32制冷剂的空调装置(10)包括:压缩机(20)、室内热交换器(50)、室外膨胀阀(41)、室外热交换器(30)、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对剩余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储罐(70)、分支管(62)、注入用的电动阀(63)、热交换器(64)、第一注入流路(65)等。注入用热交换器(64)使在主制冷剂流路(11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过分支管(62)的注入用电动阀(6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注入流路(65)是将在分支管(62)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64)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储罐(70)的流路,其前端位于从储罐(70)的内部空间的底部离开内部空间的高度尺寸的0~0.3倍的尺寸的高度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装置中,不使用热气,就能恰当地消除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在储罐内的两层分离状态。使用R32制冷剂的空调装置(10)包括:压缩机(20)、室内热交换器(50)、室外膨胀阀(41)、室外热交换器(30)、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对剩余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储罐(70)、分支管(62)、注入用的电动阀(63)、热交换器(64)、第一注入流路(65)等。注入用热交换器(64)使在主制冷剂流路(11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过分支管(62)的注入用电动阀(6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注入流路(65)是将在分支管(62)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64)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储罐(70)的流路,其前端位于从储罐(70)的内部空间的底部离开内部空间的高度尺寸的0~0.3倍的尺寸的高度位置。【专利说明】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装置,特别地,涉及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并包括储罐的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空调装置等制冷装置,存在一种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装置。使用R32等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4-263995号公报)中有记载。在该空调装置中,作为在储罐中发生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两层分离的情况的对策,设置将从压缩机排出的热气的一部分分流并导入储罐的热气旁通回路及自动开闭阀。此外,根据热气的温度等条件,打开自动开闭阀,将热气引导至储罐的底部,对两层分离的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进行搅拌,使冷冻机油从储罐返回至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4-263995号公报)的空调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热气引导至储罐的底部的热气旁通回路及自动开闭阀,但在制热运转时等使一部分热气旁通至储罐,因此,可能会使流动至冷凝器的热气的量减小而导致能力大幅降低。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并包括储罐的制冷装置中,不使用热气,就能恰当地消除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在储罐内的两层分离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装置,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储罐、分支流路、开度调节阀、注入用热交换器、第一注入流路。压缩机从吸入流路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冷凝。膨胀机构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使膨胀机构中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储罐设于吸入流路,并形成有用于对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对剩余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内部空间,储罐将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分支流路从连接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主制冷剂流路分支。开度调节阀设于分支流路,并能进行开度调节。注入用热交换器使在主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过分支流路的开度调节阀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注入流路是将在分支流路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储罐的内部空间的流路。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位于从储罐的内部空间的底部离开储罐的内部空间的高度尺寸的O?0.3倍的尺寸的高度位置。 在该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装置中,在吸入流路配置具有积存剩余制冷剂的功能的储罐,因此,在低温条件时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有可能在储罐的内部空间中分离成两层。但是,以将在从主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支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注入用热交换器从第一注入流路引导至储罐的内部空间的方式构成制冷装置,将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配置于距储罐的内部空间的底部较近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利用从第一注入流路流入储罐的制冷剂对积存于储罐的内部空间的液体制冷剂及冷冻机油进行搅拌。藉此,即便在储罐的内部空间中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成两层时,也能通过搅拌抑制分离现象。 本专利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注入流路和切换机构。第二注入流路将在分支流路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位于储罐与压缩机之间的吸入流路。切换机构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是使在分支流路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储罐的内部空间的状态。第二状态是使在分支流路中流动并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位于储罐与压缩机之间的吸入流路的状态。 此处,除了第一注入流路之外,还设置第二注入流路,利用切换机构对使用哪个注入流路使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吸入流路进行切换。因此,当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在储罐的内部空间中分离成两层时,使用第一注入流路将制冷剂经由储罐及吸入流路返回至压缩机,当不是这样时,通过使用第二注入流路将制冷剂经由吸入流路返回至压缩机,能抑制储罐的内部空间中的发泡(气泡现象)。另外,当压缩机的排出温度超过上限值而处于高温这样的状况时,并不使用第一注入流路,而是使用第二注入流路使制冷剂直接从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动至距压缩机较近的吸入流路,从而也能提早获得压缩机的冷却效果。 本专利技术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控制部。当外部气体温度为阈值以下时,控制部进行使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控制。另外,在外部气体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使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二控制。 此处,当外部气体温度为阈值以下时,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在储罐的内部空间中分离为两层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进行使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控制,并对积存于储罐的内部空间的液体制冷剂及冷冻机油进行搅拌。另一方面,在外部气体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无需对储罐的内部空间进行搅拌,防止发泡的产生或用注入用热交换器对在主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是较为理想的,因此,进行使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二控制。 本专利技术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的制冷剂出口朝向沿着储罐的内侧面的方向。 此处,从第一注入流路流入储罐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沿着储罐的内侧面流动,因此,即便产生储罐的内部空间中的发泡(气泡现象)也能抑制得比较小。 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的制冷剂出口朝向上方或朝向斜上方。 此处,从第一注入流路流入储罐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具有朝上的矢量,因此,欲分离成上下两层的储罐的内部空间的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不易分离。即,流入储罐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在储罐的内部空间中生成上下的流动,因此,即便在低温时也更不容易产生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两层分离。 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储罐具有:壳体,该壳体形成内部空间;入口管,该入口管用于将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引入内部空间;以及出口管,该出口管用于使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流向压缩机。壳体包括:上下开口的筒状主体;将筒状主体的上方的开口堵塞的上部盖体;以及将筒状主体的下方的开口堵塞的下部盖体。此外,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的高度位置比下部盖体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低。 此处,使第一注入流路的前端位于比构成壳体的零件中的下部盖体的上端高度位置低的部位,因此,能有效地对积存于储罐的内部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装置(10),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20),该压缩机(20)从吸入流路(27)吸入制冷剂,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器(30、50),该冷凝器(30、50)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冷凝;膨胀机构(42、41),该膨胀机构(42、41)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50、30),该蒸发器(50、30)使在所述膨胀机构中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储罐(70),该储罐(70)设于所述吸入流路,并形成有用于对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且对剩余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内部空间,所述储罐(70)将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输送至所述压缩机;分支流路(62),该分支流路(62)从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主制冷剂流路(11a)分支;开度调节阀(63),该开度调节阀(63)设于所述分支流路,并能进行开度调节;注入用热交换器(64),该注入用热交换器(64)使在所述主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过所述分支流路的所述开度调节阀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一注入流路(65),该第一注入流路(65)是将在所述分支流路中流动并从所述注入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储罐的所述内部空间的流路,所述第一注入流路(65)的前端位于从所述内部空间的底部离开所述内部空间的高度尺寸的0~0.3倍的尺寸的高度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野聪松冈慎也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