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行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的右侧;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相配匹的下平面。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时,极大地增强屋面瓦的防风、导水的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建筑行业
,特别涉及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的右侧;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相配匹的下平面。在使用本技术时,极大地增强屋面瓦的防风、导水的能力。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专利说明】一种凯诺屋面瓦
本技术涉及建筑行业
,特别涉及一种凯诺屋面瓦。
技术介绍
房子的屋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坡屋面和平屋面两个系统。坡屋面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我国自有史记载以来至清末,房屋建筑几乎都是坡屋面的。国外也大致如此,不过更具特色和多样性,如有各种尖屋顶、圆球屋顶等。平屋面系统实际是从古代城堡结构演化而来,伴随着现代混凝土构件的发展,在许多高层建筑上获得了广泛的采用。坡形屋面基本都使用了屋面瓦。 目前在民用仿古住宅、高级公寓、别墅等建筑物中已越来越多采用屋面瓦这种建筑材料,这样使得屋顶变得特别有风格,能够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但现有屋面瓦的防风、导水的效果还是有所欠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要。故有必要对现有屋面瓦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凯诺屋面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的右侧;所述上平面上沿纵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条、第二隔条和第三隔条,所述上平面上设置有纵向边缘挡条、横向第一隔条、横向第二隔条和两个凸台,所述纵向边缘挡条位于第一隔条的右侧;所述横向第一隔条和横向第二隔条均设置有螺丝固定平台;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设置有弧形隔条,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的边缘处均设置有第一横向边缘挡条;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相配匹的下平面;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一端设置有第二横向边缘挡条,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另一端与第二凹半圆柱面相连接,第二凹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凹半圆柱面;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第一隔条相配匹的第一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第二隔条相配匹的第二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第三隔条相配匹的第三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弧形隔条相配匹的弧形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横向第一隔条相配匹的横向第一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与横向第二隔条相配匹的横向第二凹槽,所述下平面设置有两个与凸台相配匹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通过缺口与下平面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条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条的长度,所述第三隔条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条的长度。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和第二凸半圆柱面的右侧;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相配匹的下平面。在使用本技术时,通过在上表面上设置第一凸半圆柱面、第二凸半圆柱面和上平面,通过在下表面上设置第一凹半圆柱面、第二凹半圆柱面和下平面,极大地增强屋面瓦的防风、导水的能力。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la、第一凸半圆柱面;2a、第二凸半圆柱面;3a、上平面; 41a、第一隔条;42a、第二隔条;43a、第三隔条;5、纵向边缘挡条; 6、第一横向边缘挡条;7a、弧形隔条;8a、横向第一隔条; 9a、横向第二隔条;10a、凸台;11、第二横向边缘挡条;12、缺口; lb、第一凹半圆柱面;2b、第二凹半圆柱面;3b、下平面; 41b、第一凹槽;42b、第二凹槽;43b、第三凹槽;7b、弧形凹槽; 8b、横向第一凹槽;9b、横向第二凹槽;10b、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la、第二凸半圆柱面2a和上平面3a,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Ia和第二凸半圆柱面2a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Ia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3a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Ia和第二凸半圆柱面2a的右侧;所述上平面3a上沿纵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条41a、第二隔条42a和第三隔条43a,所述上平面3a上设置有纵向边缘挡条5、横向第一隔条8a、横向第二隔条9a和两个凸台10a,所述纵向边缘挡条5位于第一隔条41a的右侧;所述横向第一隔条8a和横向第二隔条9a均设置有螺丝固定平台;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设置有弧形隔条7a,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和上平面3a的边缘处均设置有第一横向边缘挡条6。 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Ia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lb,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2a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2b,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3a相配匹的下平面3b ;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Ib —端设置有第二横向边缘挡条11,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Ib另一端与第二凹半圆柱面2b相连接,第二凹半圆柱面2b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凹半圆柱面lb。 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一隔条41a相配匹的第一凹槽41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二隔条42a相配匹的第二凹槽42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三隔条43a相配匹的第三凹槽43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弧形隔条7a相配匹的弧形凹槽7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横向第一隔条8a相配匹的横向第一凹槽S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横向第二隔条9a相配匹的横向第二凹槽%,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两个与凸台1a相配匹的凹槽10b。 上述隔条的作用有:既可以起到防水、防风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表面普遍采用凸起设置,而下表面在这些凸起的地方均采用凹面设置,这样便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凸台1a和凹槽1b配合使用,既可以强化瓦体的刚性,又可以节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Ib通过缺口 12与下平面3b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条41a的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凯诺屋面瓦,包括瓦体,所述瓦体设置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半圆柱面(1a)、第二凸半圆柱面(2a)和上平面(3a),所述第一凸半圆柱面(1a)和第二凸半圆柱面(2a)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凸半圆柱面(1a)的水平高度,所述上平面(3a)位于第一凸半圆柱面(1a)和第二凸半圆柱面(2a)的右侧;所述上平面(3a)上沿纵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条(41a)、第二隔条(42a)和第三隔条(43a),所述上平面(3a)上设置有纵向边缘挡条(5)、横向第一隔条(8a)、横向第二隔条(9a)和两个凸台(10a),所述纵向边缘挡条(5)位于第一隔条(41a)的右侧;所述横向第一隔条(8a)和横向第二隔条(9a)均设置有螺丝固定平台;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设置有弧形隔条(7a),所述第二凸半圆柱面(2a)和上平面(3a)的边缘处均设置有第一横向边缘挡条(6);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凸半圆柱面(1a)相配匹的第一凹半圆柱面(1b),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凸半圆柱面(2a)相配匹的第二凹半圆柱面(2b),所述下表面设置有与上平面(3a)相配匹的下平面(3b);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1b)一端设置有第二横向边缘挡条(11),所述第一凹半圆柱面(1b)另一端与第二凹半圆柱面(2b)相连接,第二凹半圆柱面(2b)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凹半圆柱面(1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一隔条(41a)相配匹的第一凹槽(41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二隔条(42a)相配匹的第二凹槽(42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第三隔条(43a)相配匹的第三凹槽(43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弧形隔条(7a)相配匹的弧形凹槽(7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横向第一隔条(8a)相配匹的横向第一凹槽(8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与横向第二隔条(9a)相配匹的横向第二凹槽(9b),所述下平面(3b)设置有两个与凸台(10a)相配匹的凹槽(10b)。...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森,
申请(专利权)人:李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