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发热圈及其热流道模具,该发热圈接头结构包括:绝缘管、用于与发热圈金属管相焊接的第一金属帽、用于焊接引出导线和镍线的第二金属帽,装配后金属管的前端插入在绝缘管中,第一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一端,第二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另一端,第一金属帽与第二金属帽之间通过绝缘管绝缘;由于采用了连接在绝缘管两端的两个金属帽的结构,无需涂抹防潮剂,也无需压紧处理,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制作工艺易于控制,发热圈成品率高,使用寿命长,既避免了浪费人力物力,又不会耽误注塑产品的生产交期。(*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发热圈及其热流道模具,该发热圈接头结构包括:绝缘管、用于与发热圈金属管相焊接的第一金属帽、用于焊接引出导线和镍线的第二金属帽,装配后金属管的前端插入在绝缘管中,第一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一端,第二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另一端,第一金属帽与第二金属帽之间通过绝缘管绝缘;由于采用了连接在绝缘管两端的两个金属帽的结构,无需涂抹防潮剂,也无需压紧处理,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制作工艺易于控制,发热圈成品率高,使用寿命长,既避免了浪费人力物力,又不会耽误注塑产品的生产交期。【专利说明】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发热圈及其热流道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发热圈接头接头、发热圈及其热流道模具。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热圈接头处的结构原理图,目前热流道塑胶模具大都采用这样的发热圈安放在其热流道的热咀处,传统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包括一绝缘套110和一管子头120,装配之前先将发热圈的接头处进行绝缘处理,具体可涂抹防潮剂143进行密封,并固定发热圈的发热丝或电阻丝例如镍线130,使其与发热圈的金属管140相互绝缘,然后在焊接之前将绝缘套110套在引出导线150上,同时将管子头120的小端套在金属管140上,并对镍线130和引出导线150进行焊接,焊接后再将绝缘套110套装在金属管140的前端和焊接点135上,最后将管子头120套装在绝缘套110上,并用专用工具压紧固定。 但是,现有技术中发热圈连接接头处的结构不够合理,制作工艺也难以控制,若管子头120处没有压紧则会使得引出导线150易产生松动,导致连接不可靠,若管子头120处压得过紧则会直接将引出导线150压断,并直接导致发热圈报废,由此成品率低,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耽误注塑产品的生产交期。 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制作工艺易于控制,成品率高。 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热圈,其所用接头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制作工艺易于控制,成品率闻。 以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流道模具,其所用发热圈的接头结构连接可靠,发热圈成品率高,使用寿命长。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包括:绝缘管、用于与发热圈金属管相焊接的第一金属帽、用于焊接引出导线和镍线的第二金属帽,装配后金属管的前端插入在绝缘管中,第一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一端,第二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另一端,第一金属帽与第二金属帽之间通过绝缘管绝缘。 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帽的外端面上设置有适配金属管前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在第一金属帽外端面与金属管外壁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一焊点。 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帽的端面上设置有适配镍线和引出导线相互穿过的第二通孔,在第二通孔周边处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焊点。 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其中:所述金属管的前端装配后插入绝缘管的深度不超过该绝缘管长度的一半。 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其中:所述绝缘管为圆形的陶瓷管,陶瓷管的内径与金属管的外径松配合。 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其中:所述绝缘管、第一金属帽和第二金属帽的外面包裹有绝缘外壳,绝缘外壳的一端延伸并包裹在金属管上,绝缘外壳的另一端延伸并包裹在引出导线上。 一种发热圈,包括金属管和镍线,金属管内设置有用于隔离和绝缘镍线的填充料,其中:该发热圈的连接接头处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 一种热流道模具,包括设置在热流道热咀处的发热圈,其中:该发热圈的连接接头处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 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热流道模具、发热圈及其接头结构,由于采用了连接在绝缘管两端的两个金属帽的结构,无需涂抹防潮剂,也无需压紧处理,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制作工艺易于控制,发热圈成品率高,使用寿命长,既避免了浪费人力物力,又不会耽误注塑产品的生产交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热圈接头处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技术发热圈接头处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图2是本技术发热圈接头处的结构原理图,改进后的发热圈接头结构包括绝缘管210、第一金属帽260和第二金属帽270,第一金属帽260用于与发热圈的金属管240相焊接,第二金属帽270用于焊接引出导线250和金属管240内部的镍线230,装配后金属管240的前端插入在绝缘管210中,第一金属帽260紧套在绝缘管210的一端,第二金属270帽紧套在绝缘管210的另一端,第一金属帽260与第二金属帽270之间通过绝缘210管绝缘。 —方面,第一金属帽260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61,金属管240的前端穿过第一通孔261并插入在绝缘管210中,在第一金属帽260的外端面与金属管240的外壁的结合处进行焊接作为第一焊点264,优选地,环绕第一通孔261的周边焊接一圈第一焊点264,可以大大提高金属管240与第一金属帽260连接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第二金属帽27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71,镍线230从内向外穿出,同时引出导线250从外向内穿入,并在第二通孔271周边处的外端面上进行焊接作为第二焊点275,优选地,环绕第二通孔271的周边焊接一圈第二焊点275,可以大大提高引出导线250与第二金属帽270连接的可靠性。 改进后,由于金属管240的接头处不再通过涂抹防潮剂进行绝缘处理,所以金属管240的前端装配后插入绝缘管210的深度最好不超过该绝缘管210长度的一半,以保证金属管240的前端与从外向内伸入绝缘管210内部的引出导线250的前端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在本技术发热圈接头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绝缘管210优先选用圆形或其他形状的陶瓷管制作,绝缘管210的内径与金属管240的外径松配合,绝缘管210的外径与第一金属帽260的内径紧配合,绝缘管210的外径与第二金属帽270的内径紧配合。 此外,绝缘管210、第一金属帽260和第二金属帽270的外面还包裹有绝缘外壳220,绝缘外壳220的一端延伸并包裹在金属管240上,绝缘外壳220的另一端延伸并包裹在引出导线250上,无需压紧。 基于上述发热圈连接处的接头结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发热圈,包括金属管和镍线,金属管内设置有用于隔离和绝缘镍线的填充料,其中:该发热圈的连接接头处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以提高发热圈的成品率。 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热流道模具,包括设置在热流道热咀处的发热圈,其中:该发热圈的连接接头处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圈接头结构,以节省人力物力,避免耽误注塑产品的生产交期。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热圈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管、用于与发热圈金属管相焊接的第一金属帽、用于焊接引出导线和镍线的第二金属帽,装配后金属管的前端插入在绝缘管中,第一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一端,第二金属帽紧套在绝缘管的另一端,第一金属帽与第二金属帽之间通过绝缘管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先锐模具配件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