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支重轮及工程机械,该支重轮包括:轮体、轮轴、左端盖、右端盖、衬套、浮动油封;轮轴穿设于轮体,且二者之间设置有衬套;左端盖罩设于轮轴的左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左端盖、轮体与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左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一轴向定位孔,轮轴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轴向定位孔,第一轴向定位孔和第二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右端盖罩设于轮轴的右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右端盖、轮体与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右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三轴向定位孔,轮轴的右端开设有第四轴向定位孔,第三轴向定位孔和第四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重轮,便于更换浮动油封,维修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支重轮及工程机械,该支重轮包括:轮体、轮轴、左端盖、右端盖、衬套、浮动油封;轮轴穿设于轮体,且二者之间设置有衬套;左端盖罩设于轮轴的左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左端盖、轮体与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左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一轴向定位孔,轮轴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轴向定位孔,第一轴向定位孔和第二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右端盖罩设于轮轴的右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右端盖、轮体与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右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三轴向定位孔,轮轴的右端开设有第四轴向定位孔,第三轴向定位孔和第四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采用本技术的支重轮,便于更换浮动油封,维修成本低。【专利说明】支重轮及工程机械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重轮及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支重轮装配在履带式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的底盘上,起承载机身的功能,属于易损件。一般来讲,支重轮的结构可如图1所示,该支重轮主要包括轮体1、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O型圈7和定位销8。 为不妨碍轮体I和左端盖3、右端盖4的相对转动而在其间设计一定的间隙,但由于挖机工作环境较差,多用于泥土较多的地方,泥土通过托链轮轮体和端盖的间隙可以进入浮封外侧的空间中,造成浮动油封磨损,出现漏油故障。目前,由于上述支重轮中,轮轴2采用定位销轴8固定,不易拆卸,而且不方便对浮动油封进行更换。另外,轮轴2上的O型圈7易损坏,导致轴端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重轮,便于更换浮动油封,方便维护,降低维修成本。 进一步来讲,该支重轮包括:轮体、轮轴、左端盖、右端盖、衬套、浮动油封;所述轮轴穿设于所述轮体,且二者之间设置有衬套;所述左端盖罩设于所述轮轴的左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轮体;所述左端盖、所述轮体与所述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所述浮动油封;所述左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一轴向定位孔,所述轮轴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轴向定位孔,所述第一轴向定位孔和所述第二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所述右端盖罩设于所述轮轴的右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轮体;所述右端盖、所述轮体与所述轮轴的接合处设置有所述浮动油封;所述右端盖的侧端开设有第三轴向定位孔,所述轮轴的右端开设有第四轴向定位孔,所述第三轴向定位孔和所述第四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件为螺栓;所述第二轴向定位孔、第四轴向定位孔为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向定位孔、所述第三轴向定位孔为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端盖端部开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轮轴的左端开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对所述轮轴周向定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端盖端部开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轮轴的右端开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配合对所述轮轴周向定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为限位凸台;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为与所述限位凸台相配合的限位凹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为限位内花键;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为与所述限位内花键相配合的限位外花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支重轮的技术方案后,通过改进支重轮的端盖与轮轴的固定方式,并利用端盖上的限位结构进行限位,使轴、左右端盖形成密闭结构,可以取消O型圈和定位销轴,彻底消除O型圈损坏导致的轴端漏油故障。 另外,轮体、轮轴与左右端盖之间拆卸方便,便于更换浮动油封,方便维护,降低维修成本,克服现有技术中支重轮结构用定位销轴固定,浮动油封损坏后无法进行拆卸更换的问题。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设有上述任一种支重轮,由于上述任一种支重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支重轮的工程机械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兹不赘述。 本技术的更多特点和优势将在之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支重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重轮的正面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重轮的右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 轮体 2 轮轴 3左端盖 4右端盖 5 衬套 6浮动油封 7 O 型圈 8定位销 10 轮体 20 轮轴 30左端盖 40右端盖 50 衬套 60浮动油封 70限位凸台 80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2和图3,其为本实施例提出的支重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该支重轮包括:轮体10、轮轴20、左端盖30、右端盖40、衬套50、浮动油封60。其中,轮轴20穿设于轮体10,且二者之间设置有衬套50。左端盖30罩设于轮轴20的左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10。左端盖30、轮体10与轮轴20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60。左端盖30的侧端开设有第一轴向定位孔,轮轴20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轴向定位孔,第一轴向定位孔和第二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右端盖40罩设于轮轴20的右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轮体10。右端盖40、轮体10与轮轴20的接合处设置有浮动油封60。右端盖40的侧端开设有第三轴向定位孔,轮轴20的右端开设有第四轴向定位孔,第三轴向定位孔和第四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改进支重轮的端盖与轮轴的固定方式,并利用端盖上的限位结构进行限位,使轴、左右端盖形成密闭结构,不仅可以取消O型圈和定位销轴,彻底消除O型圈损坏导致的轴端漏油故障,并且,由于轮体10、轮轴20与左右端盖之间拆卸方便,因此还便于更换浮动油封60,降低维护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拆卸连接件可为螺栓80。第二轴向定位孔、第四轴向定位孔为与螺栓80相配合的螺纹孔。在轮轴20上开设螺纹孔,利用螺栓80对轮轴20进行轴向固定。其中,左右端盖与支重轮轮体可采用螺栓固定,左右端盖与轮轴20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保证浮动油封60具有一定的压缩量。这样,当浮动油封60出现故障时,可以方便拆卸端盖对浮动油封60进行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进一步可选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重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体(10)、轮轴(20)、左端盖(30)、右端盖(40)、衬套(50)、浮动油封(60);所述轮轴(20)穿设于所述轮体(10),且二者之间设置有所述衬套(50);所述左端盖(30)罩设于所述轮轴(20)的左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轮体(10);所述左端盖(30)、所述轮体(10)与所述轮轴(20)的接合处设置有所述浮动油封(60);所述左端盖(30)的侧端开设有第一轴向定位孔,所述轮轴(20)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轴向定位孔,所述第一轴向定位孔和所述第二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所述右端盖(40)罩设于所述轮轴(20)的右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轮体(10);所述右端盖(40)、所述轮体(10)与所述轮轴(20)的接合处设置有所述浮动油封(60);所述右端盖(40)的侧端开设有第三轴向定位孔,所述轮轴(20)的右端开设有第四轴向定位孔,所述第三轴向定位孔和所述第四轴向定位孔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肖丙喜,朱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