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一体化蜗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6075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蜗壳(5)用金属模压力铸造成型内设置有中冷前气流通道(3)、中冷后气流通道(7),中冷前气流通道(3)与中冷后气流通道(7)之间设置有环形中冷器(6),环形中冷器(6)内部设置有加强传热用散热翅片(14),散热翅片(14)指向与切向方向成一夹角并与气流方向一致,蜗壳(5)上设置有气流进口(1)、气流出口(8)、冷却水进水口(9)和出水口(10),冷却水进水口(9)和冷却水出水口(10)呈周向180°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压缩后空气的温度,提升了发动机功率。在发动机功率提升以及热负荷和排气温度改善的同时,减小了发动机的结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蜗壳(5)用金属模压力铸造成型内设置有中冷前气流通道(3)、中冷后气流通道(7),中冷前气流通道(3)与中冷后气流通道(7)之间设置有环形中冷器(6),环形中冷器(6)内部设置有加强传热用散热翅片(14),散热翅片(14)指向与切向方向成一夹角并与气流方向一致,蜗壳(5)上设置有气流进口(1)、气流出口(8)、冷却水进水口(9)和出水口(10),冷却水进水口(9)和冷却水出水口(10)呈周向180°布置。本专利技术降低压缩后空气的温度,提升了发动机功率。在发动机功率提升以及热负荷和排气温度改善的同时,减小了发动机的结构尺寸。【专利说明】中冷一体化蜗壳
本专利技术涉及涡轮增压器
,具体涉及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
技术介绍
发动机经过增压后提高了充气密度,进而增加发动机功率,改善发动机油耗。但随着增压比增加,压气机出口的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充气密度的提高,因此增压后往往增加了中冷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经验表明,在给定的增压压力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10°c,它的密度约增大3%,当空气燃油消耗率都保持不变时,柴油机的功率也能提高3%。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增加,这种效果会更明显。为了增加冷却的效果需要增加中冷器的体积,但是体积过大的中冷器对车用发动机来说是不能允许的,甚至有些车用发动机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安装中冷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它包括气流进口 1、叶轮2、扩压器3、背盘4、压气机蜗壳5、环形中冷器6、气流通道7、气流出口 8、进水口 9、出水口 10、密封胶圈11、密封胶圈12、密封胶圈13,叶轮2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气流进口 I后,环形中冷器6设置在环形的气流通道7内,压气机蜗壳5,背盘4和环形中冷器6之间的空腔为扩压器3,进水口 9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下部,出水口 10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上部。 所述的环形中冷器6内的翅片14与切向方向夹角为20-60度。 所述的环形中冷器6通过压气机蜗壳5内部凹台与背盘4固定。 所述的中冷一体化蜗壳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水的进水口 9和一个冷却水的出水口 10,并且进水口 9与出水口 10呈180°周向分布。 所述的压气机蜗壳5采用金属模压力铸造成型。 所述环形中冷器6轴向尺寸L至少为叶轮2出口直径的0.08倍,环形中冷器6内径dl与叶轮2出口直径的比值至少为1.2,环形中冷器6外径d2与叶轮2出口直径的比值为1.5?3。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在扩压器3与气流通道7之间增加了环形中冷器6,通过环形中冷器6来吸收压缩后新鲜空气传递的热量,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不但具备常规压气机蜗壳的作用,还可以承担起中冷器降低增压气体温度的作用,在发动机功率提升以及热负荷和排气温度改善的同时,减少了发动机的结构尺寸。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中冷一体化蜗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冷一体化蜗壳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环形中冷器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为环形中冷器进出水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新鲜空气通过气流进口 I进入压气机蜗壳5,经过叶轮2做功压缩后压力温度升高进入扩压器中冷前气流通道3扩压降速,再经过环形中冷器6冷却后进入中冷后气流通道7由其收集,最终通过气流出口 8输至发动机进气管或其他用气装置。发动机循环冷却水由进水口 9进入环形中冷器6、吸收环形中冷器6传递的高温气流热量,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再由冷却水出水口 10流出。【权利要求】1.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它包括气流进口(I)、叶轮(2)、扩压器(3)、背盘(4)、压气机蜗壳(5)、环形中冷器(6)、气流通道(7)、气流出口(8)、进水口(9)、出水口(10)、密封胶圈(11)、密封胶圈(12)、密封胶圈(13),其特征在于叶轮(2)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气流进口(I)内,环形中冷器(6)设置在环形的气流通道(7)内,压气机蜗壳(5)和环形中冷器(6)之间的空腔为扩压器(3),进水口(9)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下部,出水口(10)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 )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中冷器(6)内的翅片(14)与气流切向方向夹角为20-6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中冷器(6)通过压气机蜗壳(5)内部凹台与背盘(4)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冷一体化蜗壳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水的进水口(9)和一个冷却水的出水口(10),并且进水口(9)与出水口(10)呈180。周向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气机蜗壳(5)采用金属模压力铸造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中冷器(6)轴向尺寸L至少为叶轮(2)出口直径的0.08倍,环形中冷器(6)内径dl与叶轮(2)出口直径的比值至少为1.2,环形中冷器(6)外径d2与叶轮(2)出口直径的比值为1.5?3。【文档编号】F02B29/04GK104279050SQ201310273859【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专利技术者】陈化, 王增全, 程江华 申请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0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冷一体化蜗壳,它包括气流进口(1)、叶轮(2)、扩压器 (3)、背盘(4)、压气机蜗壳(5)、环形中冷器(6)、气流通道(7)、气流出口(8)、进水口(9)、出水口(10)、密封胶圈(11)、密封胶圈(12)、密封胶圈(13),其特征在于叶轮(2)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气流进口(1)内,环形中冷器(6)设置在环形的气流通道(7)内,压气机蜗壳(5) 和环形中冷器(6)之间的空腔为扩压器(3),进水口(9)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的下部,出水口(10)设置在压气机蜗壳(5)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化王增全程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