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樊建华专利>正文

蓄热模块及蓄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513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模块及蓄热器,该蓄热模块包括放置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的上方设有上换热腔,所述上换热腔连接第一换热装置;所述容器的下方设有下换热腔,所述下换热腔连接第二换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热器,包括上述的蓄热模块,所述蓄热模块为两个以上,相邻的所述蓄热模块彼此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可以使相变储能材料实现一次性融化储能。在常温下相变储能材料可处于稳定过冷态,存储相变能长达一年之久而不会出现自发结晶和分相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模块及蓄热器,该蓄热模块包括放置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的上方设有上换热腔,所述上换热腔连接第一换热装置;所述容器的下方设有下换热腔,所述下换热腔连接第二换热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热器,包括上述的蓄热模块,所述蓄热模块为两个以上,相邻的所述蓄热模块彼此相连。本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可以使相变储能材料实现一次性融化储能。在常温下相变储能材料可处于稳定过冷态,存储相变能长达一年之久而不会出现自发结晶和分相的现象。【专利说明】蓄热模块及蓄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相变储能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模块及蓄热器。
技术介绍
相变储能材料是近些年开发的一种新材料,是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温度下,通过相变来吸收或释放能量。 在世界范围内,包括采暖、空调制冷、生活热水等在内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太阳光热利用能有效覆盖建筑能耗、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由于太阳能资源以及建筑能耗的季节波动性,热能的跨季节储存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关键。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均采用常规短期储热技术,太阳能贡献率低,仅能满足生活热水需要或采暖效率低,不能满足建筑采暖的广泛需求。相变储能材料放置在相应的设备中,形成一个蓄热器。 现有的蓄热器换热效果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蓄热模块和蓄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热模块,包括放置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的上方设有上换热腔,所述上换热腔连接第一换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热器,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蓄热模块,且相邻的所述蓄热模块彼此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可以使相变储能材料实现一次性融化储能。在常温下相变储能材料可处于稳定过冷态,存储相变能长达一年之久而不会出现自发结晶和分相的现象。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容器; 2-上换热腔; 3-第一换热装置,30-第一换热器集联管,301-第一换热介质进口,302-第一换热介质出口 ; 4-第二换热装置,40-第二换热器集联管,401-第二换热介质进口,402-第二换热介质出口 ; 5-上导流板; 100蓄热模块; 101换热介质进口 102 控制阀; 103换热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专利技术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一种蓄热模块,包括放置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1,容器I的上方设有上换热腔2,上换热腔2连接第一换热装置3。 本专利技术上换热腔用于放置换热介质,上述结构的蓄热模块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容器I的下方设有下换热腔,下换热腔连接第二换热装置4。 通过在容器的上下表面都设置换热装置,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换热腔2内设有上导流板5。 可选的,下换热腔内设有下导流板。 为保证容器中的相变储能材料上下表面均匀换热、避免死角、提高换热效率,上下换热腔内布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形成数个并行的流道,保证了换热介质流体的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换热装置3包括第一换热器集联管30,第一换热器集联管30包括第一换热介质进口 301和第一换热介质出口 302,第一换热介质进口 301设置在容器I的一侧,第一换热介质出口 302设置在容器I的另一侧;和/或, 第二换热装置4包括第二换热器集联管40,第二换热器集联管40包括第二换热介质进口 401和第二换热介质出口 402,第二换热介质进口 401设置在容器I的一侧,第二换热介质出口 402设置在容器I的另一侧。 容器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换热器集联管和第二换热器集联管。本专利技术的蓄热模块通过太阳能集热系统进行热量储存,换热介质从一侧第一换热介质进口进入,流经上换热腔的第一导流板,从第一换热介质出口流出,同样的,设置在下方的换热介质从一侧第二换热介质进口进入,流经下换热腔的第二导流板,从第二换热介质出口流出,夹层中的相变储能材料吸收换热介质的热能进行存储或夹层中的相变储能材料释放热能到换热介质进行放热。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容器I为水平放置的矩形容器,和/或,容器I的高度不大于20厘米,一般为3-20厘米。优选为3-15厘米。容器I为塑料容器、普通钢容器或不锈钢容器。 对于以普通钢和不锈钢为材质的容器,容器的腔体内表面应避免焊缝及杂质,如有焊缝需打磨,使焊接处磨平,保证相变储能材料的稳定性。 本专利技术的相变储能材料为醋酸钠水合物,所述醋酸钠水合物的含水量为40-60wt%o 通过本专利技术相变储能材料容器的设计和相变材料的含水量控制,能有效预防相变储能材料的凝聚和相分离现象,保证相变储能材料的稳定过冷,实现相变储能材料的长期稳定储能。采用上述的蓄热模块,可以使醋酸钠水合物实现一次性融化储能。在常温下相变储能材料可处于稳定过冷态,存储相变能长达一年之久而不会出现自发结晶和分相的现象。 参见图2,本发还提供一种蓄热器,包括至少两个蓄热模块100,且相邻的蓄热模块100彼此相连。 本专利技术的蓄热器可由多个蓄热模块堆积而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多个蓄热模块平铺或上下叠加方式连接而成。上下叠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每个蓄热模块可独立进行储能和放热操作,因此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放大性,可根据用户的供热需要,设计跨季蓄热设备的尺寸。 优选的,每个蓄热模块100的换热介质进口 101设有控制阀102,也可以在换热介质出口 103设置控制阀;还可以在蓄热模块100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最大限度的降低显热损失。根据需要可在每个蓄热模块内或者每个蓄热模块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的上方设有上换热腔,所述上换热腔连接第一换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建华李富玲
申请(专利权)人:樊建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