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120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表面焊接于电路板上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固定座,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焊接尾部,所述接触部曝露于所述对接部的收容槽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焊接尾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延伸;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以及安装在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的焊接脚自绝缘本体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美国专利公告第US7,303,438号揭示了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表面焊接在电路板上并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安装在电路板上并设置在绝缘本体前方的金属壳体。 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电连接器的稳定性较强。现有的电连接器在组装时,通常将导电端子从绝缘本体的上下方向插入绝缘本体。然而,这样的组装方式可导致所述导电端子存在焊接结构脆弱、正位度和平面度不容易掌控的问题,从而易产生虚焊,进而影响信号的传输。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以较好地控制导电端子的焊接结构的结构强度、正位度和平面度。 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表面焊接于电路板上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焊接尾部,所述接触部曝露于所述对接部的收容槽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焊接尾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延伸;以及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自对接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所述对接部及一对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固定座的收容空间。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延伸壁上均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相应的安装槽配合的安装块。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接触部与焊接尾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与接触部连接的水平部及与焊接尾部连接的垂直部。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排列在上方的第一端子及排列在第一端子下方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尾部设置在第二端子的焊接尾部的后方。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垂直部的长度大于第二端子的垂直部的长度,所述固定座一体成型在第一端子上。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垂直设置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完全包覆第一端子的垂直部,所述第二部分包覆第一端子的水平部的至少一部分。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对侧壁及连接该对侧壁的顶壁,所述金属壳体的侧壁高度高于绝缘本体的高度。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后端设有朝向绝缘本体顶部倾斜延伸的弹性部。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的一对侧壁上设有自后端向前延伸的狭槽,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与狭槽配合的凸块。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通过设置有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的固定座,从而不仅可以加强导电端子的焊接结构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较好地控制正位度和平面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固定座的配合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2所示固定座的立体图。 图9是图2所示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100的表面焊接到电路板(未图标)上,并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与所述导电端子20 —体成型的固定座30、以及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上的金属壳体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是直角安装型,其也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垂直安装型。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及自对接部11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12。所述对接部11及一对延伸壁12共同形成收容固定座30的收容空间13。所述对接部11内开设有收容槽110,用于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部11包括前壁101、与所述前壁101相对设置的后壁102、连接前壁101及后壁102的顶壁103、与所述顶壁103相对设置的底壁104以及连接所述前壁101、后壁102、顶壁103与底壁104的左、右侧壁105。所述前壁101、后壁102、顶壁103、底壁104、及左、右侧壁105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110。所述后壁102、底壁104、及左、右侧壁105共同围设形成位于所述收容槽110下方的收容腔1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110与所述收容腔111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设置。所述收容槽110及收容腔111均贯穿所述前壁101。所述顶壁103及底壁104均设有与所述收容槽110相连通的用以安装导电端子20的端子安装槽112。所述端子安装槽112贯穿后壁102以便于导电端子20从后壁102插入到端子安装槽112内。 所述一对延伸壁12沿左、右侧壁105与后壁102相交的位置处分别向后延伸。所述一对延伸壁12上均设有安装槽121,所述安装槽121自后向前延伸。所述左、右侧壁105上均设有卡扣块113及位于卡扣块113下方的凸块114。所述凸块114包括自左侧壁105或者右侧壁105向外延伸的第一部分115及自第一部分115继续向外延伸的第二部分116,所述第二部分116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部分115的尺寸,从而左侧壁105或者右侧壁105与相应的第一部分115及第二部分116共同形成狭槽117。所述后壁102在靠近底壁104的位置处设有若干向后凸伸的凸起部118,相邻的两个凸起部118之间形成一个定位槽119。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所述各导电端子20包括接触部21、焊接尾部22及连接接触部21与焊接尾部22的弯折部23。所述接触部21自所述收容空间13插入到相应的端子安装槽112内,并曝露于所述对接部11的收容槽110内,以便与插入到收容槽110内的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焊接尾部22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延伸以便与所述电路板进行表面焊接。所述弯折部23包括与接触部21连接的水平部231及与焊接尾部22连接的垂直部23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排列在上方的第一端子201及排列在第一端子201下方的第二端子202,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接触部21设置在第二端子202的接触部21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焊接尾部22设置在第二端子202的焊接尾部22的后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01的焊接尾部22与第二端子202的焊接尾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表面焊接于电路板上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焊接尾部,所述接触部曝露于所述对接部的收容槽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焊接尾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延伸;以及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表面焊接于电路板上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和焊接尾部,所述接触部曝露于所述对接部的收容槽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焊接尾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延伸;以及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自对接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所述对接部及一对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固定座的收容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延伸壁上均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相应的安装槽配合的安装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接触部与焊接尾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与接触部连接的水平部及与焊接尾部连接的垂直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陈亿昌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