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肥发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89422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9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肥发酵方法,采取池式好氧连续发酵,具体包括步骤:A、将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按照预定比例进行混匀,得到发酵原料;其中,所述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的比例为70~75∶29.99~24.99∶0.01,使得所述发酵原料中的碳氮比为25~30∶1;B、使所述发酵原料在温度不低于55℃下进行不少于7天的第一次好氧发酵,得到一次发酵产物;C、将所述一次发酵产物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发酵,10~15天得到二次发酵产物;D、将所述二次发酵产物经干燥处理得到有机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有机肥发酵工艺,以新鲜鸡粪为主要发酵原料,达到了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肥料生产
,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有机肥发酵工艺。
技术介绍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主要需要的营养为氮磷钾等元素,而泥土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会发生营养流失的问题,因此为土地施肥,也就是为土地补充氮磷钾元素,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在种植的过程中,化学化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化肥施用的频繁及单一的使用,也给土壤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土壤在缺乏充足的有机质的条件下,土壤的颗粒结构难以形成,土壤之间的粘附力难以形成,继而土壤的保水能力逐渐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有机肥应运而生。 有机肥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处理发酵后得到的一种肥料。目前,有机肥的工程化已经逐步形成,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现状工艺以深层、好氧发酵工艺为主。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机肥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够有效地熟化土壤,可使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增强,进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然而,现有技术的有机肥制作工艺复杂,加入菌种的种类与方法往往导致生产的成本较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负担。 鸡粪是廉价的低能蛋白饲料,其可经发酵制成高档优质的有机肥。大量发展生物有机肥的工业生产,通过对鸡粪加工增值,不仅能有效地变废为宝,同时还可避免和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鸡粪比起其他家禽粪,其中氮、磷酸、钙等化学成分多,用于给土壤供给成分的肥料比用做土壤改良剂效果更大。发酵处理的鸡粪,在发酵过程中,其中的氮部分可分解成氨气排出,有利于植物吸收。在发酵处理鸡粪时,通常利用有机肥发酵池,其发酵周期短,且发酵时发酵剂中的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经过发酵的有机月巴,有机质含量高,其中的有益菌更能起到固氮、解磷、解钾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采取池式好氧连续发酵,具体包括步骤: A、将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按照预定比例进行混匀,得到发酵原料; 其中,所述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的比例为70?75: 29.99?24.99: 0.01,使得所述发酵原料中的碳氮比为25?30: I ; B、使所述发酵原料在温度不低于55°C下进行不少于7天的第一次好氧发酵,得到一次发酵产物; C、将所述一次发酵产物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发酵,10?15天得到二次发酵产物; D、将所述二次发酵产物经干燥处理得到有机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的具体方法包括:将步骤A得到的发酵原料送入发酵池中,所述发酵原料堆高为80cm?100cm、堆放长度与所述发酵池入料口至出料口距离之比为1:7 ?10 ; 利用翻抛机使所述发酵原料在所述发酵池内翻动发酵并逐渐从所述入料口向所述出料口移动,在所述出料口获得一次发酵产物。 进一步地,所述翻抛机每天使所述发酵原料移动的距离等于所述发酵原料的堆放长度。 进一步地,在步骤A中,所述固体有机废弃物为含水量为50%?55%的鸡粪。 进一步地,在步骤A中,所述微生物发酵菌剂包括酵母菌、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在步骤A中,所述辅料包括蘑菇渣、秸杆中的至少一种。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机肥发酵工艺,以新鲜鸡粪为主要发酵原料,采取池式好氧连续发酵,使发酵原料充分腐熟、分解、除臭、灭菌、去水、筛分,生产出有机肥,达到了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的目的。同时,采用池式连续好氧发酵技术在有益微生物的基础上,人为提供有机废弃物发酵所需的温度和氧气,使物料发酵在有机物发酵池内的可控条件下进行,减少了自然界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常年能够生产,且该技术可与畜禽养殖、城市污泥、糖厂滤泥、造纸污泥、酒糟等技术相匹配。同时,采用该发酵工艺技术和发酵翻抛设备,可根据用户情况实现一机多池并联生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有机肥发酵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有机肥发酵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有机肥发酵设备又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肥发酵设备100包括发酵池110和翻抛机120。 本实施例的发酵池100优选为矩形,其具有一前壁116、一底壁117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14、115,共同围成一容置空间,用于发酵原料的放置及进行第一次发酵。本实施例的发酵池110优选尺寸为长度为30m,宽度为20m,高度1.5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形成其他形态或大小的发酵池。 发酵池110前壁116上缘设有入料口 111,其底壁117与出料口 112直接相连,入料口 111和出料口 112相向设置的。 为了便于搬运物料的装载车送料和出料,所述发酵池110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入料口 111、出料口 112对应设置的入口坡道117、出口坡道118。所述入口坡道117、出口坡道118均面向所述发酵池110倾斜。 优选地,所述入口坡道117、出口坡道118的倾斜角度为锐角,优选10?30°,从而方便装载车进出发酵池110,并将其中的物料运输。所述入料口 111与所述入口坡道117之间连接处还设有装载车缓冲带119。该缓冲带119的倾斜角度小于10°或接近0°,使装载车平稳到达入料口 111处,将发酵原料均匀倾斜到发酵池110内指定位置。 其中,为了保证发酵池110内具有稳定的发酵温度,在所述发酵池110顶部开口处设有保温膜140,如图3所示,其材质优选为塑料膜。实际使用时,先使用翻抛机进行翻抛,再盖上保温膜。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翻抛机120通过设置于所述发酵池110上的轨道130在所述发酵池I1内作往复运动,用于使发酵原料在所述发酵池110内翻动发酵并逐渐从所述入料口 111向所述出料口 112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14、侧壁115上缘分别设置有两条翻抛机轨道131、132 ;翻抛机120则架设于两侧壁114、115,通过其自身的滑轮121与轨道131、132契合,顺利沿着发酵池110的两侧壁作往复运动,翻抛机120上的圆靶(图中未示出)随滑轮121带动高速旋转,将发酵池110中的发酵原料连续不间断地抛起、散落并产生一定的位移,以保证发酵原料每天在发酵池110中有规律、等距离的渐进式后移,直至到达出料口 112处。 优选地,为适应翻抛机120滑轮121的尺寸大小,轨道130自身深度为0.2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轨道制作成与发酵池侧壁具有一定距离,可根据发酵池实际状态而调整;轨道的深度也可以因应翻抛机滑轮大小而调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有机肥发酵设备还包括一堆放场150,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肥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池式好氧连续发酵,具体包括步骤:A、将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按照预定比例进行混匀,得到发酵原料;其中,所述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的比例为70~75∶29.99~24.99∶0.01,使得所述发酵原料中的碳氮比为25~30∶1;B、使所述发酵原料在温度不低于55℃下进行不少于7天的第一次好氧发酵,得到一次发酵产物;C、将所述一次发酵产物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发酵,10~15天得到二次发酵产物;D、将所述二次发酵产物经干燥处理得到有机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肥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池式好氧连续发酵,具体包括步骤: A、将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按照预定比例进行混匀,得到发酵原料; 其中,所述固体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菌剂和辅料的比例为70?75: 29.99?24.99: 0.01,使得所述发酵原料中的碳氮比为25?30: I ; B、使所述发酵原料在温度不低于55°C下进行不少于7天的第一次好氧发酵,得到一次发酵产物; C、将所述一次发酵产物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发酵,10?15天得到二次发酵产物; D、将所述二次发酵产物经干燥处理得到有机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的具体方法包括:将步骤A得到的发酵原料送入发酵池中,所述发酵原料堆高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全忠李月海寇文嫒索文敏郑若梅张晓龙王成李成军马艳萍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绿杰特种养殖种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