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繁殖石仙桃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石仙桃根状茎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一种以石仙桃根茎芽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1)外植体的准备阶段: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采集石仙桃,除去假鳞茎,将根茎上带有根状茎的顶芽或腋芽作为外植体切下,去除根状茎上覆盖的老鳞片和根,备用;(2)无菌处理阶段;(3)初代培养阶段;(4)继代壮苗培养阶段;(5)生根培养阶段;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石仙桃的繁殖效率,获得足量石仙桃再生植株,为其规模化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繁殖石仙桃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属于植物组织培养
。一种以石仙桃根茎芽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1)外植体的准备阶段: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采集石仙桃,除去假鳞茎,将根茎上带有根状茎的顶芽或腋芽作为外植体切下,去除根状茎上覆盖的老鳞片和根,备用;(2)无菌处理阶段;(3)初代培养阶段;(4)继代壮苗培养阶段;(5)生根培养阶段;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石仙桃的繁殖效率,获得足量石仙桃再生植株,为其规模化生产应用奠定基础。【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繁殖石仙桃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石仙桃根状茎为外植体快速 繁殖石仙桃的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
。
技术介绍
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系兰科(Orchidaceae)石仙桃属 (Pholidota)多年附生草本植物,俗称石橄榄。植株高15-25 cm,根状茎粗壮,横走,具多, 数须根;假鳞茎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2-7 cm,粗0. 5-2. 5 cm,顶端具2片叶。叶倒卵状披 针形、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8 cm,宽2-5 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本下延成长柄,通 常有较明显的弧形脉3-5条。花葶长于假鳞茎顶端,直立或多少下垂,基部具多枚鳞片;总 装花序顶生,具数朵至20朵花;花苞片2列,淡褐色或淡紫红色,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 cm,顶端钝或尖,边缘多少内卷;花白色或带黄绿色,唇瓣上有褐色条纹;萼片卵形,分离, 近等大,长约8 mm,宽4-5 mm,顶端钝;花瓣线状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I. 5 mm ;唇瓣卵 状圆形,长约8 mm,基部凹陷成杯状或囊状,顶端3裂,中裂片扁圆形,长约3 mm,宽约4 mm,顶 端钝,具小尖头,外弯,侧裂片半圆形;蕊柱长4-5 mm,有狭翅;子房连花梗长6-9 mm。果倒卵 形,长2-3cm,具6条纵翅。花期4-6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林来官,张永田等.福 建植物志.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第六卷:636-637)。在我国分布于福建、 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在福建省主要分布于福州、平和、长乐、南靖等地区。生于林中或林缘 树上、岩壁上或岩石上,海拔通常在1500m以下,少数可达2500m(陈心启,吉占和,郎偕永 等.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8:388-399)。 石仙桃作为中草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以全草或假鳞茎入 药,其性甘味凉,具有养阴、清热、利湿消瘀的功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 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民间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头晕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疼等。用其 制成的"头痛定糖浆"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功能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已应用多年,治疗效 果良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1994:67)。 近几年对其药理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报道其在镇静、催眠、抗癌、抗疲劳等方面 都有作用(刘建新,周青,连其深.石仙桃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赣南医学院学 报,2004, 24(2) :119-121;王光辉,郭晓宇,王乃利等.云南石仙桃氯仿萃取物活性部位 对入肝癌细胞H印G2的周期抑制作用.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 23(4) :240-243 ;刘建新, 周青,连其深.石仙桃的镇痛作用的研究.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 22(2) :105-107)。同时 现在对其化学成分做了不同方法的提取和分离,得到天麻苷元、原儿茶醛、胡萝卜苷等化学 成分(舒文海.石仙桃的局麻作用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89, 24(5):304;林丽聪,张怡 评,吴春敏等.石仙桃叶化学成分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9, 20(4) :922-923;李兵,郭环 娟,容羡贤.石仙桃质量标准研究.中国药业,2010, 19 (6) : 19-20 ;林丽聪,吴春敏,陈 海滨等.RP - HPLC法测定石仙桃中天麻素和天麻苷元.中草药.2008, 39 (2) : 283-285)。 随着临床对石仙桃研究的深入和新功能的开发,人们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由于 其生长缓慢、生物量小、自然繁殖率低、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自然资源贮藏量及可开发利 用量非常有限,长期掠夺式采挖野生资源,已导致野生资源锐减并逐渐匮乏,不少原产地石 仙桃资源呈现稀缺趋势,因此人工栽培迫在眉睫。而充足的种苗供给是实现石仙桃人工栽 培的第一个瓶颈,并且现有技术中关于石仙桃繁殖的方法效率极低,为此本专利技术对石仙桃 的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 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石仙桃的繁殖效率,获 得足量石仙桃再生植株,为其规模化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以石仙桃根茎芽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依序 进行的步骤: (1)外植体的准备阶段 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采集石仙桃,除去假鳞莖,将根茎上带有根状茎的顶芽 或腋芽作为外植体切下,去除根状茎上覆盖的老鳞片和根,备用; (2)无菌处理阶段,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 ①将步骤(1)中所准备的外植体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去掉多余的根茎,使每个 芽上仅保留2毫米以下的根茎; ②接着转移到灭菌后的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后,转入到无菌瓶内; ③接着再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 -75%的酒精灭菌2-3分钟后,用无菌水冲 洗; ④之后倒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05-0. 15%的升汞灭菌10-16分钟; ⑤最后再用无菌水冲洗后,放入盛有无菌滤纸的盘子里,将外植体上的顶芽或腋 芽表面的水吸干,备用; (3)初代培养阶段 将步骤(2)中无菌处理好的外植体,接种到初代培养基进行初代培养;培养环境 温度为23±5°C,光照强度为2500-3500Lux,光照周期为10-14h/d,培养周期为70-90天; 所述初代培养基为:MS 培养基 +0? 5-1. Omg/L 的 NAA+3. 0-4. Omg/L 的 6-BA+1-3% 的蔗糖+0.6-1. 0%的琼脂,pH值为5. 8-6.0 ;其中,NAA是a-萘乙酸;6-BA是6-苄氨基腺 嘌呤; MS培养基的基本组成如下表所述: 【权利要求】1. 一种以石仙桃根茎芽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 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 (1) 外植体的准备阶段 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采集石仙桃,除去假鳞茎,将根茎上带有根状茎的顶芽或腋 芽作为外植体切下,去除根状茎上覆盖的老鳞片和根,备用; (2) 无菌处理阶段,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 ① 将步骤(1)中所准备的外植体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去掉多余的根茎,使每个芽上 仅保留2毫米以下的根茎; ② 接着转移到灭菌后的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后,转入到无菌瓶内; ③ 接着再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 -75%的酒精灭菌2-3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 ④ 之后倒入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石仙桃根茎芽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1)外植体的准备阶段于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采集石仙桃,除去假鳞茎,将根茎上带有根状茎的顶芽或腋芽作为外植体切下,去除根状茎上覆盖的老鳞片和根,备用;(2)无菌处理阶段,包括以下依序进行的步骤:①将步骤(1)中所准备的外植体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去掉多余的根茎,使每个芽上仅保留2毫米以下的根茎;②接着转移到灭菌后的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后,转入到无菌瓶内;③接着再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75%的酒精灭菌2‑3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④之后倒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5‑0.15%的升汞灭菌10‑16分钟;⑤最后再用无菌水冲洗后,放入盛有无菌滤纸的盘子里,将外植体上的顶芽或腋芽表面的水吸干,备用;(3)初代培养阶段将步骤(2)中无菌处理好的外植体,接种到初代培养基进行初代培养;培养环境温度为23±5℃,光照强度为2500‑3500Lux,光照周期为10‑14h/d,培养周期为70‑90天;所述初代培养基为:MS培养基+0.5‑1.0mg/L的NAA+3.0‑4.0mg/L的6‑BA+1‑3%的蔗糖+0.6‑1.0%的琼脂,pH值为5.8‑6.0;(4)继代壮苗培养阶段将步骤(3)中初代培养后萌发的小芽,接种到继代壮苗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壮苗培养;培养环境温度为23±5℃,光照强度为2500‑3500Lux,光照周期为10‑14h/d,培养周期为70‑100天;所述继代壮苗培养基为:MS培养基+0.5‑1.0mg/L的NAA+0.5‑1.0mg/L的6‑BA+50‑100g/L的香蕉+1‑3%的蔗糖+0.6‑1.0%的琼脂,pH值为5.8‑6.0;(5)生根培养阶段将步骤(4)中继代壮苗培养后生长的小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培养环境温度为23±5℃,光照强度为2500‑3500Lux,光照周期为10‑14h/d,培养周期为70‑100天;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0.3‑0.5mg/L的NAA+30‑100g/L的香蕉+0.3‑0.5g/L的活性炭+1‑3%的蔗糖+0.6‑1.0%的琼脂,pH值为5.8‑6.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菁瑛,刘保财,黄颖桢,赵云青,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