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护坡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及柔性生态护坡,包括基板,基板的中部设有透水区,透水区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区;固定区同与其相邻的透水区或固定区之间设有排水道,固定区、透水区和排水道沿基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固定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设有一个上尖锥和下尖锥,上尖锥、下尖锥和排水孔相互错开设置。本申请中柔性生态护坡上设有上述生态袋用联结件,能够在有效固定生态袋的同时,加强生态护坡的排水性能,既可以防止生态护坡发生堵塞,又能将生态护坡中的积水快速的排出,使得生态护坡在稳定性和排水性能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生态护坡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及柔性生态护坡,包括基板,基板的中部设有透水区,透水区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区;固定区同与其相邻的透水区或固定区之间设有排水道,固定区、透水区和排水道沿基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固定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设有一个上尖锥和下尖锥,上尖锥、下尖锥和排水孔相互错开设置。本申请中柔性生态护坡上设有上述生态袋用联结件,能够在有效固定生态袋的同时,加强生态护坡的排水性能,既可以防止生态护坡发生堵塞,又能将生态护坡中的积水快速的排出,使得生态护坡在稳定性和排水性能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专利说明】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及柔性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生态护坡领域,更具体的公开了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及柔性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边坡可以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常见的人工边坡一般包括水利、铁路、公路、矿山、市政等工程边坡。传统的边坡防护工程,采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片石或混凝土等硬体材料建造,不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各行业的边坡防护工程正逐步由传统的片石或混凝土向柔性生态护坡转变。国内柔性生态护坡的发展始于以河道生态防护为主的水利边坡防护,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排水型生态袋、草灌袋等产品。排水型生态袋、草灌袋等产品一般由抗紫外线的单面烧结无纺布纺织而成,袋内装填土、基肥、混播草灌种籽,也可以向其中喷播或插播植被,从而形成生态护坡。 目前国内柔性生态护坡的发展始于以河道生态防护为主的水利边坡防护,整个水利边坡防护中所需最主要结构件为生态袋和联结件。 联结件作为独立袋体间的联结构件,对构建柔性生态护坡至关重要。联结件的主要作用是使单体的生态袋紧密相连,形成稳定结构,保证柔性生态护坡的整体安全性。联结件还能够排除边坡内多余积水,减少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联结件与加筋格栅等连接,使生态边坡结构和其后填土共同构建加筋复合体。 现有技术中在国内使用的柔性生态护坡袋体间的联结件,主要有平板型和孔洞型两类。其中,平板型联结件阻断了植物根系生长的通道,且不利于渗入边坡体内的雨水向坡体外排除。常见的孔洞型,一般与排水型生态袋配合构建排水型生态护坡,其斜向布置的普通排水系统,增加了坡体内积水的流出路径,而上述结构容易造成坡体内堵塞,因此孔洞型联结件在排除边坡土体内积水的效果欠佳。 因此,市场亟需一种能够被应用于柔性生态护坡中的生态袋用联结件及柔性生态护坡,该联结件能够有效改善柔性生态护坡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联结件存在的阻碍植物根系生长、不利于雨水排出、内部结构易阻塞的问题。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稳定性和排水性能更好的柔性生态护坡,该柔性生态护坡上设有上述生态袋用联结件。 为达到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中部设有透水区,所述透水区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区;所述固定区同与其相邻的透水区或固定区之间设有排水道,所述固定区、透水区和排水道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透水区和固定区上均设有贯穿所述基板厚度方向的排水孔;所述固定区的上表面至少设有一个用于固定生态袋的上尖锥,所述上尖锥上设有上棘爪,所述固定区的下表面至少设有一个用于固定生态袋的下尖锥,所述下尖锥上设有下棘爪,所述上棘爪所在的平面与所述下棘爪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上尖锥、下尖锥和排水孔相互错开设置;所述上尖锥和下尖锥的高度大于等于30mm ;所述上尖锥和下尖锥的抗剪切力大于等于400N。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区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固定区;4个所述固定区的上表面共设有4一 12个上尖锥,4个所述固定区的下表面共设有4一 12个下尖锥。 进一步的,4个所述固定区的上表面共设有6个上尖锥,4个所述固定区的下表面共设有6个下尖锥。 优选的,所述排水道上设有至少一个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排水槽的直径为4mm-8mm。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孔为圆形孔,所述排水孔的直径大于等于14mm。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与生态袋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等于1.35。 优选的,所述上棘爪和下棘爪的高度分别为上尖锥和下尖锥高度的三分之一;所述上棘爪和下棘爪分别设于所述上尖锥和下尖锥的中部。 一种柔性生态护坡,包括生态袋,相邻的两个水平设置的所述生态袋之间设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生态袋用联结件;所述透水区位于相邻的两个水平设置的所述生态袋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联结件的上方还设有一个所述生态袋;所述基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生态袋的长度。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中的生态袋用联结件在基板上设有透水区、固定区和排水道,所述透水区和排水道用于将生态袋中的积水及时的排出,固定区中设有尖锥,尖锥上设有棘爪,且固定区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尖锥上的棘爪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使用时将联结件放在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相邻的两个生态袋上,将透水区置于两个生态袋的中间,将固定区下表面的下尖锥插入到生态袋中,再将另一个生态袋放置于联结件的上方使固定区上表面的上尖锥插入到生态袋中,由于上、下尖锥交错设置以及固定区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棘爪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能够更好的将联结件上方和下方的生态袋固定,防止生态袋从联结件上脱离。 本申请中柔性生态护坡上设有上述生态袋用联结件,能够在有效固定生态袋的同时,加强生态护坡的排水性能,既可以防止生态护坡发生堵塞,又能将生态护坡中的积水快速的排出,使得生态护坡在稳定性和排水性能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柔性生态袋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基板;2、透水区;3、固定区;31、第一固定区;32、第二固定区;33、第三固定区;34、第四固定区;4、排水道;41、排水槽;5、排水孔;6、上尖锥;61、上棘爪;7、下尖锥;71、下棘爪;8、生态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结合图5,是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包括基板1,基板I的长度为292mm,宽度为82mm,厚度为66mm,基板I的面板与生态袋8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等于1.35。 基板I的中部设有透水区2,透水区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区3,固定区3同与其相邻的透水区2或固定区3之间设有排水道4。其中,固定区3、透水区2和排水道4沿基板I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透水区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固定区3,如图1所示,固定区3包括由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区31、第二固定区32、第三固定区33、第四固定区34。第一固定区31和第二固定区32之间、第二固定区32和透水区2之间、透水区2与第三固定区33之间、第三固定区33与第四固定区34之间均设有排水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袋用联结件,包括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的中部设有透水区(2),所述透水区(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区(3);所述固定区(3)同与其相邻的透水区(2)或固定区(3)之间设有排水道(4),所述固定区(3)、透水区(2)和排水道(4)沿所述基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透水区(2)和固定区(3)上均设有贯穿所述基板(1)厚度方向的排水孔(5);所述固定区(3)的上表面至少设有一个用于固定生态袋的上尖锥(6),所述上尖锥(6)上设有上棘爪(61),所述固定区(3)的下表面至少设有一个用于固定生态袋的下尖锥(7),所述下尖锥(7)上设有下棘爪(71),所述上棘爪(6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下棘爪(71)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上尖锥(6)、下尖锥(7)和排水孔(5)相互错开设置;所述上尖锥(6)和下尖锥(7)的高度大于等于30mm;所述上尖锥(6)和下尖锥(7)的抗剪切力大于等于400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金龙,韩志霞,吴连海,杨明宇,陈则连,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路德隆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