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8332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垃圾桶,涉及一种可适用于街道或小区中用于方便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结构是由外桶和活动设置在外桶内的内桶等构成,主要是在内桶底部与外桶内底面之间增设一个托座进行支承,同时还在内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翻转臂;通过托座的支承能使内桶装满垃圾后,其底部所承受的重力可通过托座进行分担释放,从而有效防止内桶底部破裂,而通过内桶底部的翻转臂则能使吊装出的内桶在倾倒垃圾时翻转更加轻松、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垃圾桶,涉及一种可适用于街道或小区中用于方便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结构是由外桶和活动设置在外桶内的内桶等构成,主要是在内桶底部与外桶内底面之间增设一个托座进行支承,同时还在内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翻转臂;通过托座的支承能使内桶装满垃圾后,其底部所承受的重力可通过托座进行分担释放,从而有效防止内桶底部破裂,而通过内桶底部的翻转臂则能使吊装出的内桶在倾倒垃圾时翻转更加轻松、省力。【专利说明】 地埋垃圾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收集垃圾的垃圾桶结构,尤其是地埋垃圾桶。
技术介绍
目前,在街道或小区中经常看到垃圾桶或垃圾箱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供人投放,容易引起苍蝇聚集和散发刺鼻臭味,极大影响了周边的生活环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和美化生活环境,采用地埋结构的封闭式垃圾桶更为合适。这种垃圾桶的设计结构与公开的中国专利号为201220180660.9的“一种地埋式垃圾桶”和公开的中国专利号为201220195636.2的“一种全封闭地埋式垃圾桶”用法相同。其主要部件是由埋设在地下的外桶、直接放置在外桶内并可从外桶内抽离的内桶、及外桶顶部外露并进行封闭盖合的大盖等构成,大盖上还另外设计一种半自动结构的小盖,使用时通过开启小盖向内桶内投放垃圾,不用时能通过小盖封闭,以防止垃圾外露和散发刺鼻臭味。当内桶垃圾装满后,只需拿走大盖并将内桶从外桶内吊出即可进行清理。因此,这种地埋垃圾桶具有非常明显的使用优点:减少地面占用空间,防止垃圾外露而散发刺鼻臭味,投放垃圾方便,避免对周边生活环境造成污染等。地埋垃圾桶的使用优点毋庸置疑,但是现有所使用的地埋垃圾桶在结构设计和安装使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地埋垃圾桶的内桶都采用直桶结构直接安装在外桶内,其底部是直接接触在外桶内底面;内、外桶之间没有留出足够间隙以方便内桶取出。因此,当内桶装满垃圾后,往往使得内桶底部承受更大重力而向外胀开,一旦内桶材料强度不够,还会造成内桶底部及侧面破裂。另外,内桶底部外圆周面都是光滑结构,在取出内桶倾倒垃圾时,通过光滑的内桶底面而将沉重的内桶进行翻转将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有效分担内桶底部的承受重力,防止内桶底部破裂并使内桶倾倒垃圾时翻转更加轻松、省力的地埋垃圾桶。 本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埋垃圾桶,包括埋设在地下的外桶和可卸式放置在外桶内的内桶,所述的外桶顶部露出地面设有封闭的大盖,该大盖上设有小盖,所述的内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翻转臂,所述的外桶内底面上设有支承安装内桶底部的托座,该托座中部为容纳内桶底部的安装槽,托座两侧设有分别容纳翻转臂的侧开口。 所述的侧开口为上小下大的“U”型开口。 所述的翻转臂呈“C”型,所述的内桶外壁两侧分别设有安装缺,所述的每根翻转臂的“C”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内桶外壁相对应的安装缺内。 所述的内桶和外桶的外形均为由上而下逐级递减的阶梯状桶体。 所述的内桶顶部两侧分别设有起吊环,内桶底部外圆周面上设有一圈外肩,相应在托座顶部的安装槽内圆周面上设有一圈与所述外肩顶紧配装的凸肩。 所述的大盖中部设有大盖起吊口。 所述的小盖一侧设有脚踏板,该脚踏板与小盖之间设有由合页、转轴和扭簧构成的翻转复位元件。 所述的翻转复位元件外包裹有防雨薄膜。 所述的大盖顶面设有一个扇形状的安装平台,所述的小盖、脚踏板和翻转复位元件均安装在该安装平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主要是在内桶底部与外桶内底面之间增设一个托座进行支承,同时还在内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翻转臂;通过托座的支承能使内桶装满垃圾后,其底部所承受的重力可通过托座进行分担释放,从而有效防止内桶底部破裂,而通过内桶底部的翻转臂则能使吊装出的内桶在倾倒垃圾时翻转更加轻松、省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图。 图4为内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托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地埋垃圾桶埋设在地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 如图广图6所示,1.托座、11.安装槽、12.凸肩、13.侧开口、2.翻转臂、3.外桶、31.加强肩、4.内桶、41.起吊环、42.外肩、43.安装缺、5.大盖、51.入口、52.大盖起吊口、53.垃圾投放口、54.安装平台、6.小盖、7.翻转复位元件、71.转轴、72.扭簧、73.合页、8.脚踏板、9.防雨薄膜、10.地下。 地埋垃圾桶,如图f图3、图6所示,它是一种适用于街道或小区中用于方便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结构主要是由外桶3和活动设置在外桶内的内桶4等构成。 所述的外桶3是一个圆柱桶体,其整体埋设在地下10、并仅留顶部的入口 51外露在地面,该外桶3的外圆周面上还设有三个由上而下等距设置并径向环绕的加强肩31,并通过三个加强肩而使外桶3的外形呈由上而下逐级递减的阶梯状桶体,进而增强外桶3强度,防止外桶埋设在地下10受挤压而破裂。 所述的外桶3外露在地面的入口 51处设有圆形大盖5进行封闭,该大盖的外表面设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即类似于球面状,而在大盖5的外表面中部、即圆心处还设有大盖起吊口 52,以方便起吊大盖5打开外桶入口 51,该大盖起吊口 52采用了上、下贯穿大盖5的槽孔结构;所述的大盖5顶面相邻大盖起吊口 52设有一个扇形状的安装平台54,该安装平台的安装顶面与水平面相平齐,在安装平台54上安装有封闭垃圾投放口 53的小盖6、及启闭小盖的脚踏板8和翻转复位元件7 ;所述的翻转复位元件是由合页73、转轴71和扭簧72构成,脚踏板8通过合页73与小盖6 —侧相连接,而合页73则通过转轴71转动铰接在安装平台54上,故向下踩脚踏板8即可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小盖6向上翻转打开垃圾投放口 53,从而方便居民投放垃圾,而扭簧72的作用是在垃圾投放完毕并将脚从脚踏板8移开后,小盖6能在扭簧72带动下自动复位并重新封闭垃圾投放口 53,这样就能保证垃圾桶平时是在密封状态下使用,不会造成周边生活环境的破坏,更不会出现苍蝇成群的现象;同时,翻转复位元件7采用了金属件,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容易生锈,故还可包裹有防雨薄膜9,它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具有耐折叠、抗日晒、抗氧化等优点。 所述的内桶4如图4所示,它也是一个由上而下外径呈阶梯状逐级递减的圆柱桶体,该内桶直接可卸式放置在外桶3内,其顶面高度需小于外桶的入口 51高度,故可在大盖5封闭外桶的入口 51时也能将内桶4同时封闭在外桶3内;所述的内桶4顶面设有两个固定安装并对称分布在两侧的起吊环41,可方便内桶4装满垃圾后从外桶3内起吊而出。 所述的内桶4底部外圆周面上设有一圈外肩42,在靠近外肩下方的内桶外壁两侧分别设有安装缺43,每个安装缺内均设有一个呈“C”型的翻转臂2,该翻转臂采用金属臂,其“C”型两端同时固定连接在安装缺43内,实际使用时主要作为将整个内桶4底部向上翻转的受力部件。 所述的内桶4底部与外桶3内底面之间设有托座I,该托座如图5所不,它与内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埋垃圾桶,包括埋设在地下(10)的外桶(3)和可卸式放置在外桶(3)内的内桶(4),所述的外桶(3)顶部露出地面设有封闭的大盖(5),该大盖上设有小盖(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4)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翻转臂(2),所述的外桶(3)内底面上设有支承安装内桶(4)底部的托座(1),该托座中部为容纳内桶(4)底部的安装槽(11),托座(1)两侧设有分别容纳翻转臂(2)的侧开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罗娇罗宏宇王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德顺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