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合模装置,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中模板和下模板,该合模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并设有导轨的第一合模组件、固定于下模板并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的第二合模组件、以及固定于中模板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的挤压下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其中,所述下模板可以根据所述导轨与导槽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前后运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向上模板方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合模装置结构简单、合模精准、利于自动化生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合模装置,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中模板和下模板,该合模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并设有导轨的第一合模组件、固定于下模板并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的第二合模组件、以及固定于中模板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的挤压下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其中,所述下模板可以根据所述导轨与导槽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前后运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向上模板方向运动。本技术提供的合模装置结构简单、合模精准、利于自动化生产。【专利说明】合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领域,尤其涉及该注塑领域中的合模装置。【
技术介绍
】合模装置在注塑中主要是保证模具闭合、开启。同时,在模具闭合后,供给予模具足够的锁模力,以抵抗熔融塑料进入模腔产生的模腔压力,防止模具开缝,造成制品的不良现状。在某些复合材料或其他制品的生产中,会经常进行模具的合模操作,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人力加上吊装设备进行批量生产,但这种方法操作不便,浪费人力,使生产效率降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合模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靠人力进行合模操作以便进行批量生产造成浪费人力、操作不便、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合模装置,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中模板和下模板,该合模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并设有导轨的第一合模组件、固定于下模板并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的第二合模组件、以及固定于中模板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的挤压下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其中,所述下模板可以根据所述导轨与导槽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前后运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向上模板方向运动。优选的,所述上模板与中模板之间还夹设有拨料板。优选的,所述第二合模组件包括底壁和自该底壁延伸出的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侧壁,所述两个侧壁与底壁围绕形成呈U型的导槽。优选的,所述滑块内设弹簧,该弹簧一端连接所述滑块,另一端抵接所述中模板,在所述导轨滑出导槽脱模后,滑块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发生向外的侧向运动。优选的,所述滑块呈长条矩形,所述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该滑块的两端。优选的,在所述导轨的滑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合模组件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滑块设有与该第一倾斜面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合模组件利用其第一倾斜面挤压该滑块的第二倾斜面来实现滑块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优选的,所述第一合模组件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上模板的端部和自该端部延伸的用于与所述导槽配合的导轨,所述导轨的横截面呈矩形。优选的,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之间还设有用于实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的尼龙胶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合模装置结构简单、合模精准、利于自动化生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合模装置装配前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合模装置装配后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第一合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1中第二合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1中滑块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和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合模装置1,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10、拔料板11、中模板12、下模板13,该合模装置I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10并设有导轨140的第一合模组件14、固定于下模板13并设有与所述导轨140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150的第二合模组件15、以及固定于中模板12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15的挤压下向中模板12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16。其中,所述下模板13可以根据所述导轨140与导槽150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10前后运动,所述滑块16用于在所述下模板13与中模板12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12向上模板10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合模组件15包括底壁151和自该底壁151延伸出的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侧壁152,所述两个侧壁152与底壁151围绕形成呈U型的导槽150。在所述导槽150的滑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合模组件15的两个侧壁152上设有第一倾斜面1520。再结合图5所示,所述滑块16内设弹簧17,该弹簧17 —端连接所述滑块16,另一端抵接所述中模板12,在所述导轨140滑出导槽150脱模后,滑块16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发生向外的侧向运动。所述滑块16呈长条矩形,所述弹簧17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该滑块16的两端。所述滑块16设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1520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160,所述第二合模组件15利用其第一倾斜面1520挤压该滑块16的第二倾斜面160来实现滑块16向中模板12内侧侧向滑动。该滑块16在合模前突出于所述中模板12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合模组件14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上模板10的端部141和自该端部141延伸的用于与所述导槽150配合的导轨140,所述导轨140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下模板13与中模板12之间还设有用于实现下模板13与中模板12合模的尼龙胶塞18。该尼龙胶塞18包括固定于下模板13的下半部180和固定于中模板12并用于与该下半部180相互固定的上半部181。在合模前,该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呈分离状态,合模后,该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相互固定,从而保证中模板12与下模板13实现合模。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合模组件14、第二合模组件15、以及滑块16都是分别通过螺钉19固定于其相对应的上模板10、下模板13、以及中模板12上。本技术提供的合模装置I的合模顺序如下:在合模开始时,由于尼龙胶塞18的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结合时的阻力,下模板13将推动中模板12向上模板10方向移动,随着移动,中模板12上的滑块16将会碰到第一合模组件14,由于滑块16与第一合模组件14接触的表面并没有设置倾斜面,因此,滑块16阻挡第一合模组件14的力大于尼龙胶塞18的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的结合阻力,使得该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结合实现下模板13与中模板12的合模,在该上半部180与下半部181结合的同时,第二合模组件150上的第一倾斜面1520将会挤压滑块16的第二倾斜面160使得滑块16向中模板12内侧侧向滑动,待滑块16完全被压缩进去后,第一合模组件14不再被阻挡,下模板13将继续推动中模板12向上模板10的方向移动,直到合模完成,合模完成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合模装置I结构简单、合模精准、利于自动化生产。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合模装置,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中模板和下模板,其特征在于,该合模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并设有导轨的第一合模组件、固定于下模板并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的第二合模组件、以及固定于中模板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的挤压下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其中,所述下模板可以根据所述导轨与导槽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前后运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向上模板方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与中模板之间还夹设有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合模装置,依次序设置有上模板、中模板和下模板,其特征在于,该合模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并设有导轨的第一合模组件、固定于下模板并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滑动配合的导槽的第二合模组件、以及固定于中模板并可以在第二合模组件的挤压下向中模板内侧侧向滑动的滑块,其中,所述下模板可以根据所述导轨与导槽的配合相对所述上模板前后运动,所述滑块用于在所述下模板与中模板合模时阻止所述中模板向上模板方向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莲,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