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换挡器,在与换挡杆相连的连接件上设置有相邻的半包围结构的锁止部,解锁臂置于所述壳体内,一端与该壳体铰接。移动所述换挡杆,所述解锁臂的另一端可在两所述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的端部置于其中一所述锁止部后,所述换挡杆可被锁止。控制器与所述解锁臂相连,控制该解锁臂转动、解锁所述换挡杆。两个锁止部分别对应自动换挡器的P挡和N挡,这一锁止结构的设计可以确保只有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解锁后方可实现P挡挂入R挡或N挡挂入R挡,保证了变速器和整车的安全,避免了人为造成变速器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换挡器,在与换挡杆相连的连接件上设置有相邻的半包围结构的锁止部,解锁臂置于所述壳体内,一端与该壳体铰接。移动所述换挡杆,所述解锁臂的另一端可在两所述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的端部置于其中一所述锁止部后,所述换挡杆可被锁止。控制器与所述解锁臂相连,控制该解锁臂转动、解锁所述换挡杆。两个锁止部分别对应自动换挡器的P挡和N挡,这一锁止结构的设计可以确保只有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解锁后方可实现P挡挂入R挡或N挡挂入R挡,保证了变速器和整车的安全,避免了人为造成变速器损坏。【专利说明】自动换挡器
本技术属于车辆变速器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换挡器。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自动挡汽车的自动换挡器的挡位分为P、R、N、D等。 P(Parking)停车挡,或称泊车挡:P用作停车之用,它是利用机械装置去锁紧汽车的转动部分,使汽车不能移动。发动机运转时只要换挡杆在行驶位置上,自动变速器汽车就很容易地行走。而停放时,换挡杆必须扳入P位,从而通过变速器内部的停车制动装置将输出轴锁住,并拉紧手制动,防止汽车移动。当汽车需要在一固定位置上停留一段较长时间,或在停靠之后离开车辆前,应该拉好手制动及将拨杆推进“P”的位置上。 N(Neutral)空挡:N位是指空挡,可在起动时或拖车和暂时停车时(如红灯),用此挡位。为防止车辆在斜坡上溜动,当挂空挡时一定要踩着刹车。将换挡杆置于“N”挡上,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已经切断分离。 R(Reverse)倒挡:R是倒车时使用。自动变速器汽车不像手动变速器汽车那样能够使用半联动,故在倒车时要特别注意加速踏板的控制。通常要按下换挡杆上的保险按钮,才可将拨杆移至“R”挡。当车辆尚未完全停定时,绝对不可以强行转至“R”挡,否则变速器会受到严重损坏。但是,在换挡杆上加保险按钮的方式,仍不可避免驾驶人员误操作,在车辆尚未完全停定时将换挡杆直接由P挡或N挡挂入R挡,从而损坏变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换挡器,其上加装有锁止结构,可防止驾驶人员误操作,避免人为造成变速器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自动换挡器,包括壳体和换挡杆,所述换挡杆的一端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连接件相连,该换挡杆为了选择挡位可在所述壳体上的通道内移动;该自动换挡器还包括: 两半包围结构的锁止部,其相邻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解锁臂,其置于所述壳体内,一端与该壳体铰接;移动所述换挡杆,所述解锁臂的另一端可在两所述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的端部置于其中一所述锁止部后,所述换挡杆可被锁止; 控制器,其与所述解锁臂相连,控制该解锁臂转动、解锁所述换挡杆。 优选地,所述两锁止部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壁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纵剖面为U形,其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凹槽的纵剖面为L形,其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同向;所述第一凹槽上和所述第一开口垂直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上和所述第二开口垂直的侧壁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解锁臂呈L形,其弯折端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切换。 优选地,当所述解锁臂的弯折端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时,所述解锁臂的弯折端与所述第一凹槽各侧壁的间隙为2±lmm。 优选地,当所述解锁臂的弯折端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时,所述解锁臂的弯折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各侧壁的间隙为2±lmm。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为电磁阀。 本技术自动换挡器,在与换挡杆相连的连接件上设置有相邻的半包围结构的锁止部,解锁臂置于所述壳体内,一端与该壳体铰接。移动所述换挡杆,所述解锁臂的另一端可在两所述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的端部置于其中一所述锁止部后,所述换挡杆可被锁止。控制器与所述解锁臂相连,控制该解锁臂转动、解锁所述换挡杆。两个锁止部分别对应自动换挡器的P挡和N挡,这一锁止结构的设计可以确保只有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解锁后方可实现P挡挂入R挡或N挡挂入R挡,保证了变速器和整车的安全,避免了人为造成变速器损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换挡器的轴测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换挡器挂N挡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换挡器挂P挡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换挡器挂N挡时换挡杆被锁止后的局部视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换挡器挂P挡时换挡杆被锁止后的局部视图。 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为:1壳体、2换挡杆、3连接件、4解锁臂、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壳体1、换挡杆2、连接件3、解锁臂4、锁止部和控制器。其中,换挡杆2的一端置于壳体I内并与连接件3相连,该换挡杆2为了选择挡位可在壳体I上的通道内移动。锁止部为半包围结构,其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P挡和N挡,这两个锁止部在连接件3上相邻设置,当换挡杆I位于P挡或N挡时,相应的锁止部与解锁臂4配合将换挡杆I锁止。解锁臂4置于壳体I内,一端与该壳体I铰接。移动换挡杆2,解锁臂4的另一端可在两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4的端部置于其中一锁止部后,换挡杆2可被锁止。控制器与解锁臂4相连,控制该解锁臂4转动、解锁换挡杆2。优选地,控制器为电磁阀7,通过控制该电磁阀7的通断电来控制解锁臂4转动,电磁阀本身结构简单,价格也更低。 一种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两锁止部为第一凹槽5和第二凹槽6,第一凹槽5为P挡锁止槽,第二凹槽6为N挡锁止槽。第一凹槽5和第二凹槽6共用一侧壁,如此第一凹槽5和第二凹槽6的所占空间较小,也便于解锁臂4在两者之间切换,结构更加紧凑。另外,第一凹槽5的一侧壁与第二凹槽6的一侧壁也可以相连。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凹槽5的纵剖面为U形,其一侧(图5中朝向读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 ;第二凹槽6的纵剖面为L形,其一侧(图5中朝向读者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同向;第一凹槽5上和第一开口垂直的侧壁与第二凹槽6上和第二开口垂直的侧壁相连。设置上述开口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在确保换挡杆2稳固锁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连接件3,另一方面开口的设置便于解锁臂4的锁止端装配进第一凹槽5或第二凹槽6。另外,第一凹槽5和第二凹槽6相邻的方式还可选择第一凹槽5上和第一开口垂直的侧壁与第二凹槽6上和第二开口垂直的侧壁相连成一侧壁。 再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凹槽5和/或第二凹槽6的底面为弧形,第一凹槽5的底面靠近第二凹槽6的底面的一端高于第二凹槽6的底面,便于解锁臂4的锁止端滑进滑出。 一种实施例,如图5所示,解锁臂4呈L形,其弯折端(锁止端)可在第一凹槽5和第二凹槽6内切换。解锁臂4设计成L形其弯折端相对略重,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滑进锁止部。优选地,当解锁臂4的弯折端置于第一凹槽5内时,解锁臂4的弯折端与第一凹槽5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换挡器,包括壳体(1)和换挡杆(2),所述换挡杆(2)的一端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连接件(3)相连,该换挡杆(2)在所述壳体(1)上的通道内移动以选择档位;其特征在于,该自动换挡器还包括:两半包围结构的锁止部,其相邻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上;解锁臂(4),其置于所述壳体(1)内,一端与该壳体(1)铰接;移动所述换挡杆(2),所述解锁臂(4)的另一端可在两所述锁止部内切换,该解锁臂(4)的端部置于其中一所述锁止部后,所述换挡杆(2)可被锁止;控制器,其与所述解锁臂(4)相连,控制该解锁臂(4)转动、解锁所述换挡杆(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俊,李光明,汪震隆,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