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主要由顶层填埋库区(100)和位于其下方的一层以上的下端填埋库区(101)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顶层填埋库区(100)上设有用于储存和排放渗滤液的渗滤液集液池(102),而在顶层填埋库区(100)的表层上则铺设有用于分散、排放渗滤液的水平盲沟(103),同时在水平盲沟(103)的内部还设有与该渗滤液集液池(102)相连通用于排放渗滤液的水平排水管(104)。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顶层填埋库区表层铺设有呈放射性排布的水平盲沟,在不透水的中间覆土层内部贯穿有注水井,因此能确保渗透液均匀的渗透到下端填埋库区,能有效的克服采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渗透液渗入下端填埋库区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具体是指一种能使渗滤液实现循环喷洒进而加快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
技术介绍
埋于填埋场的垃圾在可自然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后,便可以与原来土壤一样获得稳定状态,而不会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而可以被再次利用。然而,传统的填埋技术想要形成这样的稳定状态不仅需要3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而且在填埋完毕后还需要长时间的后期管理和巨额的预算来维持。 近几年来,生物反应器填埋法开始被大家利用,这种方法是将整个填埋场看做一个巨大的生物反应器,通过人为调整填埋场内部的水分含量来促进可自然分解的有机垃圾进行分解,从而将土壤稳定进程缩短至10年甚至5年以内。在利用该生物反应器填埋法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诸如人为投放利于分解的微生物、通过PH值调整、温度调整等方法来加快可自然分解的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 迄今为止,在用于加快这些可自然分解的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的方法中,最具影响且最经济的方法就是使渗滤液在填埋场内部实现再循环,如安装甲烷菌生成槽,使循环过程中收集到的渗滤液在厌氧条件下引起硝化反应,并在微生物被激活的状态下实现再循环;或考虑填埋初期/填埋中期/填埋后期的渗滤液水质,根据填埋场的情况安装硝化槽、甲烷菌生成槽、厌氧消化槽等方法。 但是,以上大部分技术都注重的是怎样去改善渗滤液水质以及循环喷洒之前采用怎样的预处理方法,而对采用这些技术的设备和方法没有进行严密的现场试验来验证预处理的经济性和实际效果。在填埋现场进行多次渗滤液循环喷洒实践后发现,采用传统的填埋技术会导致渗滤液无法以均匀的速度注入或无法均匀分散于可用面积当中,甚至有些还出现沟流现象而导致循环喷洒效果大大降低。尤其是在大规模填埋场内,由于垃圾长时间暴露在外还会引起恶臭、环境污染扩散、虫害、雨水渗入导致渗滤液增加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大部分填埋场都采用日日覆土或填埋库区分层覆土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样便会在中间覆土层中形成填埋库区的纵向分布。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在最填埋场的上端安装渗滤液回灌设备,循环喷洒效果则会因为渗透系数较低的中间覆土层局限于顶层填埋库区,而不能使渗滤液均匀渗入并分散于各层填埋库区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所使用的填埋技术存在不能使渗滤液均匀渗入并分散于各层填埋库区内部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使渗滤液均匀渗入并分散于各层填埋库区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主要由顶层填埋库区和位于其下方的一层以上的下端填埋库区组成,同时,在顶层填埋库区上设有用于储存和排放渗滤液的渗滤液集液池,而在顶层填埋库区的表层上则铺设有用于分散、排放渗滤液的水平盲沟,同时在水平盲沟的内部还设有与该渗滤液集液池相连通用于排放渗滤液的水平排水管。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渗滤液集液池的周边还设有一个以上垂直贯穿于整个下端填埋库区的注水井,而在顶层填埋库区的表层上则设有一端与渗滤液集液池相连通、另一端位于注水井内部的垂直排水管。同时,在渗滤液集液池的下方还设有一端与水平盲沟相连接、另一端垂直向下贯穿于整个下端填埋库区的垂直盲沟。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盲沟的数量为两条以上,并以渗滤液集液池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所述垂直排水管的数量为两条以上,也与渗滤液集液池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且该垂直排水管与水平盲沟之间交错排列。 为了便于控制渗透液的液位,因此本专利技术在渗滤液集液池的外侧还设有内部具有供给泵的注入端,而在该渗滤液集液池的内部则设有与该供给泵相连接用于控制该供给泵启停的液位控制器。 考虑到水平盲沟的使用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水平盲沟优先由直径为20?40mm的混合砾石、或直径为300mm以下的废胎料、或混合比列为1:1的直径为20?40mm的混合砾石和直径为300_以下的废胎料组成。同时,每个注水井均在下端填埋库区内部形成有一个穿孔管区域,位于该穿孔管区域内垂直排水管为穿孔管,且在该注水井内部还填充有直径为20?40_的混合碌石。 考虑到实际效果,所述的水平排水管为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备而成的半穿孔管,渗滤液集液池为由PE或FRP材料制备而成的水罐,且所述的半穿孔管是以水平排水管的横截面为中心,并在其上半部180°区域内均匀的设有穿孔的管道;而所述的水平盲沟和垂直盲沟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圆形。 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专利技术不仅在填埋场的顶层填埋库区表层铺设有呈放射性排布的水平盲沟,而且还在不透水的中间覆土层内部贯穿有注水井,因此能确保渗透液均匀的渗透到下端填埋库区,能有效的克服采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渗透液渗入下端填埋库区的缺陷。 (2)本专利技术在顶层填埋库区的表层上设有两条以上能分散排放渗滤液的盲沟,因此能有效的将渗滤液集液池中的渗滤液进行分撒和排放,以确保渗滤液能均匀的渗透在下端填埋库区内部。 (3)本专利技术在盲沟内部设有半穿孔的水平排水管,且在安装时,其穿孔朝上设置,因此能有效的将渗滤液分散到渗滤液集液池的周围,从而有效避免渗滤液会集中注入到与渗滤液集液池临近的地方,确保渗滤液能均匀的渗透到下端填埋区内部。 (4)本专利技术在渗滤液集液池的内部还设有液位控制器和供给泵,因此能够自动调节注入该渗滤液集液池内的渗透液,确保经水平排水管排出的渗滤液在其上端穿孔定量溢出,从而均匀的将渗滤液排入盲沟,以提高其注入效率。 (5)本专利技术还在渗滤液集液池的底部设有贯穿于各层下端填埋库区内部的垂直盲沟,因此从水平排水管排出的渗透液还能够经该垂直盲沟直接排入到各下端填埋库区内部,进而确保渗透液能充分的渗透到每层下端填埋库区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未设置垂直盲沟和注水井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 — 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垂直盲沟和注水井时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 — 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的C 一 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在渗滤液集液池内部安装液位传感器和供给泵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所记载的附图标记名称分别为: 100 一顶层填埋库区,101 一下端填埋库区,102 一渗滤液集液池,103 一水平盲沟,104 一水平排水管,105 一注水井,106 一垂直排水管,107 一垂直盲沟,108 一供给泵,109 一穿孔管区域,110 一覆土层,111 一进水管,112 —中间覆土层,113 一液位控制器,114 一注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填埋场同普通的大型填埋场一样包括顶层填埋库区100和设置在该顶层填埋库区100下方的一层以上的下端填埋库区101,由于这些下端填埋库区101在垂直方向上是重叠而成的,因此在每相邻两层下端填埋库区101之间就形成有一层中间覆土层112。根据各填埋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主要由顶层填埋库区(100)和位于其下方的一层以上的下端填埋库区(101)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顶层填埋库区(100)上设有用于储存和排放渗滤液的渗滤液集液池(102),而在顶层填埋库区(100)的表层上则铺设有用于分散、排放渗滤液的水平盲沟(103),同时在水平盲沟(103)的内部还设有与该渗滤液集液池(102)相连通用于排放渗滤液的水平排水管(104)。
【技术特征摘要】
1.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主要由顶层填埋库区(100)和位于其下方的一层以上的下端填埋库区(101)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顶层填埋库区(100)上设有用于储存和排放渗滤液的渗滤液集液池(102),而在顶层填埋库区(100)的表层上则铺设有用于分散、排放渗滤液的水平盲沟(103),同时在水平盲沟(103)的内部还设有与该渗滤液集液池(102)相连通用于排放渗滤液的水平排水管(1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渗滤液集液池(102)的周边还设有一个以上垂直贯穿于整个下端填埋库区(101)的注水井(105),而在顶层填埋库区(100)的表层上则设有一端与渗滤液集液池(102)相连通、另一端位于注水井(105)内部的垂直排水管(10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渗滤液集液池(102)的下方还设有一端与水平盲沟(103)相连接、另一端垂直向下贯穿于整个下端填埋库区(101)的垂直盲沟(107)。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盲沟(103)的数量为两条以上,并以渗滤液集液池(102)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所述垂直排水管(106)的数量为两条以上,也与渗滤液集液池(102)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且该垂直排水管(106)与水平盲沟(103)之间交错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填埋场用自然流动式渗滤液回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威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