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及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铰接成X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所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拆装便捷,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竹子资源,增加了竹子的附加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及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铰接成X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所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本技术结构简单,拆装便捷,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竹子资源,增加了竹子的附加值。【专利说明】一种折叠式竹椅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竹椅,属于家具
。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一般是用木材作为家具基材,由于所用的原材料是木材,而木材资源在我国是十分紧缺的,因此大大影响了我国家具业的发展。而我国竹材资源丰富,竹子生长周期短,造林一次成功且成材时间短,仅需5-8年。开发一种竹木备餐柜,解决家具原材料的危机,实现“以竹代木”,不仅有利于我国家具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提高竹材的利用价值,促进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传统的这种椅不可拆装,而这种X竹椅,结构上创新,可进行拆装,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竹椅,有助于简化结构及充分利用现有竹业资源。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 —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及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铰接成X形结构。 其中,所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 所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 所述折叠式竹椅宽度为550 mm,高度为900 mm,深度为880 mm。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制作的X竹椅符合再生或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性的要求;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制备方法简单,传统的这种椅不可拆装,而这种X竹椅,结构上创新,可进行拆装,便于运输。制备的X竹椅保持了竹材原有的质地细腻感,提高了竹材的附加值,具有较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参考图1至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I及椅背2,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3铰接成X形结构。本竹椅的背端和座面端横档采用暗榫结构。 为了能让连接更加牢靠,特设置上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 为了让折叠式竹椅在张开后能更加牢固,在上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4。 为了获取较好使用效果,所述折叠式竹椅宽度为550 mm,高度为900 mm,深度为880 mm。 本结构下的折叠式竹椅符合再生或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性的要求;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制备方法简单,制备过程保持了竹材原有的质地细腻感,提高了竹材的附加值,具有较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及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铰接成X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所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所述折叠式竹椅宽度为550 _,高度为.900 mm,深度为 880 mm。【文档编号】A47C4/08GK204048783SQ201420241329【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3日 【专利技术者】李吉庆, 林金国 申请人:福建农林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竹椅,包括由竹条编成的椅座及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成向上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背成向下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通过金属旋转轴杆铰接成X形结构;所述椅座与椅背的竹条成间隙布设,所述椅座的间隙内安设椅背的竹条;所述椅座与椅背的下部之间连接有一可折叠的连接杆;所述折叠式竹椅宽度为550 mm,高度为900 mm,深度为880 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庆,林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