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5339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凝处理段、微滤处理段、光催化臭氧氧化段及纳滤处理段,主要由原水贮存池、提升/加压泵、节流阀、静态混合器、蛇形反应管、压力表、管式微滤膜组件、转子流量计、反冲洗水泵、光催化臭氧反应器、保安过滤器、卷式纳滤膜组件和净化水贮存池等部分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多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组合,具有水质适应性强、产水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易于实现小型化等特点,完全满足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凝处理段、微滤处理段、光催化臭氧氧化段及纳滤处理段,主要由原水贮存池、提升/加压泵、节流阀、静态混合器、蛇形反应管、压力表、管式微滤膜组件、转子流量计、反冲洗水泵、光催化臭氧反应器、保安过滤器、卷式纳滤膜组件和净化水贮存池等部分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多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组合,具有水质适应性强、产水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易于实现小型化等特点,完全满足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的需要。【专利说明】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原水水质和处理工艺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决定性条件。当前,各类人为或自然因素 所导致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正严重威胁着居民集中供水的安全,各地多次出现有毒化学 品、可溶性重金属盐进入饮用水水源地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作为对 传统市政建设的有力补充,高效、低耗、通用的应急性原水净化处理装置的开发与应用将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03)能同时实现杀菌消毒、脱色除臭和 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等功能,现已被广泛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众多研究表明,增加紫外 灯照射,构成UV/0 3反应体系能显著提高水中羟自由基(· 0H)的生成量,进而大幅增强系 统对有机污染物的矿化能力。但天然原水中较高的浊度对紫外光具有较强的掩蔽作用,因 此,混凝等预处理工序通常是不能省略的。目前,最常用的UV/0 3反应器为鼓泡塔结构(如 对比文件CN 203613017U),其具有设备组成简单、水头损失较小和操作方式可靠等优点,但 其巨大的体型和偏低的处理效能仍无法满足应急性原水处理的要求。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净水技术是膜分离法。由于具有产水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和二 次污染小等优点,各类膜组件已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 组分。当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减缓膜表面及其内部污染,以 延长膜组件的反冲洗周期和使用寿命。当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原水中污染物含量陡 升、组成趋于复杂,若直接使用膜分离法(如对比文件CN 203486977U和CN203419787U),极 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膜拥堵现象,导致产水率的急剧下降。 综上所述,如何采用创新性设计,有效克服UV/03氧化与膜分离法自身存在的固有 缺点,是将其应用于污染水源应急处理过程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类污 染水源的应急性深度处理装置,其充分发挥了不同物理化学方法之间的耦合效应,具有高 效、稳定和普遍适用的特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凝处理段、 微滤处理段、光催化臭氧氧化段及纳滤处理段,其中,所述混凝处理段包括装有所述污染水 源的原水贮存池及进水端伸入所述原水贮存池液面以下的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上 依次设有静态混合器和蛇形反应管;所述微滤处理段包括微滤膜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微 滤膜组件上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一清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蛇形反应管相连;所述光 催化臭氧氧化段包括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分别连接在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上的第三进水 管和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出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清水管相连;所述纳滤处理段 包括纳滤膜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纳滤膜组件上的第四进水管和第二清水管,所述第四进 水管与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出水管相连。 所述第一进水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加压提升泵、第一止回阀及第一节流 阀,所述第一节流阀设置在所述静态混合器的前方。 所述第一进水管的进水端设有取水头部,所述取水头部设置有滤网。 所述第二进水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第二节流阀和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 清水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压力表、第一转子流量计及所述第二节流阀。 在所述第一清水管上位于所述第一压力表和所述第一转子流量计之间连接有反 冲洗进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反冲洗水泵、第二止回阀及所 述第二节流阀,所述微滤膜组件上还连接有微滤膜浓水/反冲洗水排放管,所述微滤膜浓 水/反冲洗水排放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转子流量计及 所述第二节流阀。 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由3个坚直并排设置的具有内腔的长方体模块组成,3个 所述模块的内腔相连通,每个所述模块内插设有紫外灯管,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的底部 连接有臭氧进气管、顶部连接有尾气收集器和排放管,所述臭氧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2个 曝气头,2个所述曝气头分别位于所述的前2个模块内。 所述3个模块的有效容积相等,每个所述模块的高径比为4?6:1。 所述第三进水管上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提升泵、第三止回阀及第三节流阀, 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出水管上设有所述第三节流阀。 所述第四进水管上沿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有保安过滤器、三通阀、加压泵、第四止 回阀、第四节流阀及第二压力表,在所述三通阀上连接有正冲洗进水管,所述第二清水管上 沿水流流向方向依次设有所述第二压力表、第二转子流量计和所述第四节流阀,所述纳滤 膜组件还连接有纳滤膜浓水/正冲洗水排放管,所述纳滤膜浓水/正冲洗水排放管上沿水 流流向方向设有所述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二转子流量计及所述第四节流阀。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净化水贮存池,所述净化水贮存池上设有搅拌器,所述第二 清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净化水贮存池内。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微滤膜组件、纳滤膜组件与光催化臭氧反应器进 行创新性组合,各工段结构紧凑、功能互补,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颗粒态和溶解态污染物, 能灵活应对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情形,具体表现为: (1)将混凝段与微滤处理段进行组合作为预处理工序,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 大分子、疏水性有机物,无需设置沉淀池,出水浊度很低,满足光催化处理的要求; (2)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先进行UV/03反应,可较彻底地矿化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然后再利用紫外光破坏剩余的溶解臭氧,防止其腐蚀后续的纳滤膜; (3)纳滤处理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盐。由于进水中有机物含量很低,因此, 膜组件的反冲洗周期更长,跨膜压力的波动更小,出水水质也更加稳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名称为: 图中:10、混凝处理段;11、原水贮存池;12、取水头部;13、加压提升泵;14、第一止 回阀;15、第一节流阀;16、静态混合器;17、蛇形反应管;20、微滤处理段;21、第二节流阀; 22、第一压力表;23、微滤膜组件;24、第一转子流量计;25、反冲洗进水管;26、反冲洗水泵; 27、第二止回阀;28、微滤膜浓水/反冲洗水排放管;30、光催化臭氧氧化段;31、提升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急性污染水源深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凝处理段、微滤处理段、光催化臭氧氧化段及纳滤处理段,其中,所述混凝处理段包括装有所述污染水源的原水贮存池及进水端伸入所述原水贮存池液面以下的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上依次设有静态混合器和蛇形反应管;所述微滤处理段包括微滤膜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微滤膜组件上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一清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蛇形反应管相连;所述光催化臭氧氧化段包括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分别连接在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上的第三进水管和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出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清水管相连;所述纳滤处理段包括纳滤膜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纳滤膜组件上的第四进水管和第二清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与所述光催化臭氧反应器出水管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飞跃王建芳梅娟陈重军沈耀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