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工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84918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工艺系统,主要包括相互配置的污水储存池(1)、调节沉淀池(2)、多组化学反应池和多组高效澄清池、缓冲池(7)、混凝搅拌池(10)、固液分离设备(11)、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污泥脱水设备(14)、曝气装置(1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曝气均化+化学沉淀+化学氧化+混凝络合沉淀+固液分离”为核心的工艺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含磷废水经曝气均化、预氧化后分次加入钙盐、酸、氧化剂、络合剂等化学药剂,实现多次氧化、沉淀、络合混凝反应,并进行多次固液分离后,保证出水总磷降至约10mg/L,本处理系统特别适用于高浓度含磷废水的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工艺系统
本技术涉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工 艺系统。
技术介绍
磷污染可对人体、海洋生物、土壤、水体造成多种程度不同的危害,尤其是水体中 以正磷酸盐离子、聚合磷酸盐及有机磷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磷,总磷浓度在静止的水体超过 86 μ g/L时,即判断该水体为富营养化,受到污染。水体中过量的磷将会弓丨起赤潮,藻类大量 繁殖,鱼虾死亡等恶性现象。 电子、电镀工业、印刷电路板工业、化成箔废水以及一些贵金属催化剂生产过程中 会大量使用硫酸、硝酸、磷酸、次磷酸盐等化学药剂,使得所排放的高浓度含磷废水中的次 磷酸盐、亚磷酸盐成为废水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难点。排入水体的富含磷酸盐,在光照和其他 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促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生长,在随后的藻类死亡和随之而来的异 养微生物代谢活动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很可能被耗尽,从而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和水生态环 境结构破坏。 目前常用的含磷废水处理方法是化学沉淀法,即用石灰调节含磷废水pH值,并加 入金属补集剂等进行中和、混凝、絮凝、沉淀。此外还有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电渗析法、蒸发 浓缩法及反渗法,但经这些方法处理后的废水均无法达到理想的除磷效果,这些未经达标 处理的含磷废水的外排会导致环境污染,并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有些工业含磷废水处理难 度更高,废液中除了次亚磷酸及亚磷酸需要氧化外,尚有大量有机络合剂,高化学需氧量值 (C0D)也需要消耗大量氧化剂,故所加的氧化剂分散了力量,常常不能满足次亚磷酸及亚磷 酸的氧化要求,所以去除效果不佳。业界一般采用Fenton (芬顿试剂)、铁盐、铝盐混凝等方 法处理高磷废水,但其稳定度难以控制,排放水通常也无法达标。 因此,寻找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工艺系统,以克服Fenton(芬顿试 剂)、铁盐、铝盐等混凝方法的不足,同时提高总磷的去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系统,尤 其提供一种基于化学法多点加药预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去除总磷工艺系统,克服了现有技 术处理效果不理想、成本过高的缺点,可有效消除废水中的磷含量,是目前处理高浓度含磷 废水比较理想的方法。 本技术基于以下原理: 化学法理论上可以一次加入处理药剂,本技术选择分多次加入氯化钙、酸、氧 化剂等原料药剂,是为了节约成本和加强处理效果。化学沉淀除磷是通过化学沉析过程完 成的,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药剂,其与污水中溶解性的盐类,如磷酸盐、亚磷酸盐 混合后,形成颗粒状、非溶解性的物质,这一过程涉及的是所谓的相转移过程,反应方程如 式1。实际上投加化学药剂后,污水中进行的不仅仅是沉析反应,同时还进行着化学絮凝反 应。 根据水质分析,化学沉淀考虑采用钙盐用作沉析药剂。在强碱性条件下,亚磷酸 钙、磷酸钙的形成是按反应式1进行: 3Ca2++2P033_ - Ca3 (P03) 2 I (pH 彡 8· 5)式 1 3Ca2++2P043_ - Ca3 (Ρ04) 2 I 研究表明,单独的氧化剂对总磷没有显著的去除作用,只能把部分次磷酸盐、亚 磷酸盐氧化成正磷酸盐,单独FeS04对磷的去除作用也较低,其对水中磷酸盐去除率仅为 10-20 %左右。但氧化剂-FeS04联用的工艺具有氧化、吸附和络合沉淀等多种机制,表现出 良好的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效能,实验显示,KMn04和FeS04反应会原位生成新生态铁锰氧化 物,其中锰氧化物的引入对磷酸盐的去除作用非常明显。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式2 : 3Fe2++Mn04>5H20 = 3Fe (OH) 3 I +Μη02+Η+ 式 2 KMn04-FeS04工艺对磷的去除效果随铁盐投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氧化剂与FeS0 4 摩尔比的增加,对磷的去除率逐渐增加。 实验表明,水中常见的无机离子如Ca2+的存在,一方面可提高KMn04-FeS0 4工艺 形成的絮体颗粒物固相铁锰氧化物的表面ξ电位和降低了磷与固相铁锰氧化物之间的斥 力,利于磷的吸附去除;另一方面,在较高的溶液pH值条件下,Ca2+的存在有利于溶液中的 固态铁氧化物的转移,增加了用于吸附磷的固相铁锰氧化物的有效量,通过多种机制影响 KMn04-FeS04和Fe2 (S04) 3共沉降去除磷效果。KMn04-FeS04工艺对磷的去除效果远远高于工 艺中各单一物质对磷的去除率,工艺表现出良好的除磷效能,并具有高效、经济、方便等优 势,是一项适合我国当前受污染水体深度强化除污染的工艺技术。 本专利技术以钙盐为沉淀剂,通过过量投加,生成利用价值较高的亚磷酸钙。由于亚磷 酸钙为微溶物质,而磷酸钙为不溶物质,为达到排水TP (总磷含量10mg/L的标准,须用 化学氧化法将剩余的亚磷酸盐氧化成正磷酸盐,而后与水中过量的氯化钙形成磷酸钙沉淀 除去。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相互配置的污水储存池1、调 节沉淀池2、一组或多组化学反应池、一组或多组澄清池、混凝搅拌池10、固液分离设备11、 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污泥脱水设备14、曝气装置15。 其中,所述化学反应池包括第一化学反应池3、第二化学反应池5和第三化学反应 池8,所述澄清池包括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高效澄清池9 ; 所述污水储存池1通过溢流管与调节沉淀池2连接,污水储存池1底部设有穿孔 曝气管,所述穿孔曝气管与曝气装置15连接; 所述调节沉淀池2通过一级污水提升泵与第一化学反应池3连接,所述第一化学 反应池3、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化学反应池5、第二高效澄清池6通过溢流管依次连接; 在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化学反应池8之间配置有缓冲池7 ; 所述第三化学反应池8、第三高效澄清池9、混凝搅拌池10、固液分离设备11通 过溢流管依次连接;第三化学反应池8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与曝气装置15连 接; 所述白泥浓缩储存池12前端与第一高效澄清池4相连接,所述的黄泥浓缩储存池 13前端分别与第二高效澄清池6、第三高效澄清池9、污泥脱水设备14、固液分离设备11连 接; 所述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和污泥脱水设备14分别通过清液管 道连接到调节沉淀池2。 优选地,所述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后端配置有污泥脱水设备 14。 在本技术中,所述污泥脱水设备14选自板框压滤机、螺旋脱水机中的一种或 多种。 在本技术中,所述固液分离设备11选自溶气气浮设备、斜板沉淀池中的一种 或多种的串联组合。 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化学反应池3、第二化学反应池5、第三化 学反应池8、混凝搅拌池10分别相互配置有加药计量泵。 与现有技术相区别的是,现有技术中,污泥脱水设备14的清液通常通过管道返回 到黄泥浓缩储存池13,而本技术中,由于污泥脱水设备14产生的上清液或者固液分离 后的水中含有过量的钙盐等化学药剂,因此不再将污泥脱水设备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相互配置的污水储存池(1)、调节沉淀池(2)、一组或多组化学反应池、一组或多组澄清池、混凝搅拌池(10)、气浮设备(11)、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污泥脱水设备(14)、曝气装置(15),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反应池包括第一化学反应池(3)、第二化学反应池(5)和第三化学反应池(8),所述澄清池包括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高效澄清池(9);所述污水储存池(1)通过溢流管与调节沉淀池(2)连接,污水储存池(1)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所述穿孔曝气管与曝气装置(15)连接;所述调节沉淀池(2)通过一级污水提升泵与第一化学反应池(3)连接,所述第一化学反应池(3)、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化学反应池(5)、第二高效澄清池(6)通过溢流管依次连接;在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化学反应池(8)之间配置有缓冲池(7);所述第三化学反应池(8)、第三高效澄清池(9)、混凝搅拌池(10)、固液分离设备(11)通过溢流管依次连接;第三化学反应池(8)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与曝气装置(15)连接;所述白泥浓缩储存池(12)前端与第一高效澄清池(4)相连接,所述的黄泥浓缩储存池(13)前端分别与第二高效澄清池(6)、第三高效澄清池(9)、固液分离设备(11)连接;所述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和污泥脱水设备(14)分别通过清液管道连接到调节沉淀池(2)。...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预处理高磷废水去除总磷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相互配置的污水储存池(1)、 调节沉淀池(2)、一组或多组化学反应池、一组或多组澄清池、混凝搅拌池(10)、气浮设备 (11)、白泥浓缩储存池(12)、黄泥浓缩储存池(13)、污泥脱水设备(14)、曝气装置(15),其 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反应池包括第一化学反应池(3)、第二化学反应池(5)和第三化学反应 池(8),所述澄清池包括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高效澄清池(9); 所述污水储存池(1)通过溢流管与调节沉淀池(2)连接,污水储存池(1)底部设有穿 孔曝气管,所述穿孔曝气管与曝气装置(15)连接; 所述调节沉淀池(2)通过一级污水提升泵与第一化学反应池(3)连接,所述第一化学 反应池(3)、第一高效澄清池(4)、第二化学反应池(5)、第二高效澄清池(6)通过溢流管依 次连接;在第二高效澄清池(6)和第三化学反应池(8)之间配置有缓冲池(7); 所述第三化学反应池(8)、第三高效澄清池(9)、混凝搅拌池(10)、固液分离设备(11) 通过溢流管依次连接;第三化学反应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先春王彦成张小亮王义尚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水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