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9096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进风壳体、出风壳体以及导流圈,所述出风壳体内限定出出风腔,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上具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导流圈设在所述出风壳体外,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所述风洞被构造成从所述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进入所述风洞并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扇,通过在出风壳体的外圈设置导流圈,且导流圈与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从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可以引导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以产生风,从而增大了风扇的出风量,且吹风更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指出,风扇从外部能够看见壳体内的叶片,叶片高速旋转时可能对用户带来一定的使用风险。另外,叶片上很容易聚集灰尘,而且不好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一种提出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量大。 根据本技术的风扇,包括:进风壳体;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内限定出出风腔,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上具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出风通道;以及导流圈,所述导流圈设在所述出风壳体外,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所述风洞被构造成从所述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进入所述风洞并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 根据本技术的风扇,通过在出风壳体的外圈设置导流圈,且导流圈与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从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可以引导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以产生风,从而增大了风扇的出风量,且吹风更舒适。 可选地,所述导流圈的前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流圈的后端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所述导流圈从前到后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上设有凸起。 可选地,所述凸起为多个且所述多个凸起在所述出风壳体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 可选地,所述凸起的高度等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 可选地,所述导流圈通过连接支架连接至所述出风壳体。 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多个连接筋,所述多个连接筋在所述出风壳体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 可选地,所述进风壳体连接在所述出风壳体的底部。 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后视图; 图3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仰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00:风扇; 1:进风壳体;2:出风壳体; 21:出风腔;22:出风通道;221:柯恩达表面; 3:导流圈;31:风洞; 4:凸起;5: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100,包括进风壳体1、出风壳体2以及导流圈3。 具体而言,例如,进风壳体I上形成有进风口(图未示出),外部的空气等可以通过进风口进入到进风壳体I内,进风壳体I内设有风机(图未示出),风机用于将通过进风口进入到进风壳体I内的空气输送至出风壳体2的出风腔21内。 如图1-图4所示,出风壳体2形成为圆环形形状,出风壳体2内限定出出风腔21,进风壳体I与出风腔21连通,出风壳体2的外圈上具有与出风腔21连通的出风通道22,从而进风壳体I内的空气可以进入出风腔21内,并由出风通道22送出。其中,出风通道22位于出风壳体2的外圈后部,且出风通道22的开口向前,以将出风腔21内的空气向前送出。 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图3,进风壳体I大体形成为柱形形状,且进风壳体I连接在出风壳体2的底部,在风机的作用下,进风壳体I内的空气向上输送至出风腔21内。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进风壳体I还可以连接在环状出风壳体2的内周(图未示出)。 当风扇100运行时,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壳体I上的进风口进入到进风壳体I内部,通过风机快速旋转将高速的空气输送至出风壳体2的出风腔21内,出风腔21内形成空气高压区,高压区的空气通过出风通道22高速喷出。 导流圈3设在出风壳体2夕卜,如图1-图4所示,导流圈3大体为圆环状,导流圈3沿前后方向延伸,导流圈3与出风壳体2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31,风洞31的前端和后端均敞开,风洞31被构造成从出风通道22喷射出的空气进入风洞31并带动风洞31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 其中,风扇100工作时,出风通道22向前吹风,导流圈3与出风壳体2之间的风洞31形成负压,迫使风洞31后侧(例如室内,风扇100外部)的空气向前移动,继而形成补充的风,从而可以增大风扇100的出风量,提升风速。 从图1、图2、图5-图7中可以看出,出风壳体2大体为一个封闭结构,风机位于进风壳体I内,进风壳体I也可以做成一个封闭结构,此时风机的扇叶可以完全隐藏在进风壳体I内,保证了风扇100外观的美观性的同时,可以防止灰尘,并解决了传统的风扇100由于扇叶高速带来的使用风险,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扇100,通过在出风壳体2的外圈设置导流圈3,且导流圈3与出风壳体2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31,从出风通道22喷射出的空气可以引导风洞31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以产生风,从而增大了风扇100的出风量,且吹风更舒适。 参照图3和图4并结合图5-图7,导流圈3的前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导流圈3的后端的横截面积,也就是说,导流圈3的前端与导流圈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导流圈3的后端与导流圈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带动风洞31后侧更多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导流圈3的横截面积也可以从前到后保持不变(图未示出)。 优选地,导流圈3从前到后横截面积逐渐增大,换言之,在导流圈3的纵向截面上、导流圈3从前向后倾斜向外沿直线延伸,由此,方便加工制造,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外”指的是远离导流圈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内”,即朝向导流圈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当然,导流圈3还可以从前向后倾斜向外沿折线或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壳体;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内限定出出风腔,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上具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出风通道;以及导流圈,所述导流圈设在所述出风壳体外,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所述风洞被构造成从所述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进入所述风洞并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壳体; 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内限定出出风腔,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上具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出风通道;以及 导流圈,所述导流圈设在所述出风壳体外,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之间限定出风洞,所述风洞被构造成从所述出风通道喷射出的空气进入所述风洞并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的前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流圈的后端的横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从前到后横截面积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列李殿飞豆海滕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