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电缆管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1608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穿电缆管塞,其包括陶瓷本体,陶瓷本体由至少两个单体对接而成,陶瓷本体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缘部分以及呈圆台形的塞入部分;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共面连接于外缘部分的一个端面上,且塞入部分与外缘部分共轴;外缘部分与塞入部分沿其轴线开设有容纳电缆的贯通孔,单体的对接面沿平行于贯通孔的轴线的方向与贯通孔相交,贯通孔中靠近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小的底面的端部设置有向其中心凸出的固定凸条;外缘部分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凸出并环绕贯通孔的受力凸条,受力凸条的外周与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大的底面的外周相对应;塞入部分的倾斜的侧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紧密封堵排管,并且拆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电缆管塞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道封堵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对电缆通道工程中的电缆排管的具有延伸出的电缆的端部进行封堵的管塞。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电缆通道工程的排管的端部进行封堵的封堵器通常采用橡胶塞。将具有弹性的橡胶塞嵌套入排管的端部内,使其外周面与排管的内表面相贴合,从而简单地对电缆排管进行封堵。但是,橡胶塞封堵由于橡胶自身的属性,使得其并不能与排管的内壁紧密地贴合,存在使用中易脱落且需要拆除时又难以拆除、材料容易老化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与排管紧密贴合而不易脱落、且拆装方便的穿电缆管塞。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穿电缆管塞,其包括陶瓷本体,所述的陶瓷本体由至少两个单体对接而成,所述的陶瓷本体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缘部分以及呈圆台形的塞入部分;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共面连接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一个端面上,且所述的塞入部分与所述的外缘部分共轴,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端面的面积;所述的外缘部分与所述的塞入部分沿其轴线开设有容纳电缆的贯通孔,所述的单体的对接面沿平行于所述的贯通孔的轴线的方向与所述的贯通孔相交,所述的贯通孔中靠近所述的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小的底面的端部设置有向其中心凸出的固定凸条;所述的外缘部分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凸出并环绕所述的贯通孔的受力凸条,所述的受力凸条的外周与所述的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大的底面的外周相对应;所述的塞入部分的倾斜的侧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 所述的贯通孔中设置有具有中心孔的环状的衬片,所述的衬片的外周与所述的贯通孔的孔径相适应,所述的中心孔的孔径与所述的电缆的外径相适应。 所述的衬片由至少两片片材对接而成。 其由两个所述的单体对接而成,且所述的贯通孔的轴线位于两个所述的单体的对接面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的穿电缆管塞的塞入部分具有倾斜的侧面并设置有密封垫圈,使得其能够紧密地与排管的端口相配合,从而实现排管端口的紧密封堵。2、本技术的穿电缆管塞由多个单体构成,并设有受力凸条,针对电缆端口有电缆延伸出的情况能够方便地实现其拆装。3、该管塞选用陶瓷材质,一方面能够使其具有一定强度的从而保证对排管的封堵,另一方面在拆卸该管塞时能够方便地使其破碎而便于拆卸。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陶瓷本体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单体示意图。 附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单体主视图。 附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单体示意图。 附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单体主视图。 附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衬片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陶瓷本体;2、单体;3、外缘部分;4、塞入部分;5、贯通孔;6、固定凸条;7、受:力凸条;8、衬片;9、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用于封堵电缆排管的穿电缆管塞,其包括陶瓷本体1,该陶瓷本体I由至少两个单体2对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其由两个单体2构成,如附图1所示。 两个单体2对接形成的穿电缆管塞的陶瓷本体I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缘部分3以及呈圆台形的塞入部分4。外缘部分3和塞入部分4共轴,其轴线同时也是其所封堵的排管的轴线。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外缘部分3具有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的端面,塞入部分4具有两个圆形的底面,但二者的面积不等,一个较大,而另一个较小。塞入部分4上面积较大的底面共面连接于外缘部分3的一个端面上,并且塞入部分4上面积较大的底面的面积仍小于外缘部分3的端面的面积。塞入部分4还具有一相对其底面倾斜的侧面,该侧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图中未示出)将其完全覆盖。 外缘部分3与塞入部分4沿其轴线开设有容纳电缆的圆柱形的贯通孔5,贯通孔5的轴线与外缘部分3、塞入部分4的轴线共轴。贯通孔5具有两端,一端位于其与外缘部分3上未连接塞入部分4的那一个端面处,而另一端则位于其与塞入部分4上面积较小的底面处。贯通孔5中靠近塞入部分4中面积较小的底面的端部设置有向其中心凸出的固定凸条6。该固定凸条6由于在使用中要与电缆的较易受损的外包层(如PVC保护层)相接触,因而为了避免其损坏电缆的外包层,需要将其拐角位置做圆角处理,使其无尖锐拐角。 外缘部分3的未连接塞入部分4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凸出并环绕贯通孔5的受力凸条7。受力凸条7的外周与塞入部分4中面积较大的底面的外周相对应。 该穿电缆管塞由至少两个单体2对接构成,因而,为了方便地实现电缆的穿插,需要使单体2的对接面沿平行于贯通孔5的轴线的方向与贯通孔5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两个单体2来对接形成该穿电缆管塞,这两个单体2完全相同,因而,其贯通孔5的轴线位于两个单体2的对接面上,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 为了叙述该穿电缆管塞的拆装过程,首先定义如下方向:沿排管的轴向由排管外指向排管的方向为正向,反之则为反向,垂直于排管轴向的方向则为侧向。 该穿电缆管塞的安装过程为:将由排管内延伸出的电缆放入两个单体2之间形成的贯通孔5中,并对接两个单体2形成该穿电缆管塞,将该穿电缆管塞的塞入部分4朝向排管并插入排管的端部,使用工具沿正向敲击外缘部分3上的受力凸条7,敲击力通过受力凸条7对应传导给塞入部分4,使其逐渐深入排管中,直至塞入部分4的侧面上的密封垫圈的某一位置与排管的端口紧密贴合为止。由于排管的管径往往具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塞入部分4的倾斜的侧面能够适应该误差,取得良好的密封效果。并且,还可以在贯通孔5中填注水泥等填注料进一步密封,防止外界杂物等进入排管中。 该穿电缆管塞在使用过程中,若排管内有积水而形成的水压沿反向作用于管塞上,由于塞入部分4的倾斜的侧面的作用,该水的压力被分散而使得管塞不易被其打开,陶瓷的材质也不会发生渗水的情况。 当需要拆除该穿电缆管塞时,首先采用工具由非正向和非反向的方向敲击外缘部分3,例如沿侧向敲击外缘部分3的侧边缘,可以容易地使该穿电缆管塞破碎,从而方便地将其拆除。该穿电缆管塞所采用的陶瓷配方使得其被敲碎所形成的碎片无锐角,而不扎手,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4至附图6所示,由于贯通孔5的设计无法匹配任意外径的电缆,因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衬片8的设计。衬片8呈环形,其设置于贯通孔5中,衬片8具有中心孔,衬片8的外周与贯通孔5的孔径相适应,而中心孔的孔径则与所需匹配的电缆的外径相适应。为了方便其拆装,衬片8由至少两片片材9对接而成,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由两个半圆环的片材9对接而成。该衬片8可以贴靠于固定凸条6,再采用水泥的填注料将其固定。 该衬片8同样也需做无锐角处理,具有不同中心孔孔径的衬片8可以匹配不同外径的电缆,使得该管塞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电缆管塞,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陶瓷本体,所述的陶瓷本体由至少两个单体对接而成,所述的陶瓷本体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缘部分以及呈圆台形的塞入部分;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共面连接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一个端面上,且所述的塞入部分与所述的外缘部分共轴,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端面的面积;所述的外缘部分与所述的塞入部分沿其轴线开设有容纳电缆的贯通孔,所述的单体的对接面沿平行于所述的贯通孔的轴线的方向与所述的贯通孔相交,所述的贯通孔中靠近所述的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小的底面的端部设置有向其中心凸出的固定凸条;所述的外缘部分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凸出并环绕所述的贯通孔的受力凸条,所述的受力凸条的外周与所述的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大的底面的外周相对应;所述的塞入部分的倾斜的侧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电缆管塞,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陶瓷本体,所述的陶瓷本体由至少两个单体对接而成,所述的陶瓷本体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缘部分以及呈圆台形的塞入部分;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共面连接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一个端面上,且所述的塞入部分与所述的外缘部分共轴,所述的塞入部分上面积较大的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的外缘部分的端面的面积;所述的外缘部分与所述的塞入部分沿其轴线开设有容纳电缆的贯通孔,所述的单体的对接面沿平行于所述的贯通孔的轴线的方向与所述的贯通孔相交,所述的贯通孔中靠近所述的塞入部分中面积较小的底面的端部设置有向其中心凸出的固定凸条;所述的外缘部分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纯林张俊王辉郑勇黄晓军诸葛峰陆融葛忠梁卢燕王华云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上海铁新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