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车厢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20842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0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一种多车厢的车辆,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一车厢和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二车厢具有连接设备,所述连接设备具有:长形本体,所述长形本体适于当第二车厢运动时传递对于推动在第二车厢前方的第一车厢所需的推力,长形本体具有纵向轴线;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将长形本体连接到第一车厢或第二车厢并且适于将推力从第二车厢传递到长形本体或将推力从长形本体传递到第一车厢,第一车厢和或第二车厢具有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纵梁和/或至少一个横梁,由此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纵梁和/或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梁至少部分地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车厢的车辆
技术介绍
多车厢的车辆已知具有适于使用的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形式。多车厢的车辆,例如,铁路范围的列车(有轨电车和地铁列车也被认为是这样的列车)是已知的,并且已知用于运输乘员以及运输货物的目的。其它类型的多车厢的车辆可以是磁悬浮铁路列车,或可以是公共汽车(道路公共汽车以及在固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公共汽车)。多车厢的车辆的车厢可以是自支撑的车厢,由此车厢具有足够多的轮,所述足够多的轮放置在足以使得车厢可以在不由其它车厢支撑的情况下自身站立的位置处,例如,三轮的车厢、四轮的车厢或具有甚至更多的放置在合适位置处的轮的车厢。多车厢的车辆的车厢也可以是非自支撑类型的,由此车厢没有轮,或车厢仅具有这样的轮,即,所述轮以使得车厢不能自身站立而是由至少一个邻近车厢竖向支撑的数量设置或在使得车厢不能自身站立而是由至少一个邻近车厢竖向支撑的位置处布置。为了形成多车厢的车辆,车辆的各个车厢借助连接设备彼此连接。可以设置连接设备以用于不同类型的目的。在总共仅一个或仅几个车厢驱动的多车厢的车辆中,连接设备设置成使得驱动的车厢可以驱动非驱动的车厢,并且因而确保完整的车辆以相同的速度行进。连接设备也在那些允许用于使车厢容易脱开的连接设备之间被区分出来,由此所述容易脱开应理解为在几分钟内实现,或用于所谓的“半永久”联接车厢,对此努力使车厢脱开,并且通常涉及已经运输到特定工作间的车辆。例如,列车可以具有车钩头,所述车钩头作为列车的连接设备的一部分。例如,这些车钩头可以被称为“自动车钩”,其允许在几分钟内脱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总是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中的至少一个的解决方案。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该问题。在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说明中给出优选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基于基本概念提供一种多车厢的车辆,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一车厢和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二车厢具有连接设备,所述连接设备具有:-长形本体,所述长形本体适于当第二车厢运动时传递对于推动在第二车厢前方的第一车厢所需的推力,-长形本体具有纵向轴线,-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将长形本体连接到第一车厢或第二车厢并且适于将推力从第二车厢传递到长形本体或将推力从长形本体传递到第一车厢。第一车厢和/或第二车厢具有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纵梁和/或至少一个横梁,由此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纵梁和/或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梁至少部分地重叠。长形本体布置在与纵梁和/或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梁至少部分地重叠,这提供以下优点,即,通过底框架传递的且意在从一个车厢经由连接部传递到下一个车厢的水平力可以在不必重定向到下竖向平面上的情况下被直接引入连接设备中,在所述下竖向平面处在现有技术设计中通常放置有连接部。长形本体将均具有竖向延伸部,所述长形本体将优选地是杆和纵梁或横梁。因此,作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将应理解,如果穿过长形梁的重心的水平线与穿过相关的纵梁或相关的横梁的重心的水平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中,则长形本体和纵梁或横梁布置在同一竖向高度处。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在选择具有I状(“Courier”字体的大写字母I)的纵梁或横梁的实施例中实施,所述纵梁或横梁将长形本体定位成使得长形本体的重心将介于工字梁的上法兰所在的水平面与工字梁的下法兰所在的水平面之间。如果纵梁或横梁设计为一段挤压型材,并且该挤压型材设计成具有与工字梁的形状类似的上法兰和下法兰,则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在选择将长形本体定位成使得长形本体的重心将介于上法兰所在的水平面与下法兰所在的水平面之间的实施例中实施。如果在将多车厢的车辆的纵向轴线作为法向矢量的平面中的长形本体的横截面当沿着该纵向轴线的方向观察时与在将多车厢的车辆的纵向轴线作为法向矢量的平面中的梁的横截面部分地重叠,则给出相对于长形本体的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梁部分地重叠。如果长形本体的形状沿着纵向轴线沿着其延伸部改变,则本专利技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实施为使得在将多车厢的车辆的纵向轴线作为法向矢量的平面中的长形本体的最大横截面当沿着该纵向轴线的方向观察时与在将多车厢的车辆的纵向轴线作为法向矢量的平面中的梁的最小横截面部分地重叠。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长形本体将是杆。例如,术语“杆”不但理解为实心杆,而且包括空心杆。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车厢的车辆中,底框架具有中心纵梁,所述中心纵梁大致沿着第一车厢的纵向轴线布置,由此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中心纵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中心纵梁至少部分地重叠。优选地,长形本体至少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50%上,甚至更优选地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75%上,甚至更优选地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90%上与中心纵梁重叠。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由此中心梁不设计成基本沿着竖向方向朝向第一车厢的端部加宽其横截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车厢的车辆中,底框架具有由转向架支撑的横梁,由此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由转向架支撑的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竖向方向长形本体与由转向架支撑的横梁至少部分地重叠。优选地,长形本体至少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50%上,甚至更优选地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75%上,甚至更优选地在长形本体的横截面的90%上与横梁重叠。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车厢的车辆中,底框架具有侧梁,所述侧梁而是在第一车厢的两侧处与第一车厢的纵向轴线平行地延伸,由此侧梁端部是在第一车厢的端部之前,并且由此第一车厢的门布置在没有侧梁的第一车厢的段中。优选地,设置加强结构以在侧梁的端部处将中心纵梁连接到侧梁。对于多车厢的车辆,这允许支撑梁的结构而同时允许门待布置在允许容易进入或下车的位置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将长形本体连接到第一车厢或第二车厢并且适于将拉力和/或推力从第二车厢传递到长形本体或从长形本体传递到第一车厢,所述连接部包括焊接段或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的段。该焊接段或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的段将长形本体连接到多车厢的车辆的底框架的梁,优选地,将长形本体连接到多车厢的车辆的底框架的中心梁。不同类型的多车厢的车辆具有在DIN25603Blatt1(1966年9月版)、DIN25603Blatt2(1966年10月版)、DIN25603B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多车厢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多车厢的车辆,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一车厢和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二车厢具有连接设备,所述连接设备具有:‑长形本体,所述长形本体能够当所述第二车厢运动时传递对于推动在所述第二车厢前方的所述第一车厢所需的推力,‑所述长形本体具有纵向轴线,‑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将所述长形本体连接到所述第一车厢或所述第二车厢并且能够将所述推力从所述第二车厢传递到所述长形本体或将所述推力从所述长形本体传递到所述第一车厢,所述第一车厢和/或所述第二车厢具有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纵梁和/或至少一个横梁,由此所述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所述纵梁和/或所述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竖向方向所述长形本体与所述梁至少部分地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13 EP 11009818.3;2012.01.20 EP 12000360.3;1.多车厢的车辆,所述多车厢的车辆的第一车厢和所述多车厢的
车辆的第二车厢具有连接设备,所述连接设备具有:
-长形本体,所述长形本体能够当所述第二车厢运动时传递对于推
动在所述第二车厢前方的所述第一车厢所需的推力,
-所述长形本体具有纵向轴线,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将所述长形本体连接到所述第一车厢或
所述第二车厢并且能够将所述推力从所述第二车厢传递到所述长
形本体或将所述推力从所述长形本体传递到所述第一车厢,
所述第一车厢和/或所述第二车厢具有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至
少一个纵梁和/或至少一个横梁,由此所述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所述
纵梁和/或所述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竖
向方向所述长形本体与所述梁至少部分地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车厢的车辆,其中,所述底框架具有
中心纵梁,所述中心纵梁大致沿着所述第一车厢的纵向轴线布置,其
中,所述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所述中心纵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
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竖向方向所述长形本体与所述中心纵梁至少
部分地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车厢的车辆,其中,所述底框架
具有由转向架支撑的横梁,其中,所述长形本体大致布置在与所述由
转向架支撑的横梁相同的竖向高度处和/或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竖
向方向所述长形本体与所述由转向架支撑的横梁至少部分地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车厢的车辆,其中,所
述底框架具有侧梁,所述侧梁在所述第一车厢的两侧处与所述第一车
厢的纵向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其中,所述侧梁端部是在所述第一车
厢的端部之前,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车厢的门布置在所述第一车厢的
没有侧梁的段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车厢的车辆,其特征在

\t于,包括连接设备,所述连接设备用于将所述车辆的第一车厢与所述
车辆的第二车厢连接,所述连接设备包括所述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限定枢转轴线,所述长形本体围绕所述枢转轴线能够
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其它部件枢转,所述枢转轴线与所述长形本
体和/或所述纵向轴线交叉,
-所述连接部具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一车
厢,其中,所述长形本体弹性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件,由此允许
所述长形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沿着所述纵向轴线的方向运
动,其特征在于,
-第一阻挡面或第一锁定构件在所述枢转轴线的一侧上布置在所述
长形本体上,所述第一阻挡面或第一锁定装置在第一操作状态下
保持与分别布置在所述连接部件上的相对应的阻挡面或相对应的
锁定装置相距一距离,并且所述第一阻挡面或第一锁定装置在第
二操作状态下与所述相对应的阻挡面或锁定装置接触,当所述长
形本体已经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沿着其纵向轴线运动时,所述相
应的阻挡面之间的接触或所述相应的锁定装置之间的接触阻挡所
述长形本体围绕所述枢转轴线转动,并且
-第二阻挡面或第二锁定构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阻挡面或第一锁定
装置的所述枢转轴线的相对一侧上布置在所述长形本体上,所述
第二阻挡面或第二锁定装置在第一操作状态下保持与分别布置在
所述连接部件上的相对应的阻挡面或相对应的锁定装置相距一距
离,并且所述第二阻挡面或第二锁定装置在第二操作状态下与所
述相对应的阻挡面或锁定装置接触,当所述长形本体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约尔特R·丹尼尔松F·赫德T·费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易构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荷兰;NL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