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耕整机旱耕三轮驱动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1878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三轮驱动行走机构,改变了驱动轮叶片数量,增设了刮泥装置,适当选取后轮与驱动轮之间的距离,配置支承轮360°回转的万向机构,在升降杆和短支架之间挂结有拉簧,从而有效地提高水旱耕整机的旱耕性能。是一种拆装调整方便,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的水旱耕整机的旱耕驱动行走机构。(*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减少犁耕时的摩擦阻力的车轮机构。现有水田耕整机仅适用于水田耕作,如直接用来耕旱地或收割水稻后的板田,则往往发生驱动原地滑转,不能进行正常的农田耕作。其原因是1、驱动轮所产生的牵引力欠缺,没有足够的牵引力拖带后面的农具,克服旱耕时的犁耕阻力。2、水田耕整机在水田耕作时,大小拖板在含水量呈饱和状态且具有一定水深的土壤上滑动,其产生的摩擦阻力小。但是大小拖板在旱耕地上滑动时,由于土壤在此种状态时,其摩擦系数超过水耕时的数倍,因此机器需用大部分牵引力来克服大小拖板所产生的摩擦阻力。这样驱动轮所产生的牵引力花费在机器本身移动后,用来克服犁耕阻力的牵引力就相对减少了。因而限制了水田耕整机的作用范围,不利于推广使用。至于有关资料及信息所介绍的其他几种水旱耕整机,一种水旱耕整机前面是驱动轮,后面是小拖板,左侧是支随轮,这种行走机构,当耕含水量少的农田及沙质土壤时,小拖板的摩擦阻力大,驱动轮易发生原地滑转,同时支随轮只能直线行走,转弯时轮圈侧面有推土现象。另一种水旱耕整机虽然是三轮行走机构,但前、后轮间距过大,转弯半径大,欠灵活,不利于小块的耕作,并且三个轮子布置在机架的同一侧,容易发生翻车现象。还有一种水旱耕整机是双轮驱动的,在犁耕作业时,机手则要跟在机器后面走,显然这样极易使机手疲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原水田耕整机特点的结构简单、拆换调整方便、成本低、适应目前农村的经济技术条件的水旱耕整机的旱耕驱动行走机构。本技术的原理是将水田耕整机的一轮(驱动轮)两板(大拖板、小拖板)的驱动行走机构,变换为旱耕时的三轮(驱动轮、后轮、支承轮)驱动行走机构,即变大、小拖板与地面的滑动摩擦为后轮、支承轮与地面的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力损耗,相对增加耕地牵引力。本技术具体结构如下如附图1所示驱动轮(2)是将柴油机传递到其上的扭矩变换为牵引力,原水田耕整机上所用的是十二块叶片的驱动轮,本技术以9~11块叶片的驱动轮(2)取代了十二块叶片的驱动轮,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牵引力拖带农具耕作。如附图2所示,当旱耕中,驱动轮(2)粘泥土时,为防止影响正常耕作设置了左刮泥刀(13)和右刮泥刀(14),它们可将驱动轮(2)叶片两侧的泥土刮掉。左、右刮泥刀(13)(14)均紧固在传动箱及动力托架(1)上。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后轮(11)是起支撑及行走作用的,其安装位置非常重要,从理论上讲,后轮(11)安装位置距驱动轮(2)远一些较好,但受其他条件制约,不可太远,本技术适当选取了这个距离,后轮(11)距驱动轮(2)1030~1200mm。后轮(11)套在后轮轴(17)上,后轮轴(17)用螺母(19)紧固在支承板(18)上。支承板(18)上有数个孔,后轮(11)可根据不同情况上下调节。支承板(18)固定在长支架(15)及立支架(16)的后右侧。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支承轮(12)是起支撑、平衡及行走作用的,防止耕整机倾倒。支承轮(12)是套在支承轮轴(31)上,并在轴上转动,支承轮轴(31)用螺母(30)紧固在支承轮叉(29)上,支承轮叉轴(27)插入叉支架(24)的套(25)中且用螺母(26)紧固,以防叉轴(27)上下串动,但叉轴轴(27)在叉支架(24)的套(25)中可绕其轴线回转360°。当遇某种需要时,为防支承轮(12)作过大摆动而设置了限位销(28)。叉支架(24)插入调节管座(21)中,叉支架(21)上有数个孔,可根据不同耕深作上、下调整,位置调好后插入插销(23)。以防止叉支架(21)上下串动及转动。调节管座(21)套在长横梁(20)后插上插销(22)。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为改善入土性能,保持耕深耕宽的稳定性而增设了拉簧(5)和改用了板形犁侧板(10)。拉簧(5)挂结在升降杆(4)及牵引架(3)的短支架(7)的孔中。板形犁侧板(10)紧固在犁(8)的犁托(9)上。本技术与其他水旱耕整机比较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由于驱动轮(2)与后轮(11)之间的距离适当,且支承轮(12)可回转360°,故转弯半径小,转向灵活,在小块地上耕作方便。2、驱动轮(2)有9~11块叶片,且有左、右刮泥刀(13)、(14),后轮(11)、支承轮(12)为滚动摩擦,故用来拖带农具的牵引力大,驱动轮(2)极少发生原地滑转现象。3、由于增设拉簧(5)和采用板形犁侧板(10),故入土性能好,犁沟和沟壁平整。本技术通过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旱耕试验,证明只要土壤处于宜耕状态,均可正常的进行耕作,其耕作质量能满足农业技术要求。本技术附图说明是附图1是水旱整机旱耕三轮驱动行走机构的部装图。附图2是驱动轮机构。附图3是后轮机构。附图4是附图3中A向视图,支承轮机构。本技术实施例是驱动轮(2)为焊接结构,其回转直径为722mm,有10块叶片,材质为A3钢,后轮(11)为焊接结构,其直径为500mm,后轮(11)安装在距驱动轮(2)1110mm处。支承轮(12)为焊接结构,其直径为525mm,材质为A3钢。拉簧(5)用直径3mm碳素弹簧钢丝Ⅱ组卷成,中径22mm,自由长度215mm,有效圈数57。板形犁侧板(10)长×宽×厚为230×50×6mm,材质为A3钢。权利要求1.一种水旱耕整机旱耕三轮驱动行走机构,其特征是驱动轮(2)上有9~11块叶片,两则装有左刮泥刀(13)和右刮泥刀(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行走机构,其特征是后轮(11)安装在距驱动轮(2)1030~1200mm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行走机构,其特征是支承轮(12)套在支承轴(31)上,支承轴(31)紧固在支承轮叉(29)上,支承轮叉轴(27)插在叉支架(24)的套(25)孔中,其间有可转动的间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行走机构,其特征是在升降杆(4)和短支架(7)之间挂结有一拉簧(5)。专利摘要本技术采用三轮驱动行走机构,改变了驱动轮叶片数量,增设了刮泥装置,适当选取后轮与驱动轮之间的距离,配置支承轮360°回转的万向机构,在升降杆和短支架之间挂结有拉簧,从而有效地提高水旱耕整机的旱耕性能。是一种拆装调整方便,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的水旱耕整机的旱耕驱动行走机构。文档编号B60B15/02GK2067656SQ89211948公开日1990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1989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1989年12月19日专利技术者郭祖鑫, 陈国璋, 余东明, 陈和生, 田丕柏 申请人:湖南省津市市新华工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旱耕整机旱耕三轮驱动行走机构,其特征是驱动轮(2)上有9~11块叶片,两则装有左刮泥刀(13)和右刮泥刀(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祖鑫陈国璋余东明陈和生田丕柏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津市市新华工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