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膜片(3)来使因差压而作用于阀芯(21)的力抵消的电磁式控制阀(10)中,提高膜片(3)的耐压性、耐久性。在作为驱动轴的阀杆(2)的活塞部(23)的下端形成针状突起(231)。在膜片导向件(17c)的中心形成插通孔(17c1)。使针状突起(231)扎穿并贯通膜片(3)的中心。将针状突起(231)插通膜片导向件(17c)的插通孔(17c1)。对针状突起(231)的端部进行点焊。通过由针状突起(231)扎穿膜片(3),从而无需切开膜片(3)的底布(3A)地固定于阀杆(2)。也可以在膜片导向件(17c)形成针状突起(17c2),在阀杆(2)形成插通孔(232),并将针状突起(17c2)压入插通孔(2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在使用膜片(3)来使因差压而作用于阀芯(21)的力抵消的电磁式控制阀(10)中,提高膜片(3)的耐压性、耐久性。在作为驱动轴的阀杆(2)的活塞部(23)的下端形成针状突起(231)。在膜片导向件(17c)的中心形成插通孔(17c1)。使针状突起(231)扎穿并贯通膜片(3)的中心。将针状突起(231)插通膜片导向件(17c)的插通孔(17c1)。对针状突起(231)的端部进行点焊。通过由针状突起(231)扎穿膜片(3),从而无需切开膜片(3)的底布(3A)地固定于阀杆(2)。也可以在膜片导向件(17c)形成针状突起(17c2),在阀杆(2)形成插通孔(232),并将针状突起(17c2)压入插通孔(232)。【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埋设有底布的挠性膜片固定于驱动轴的端部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以及固定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电磁式控制阀,有如下结构,S卩、通过使与高压侧的一次室连通的均压室和与低压的二次室连通的低压室的差压经由膜片作用于阀杆来使一次室与二次室的差压作用于阀杆的阀芯的力相抵消(抵消)。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2011 - 169415号公报(专利文献I)。该电磁式控制阀在阀壳内配设具有阀芯的阀杆,通过由向电磁线圈的通电产生的电磁力使阀杆在轴向上位移,利用上述阀芯进行阀口的开度调节。 另外,该电磁式控制阀在阀口的一方侧设有与入口端口连通并容纳阀芯的一次室,在阀口的另一方侧设有与出口端口连通的二次室。并且,构成为在二次室侧设置通过均压通道而与一次室连通的均压室,使均压室的压力经由膜片作用于阀杆,利用一次室侧压力与二次室侧压力的差压来抵消作用于阀芯的力。 由此,在该压力平衡方式的电磁式控制阀中,不受一次室侧压力与二次室侧压力的差压的影响,能够进行在恒定电流时维持了一定阀开度的稳定的流量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169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电磁式控制阀中,为了将膜片固定于阀杆(驱动轴)的端部而在膜片的中心形成贯通孔。图10是上述现有的电磁式控制阀的主要部分及其组装工序以及膜片的中心部概略放大图。如图10(A)所示,在阀壳a内的活塞部b的端部形成有前端为筒状的连结棒C。膜片d是将底布dl埋设于橡胶层d2而得到的构件,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d3。以往,使活塞部b的连结棒c穿过膜片d的中央部的贯通孔d3,如图10(B)所示,将膜片导向件e插入连结棒C,对连结棒c的下端进行铆接而将膜片d固定于活塞部b。并且,在阀壳a的下端部嵌合膜片按压件f,如图10(C)所示,铆接阀壳a的下端。 在这种现有的组装方法中,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为了固定至活塞部b,在膜片d的中央开有贯通孔d3,其结果,如图10(D)所示,膜片d中的底布dl上也空出有贯通孔d3',成为底布dl (其纤维)被切开的状态。一般地,橡胶制膜片等由橡胶层d2来保持气密性,由底布dl来保持耐压性。即、膜片d的耐压强度依赖于底布dl的强度,在底布dl被切开的状态下,若在高压下使用,则由于加压而使橡胶层d2伸展,底布dl也被拉伸,若底布dl从在贯通孔d3切开的部位的橡胶层d2脱落,则膜片d的耐压性显著下降,若膜片d破损,则不能抵消作用于阀芯的一次室侧压力与二次室侧压力的差压产生的力。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消除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方案,目的是改良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例如,在使用膜片来抵消因差压而作用于阀芯的力的电磁式控制阀中,提高膜片的耐压性、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方案I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是将埋设有底布的挠性膜片固定于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驱动轴一起夹持上述膜片的膜片导向件,在上述驱动轴与上述膜片导向件中的一方形成有针状突起,在另一方形成有供该针状突起插通的插通孔,使上述针状突起扎穿上述膜片的中心而使该针状突起贯通该膜片,并且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而将上述膜片固定于上述驱动轴。 方案2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根据方案I所述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状突起形成于上述驱动轴,上述插通孔形成于上述膜片导向件,将上述针状突起插通上述插通孔并对该针状突起的前端进行焊接,从而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 方案3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根据方案I所述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状突起形成于上述膜片导向件,上述插通孔形成于上述驱动轴,通过将上述针状突起压入上述插通孔,从而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 方案4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是将埋设有底布的挠性膜片固定于驱动轴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与上述驱动轴一起夹持上述膜片的膜片导向件,在上述驱动轴与上述膜片导向件中的一方形成针状突起,并且在另一方形成供该针状突起插通的插通孔,使上述针状突起扎穿上述膜片的中心而使该针状突起贯通该膜片,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而将上述膜片固定于上述驱动轴。 方案5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根据方案4所示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轴上形成上述针状突起,并且该针状突起的前端部分的针状帽能够拆下,在上述膜片导向件上形成上述插通孔,使上述针状突起的上述针状帽扎穿上述膜片的中心而使该针状突起贯通该膜片。 方案6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根据方案5所不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针状突起贯通上述膜片之后,将上述针状突起的上述针状帽插通上述膜片导向件的插通孔,拆下该针状帽,对拆下了该针状帽后的上述针状突起的前端进行铆接或焊接,从而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 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I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即使针状突起扎穿膜片,针状突起也仅通过底布的纤维的间隙,不会在底布上形成如贯通孔那样的孔,底布(其纤维)也不会被切开。因此,能够提高膜片的耐压性、耐久性。 根据方案2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除了方案I的效果以外,能够通过焊接对针状突起和膜片导向件进行牢固地紧固。 根据方案3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除了方案I的效果以外,由于仅将膜片导向件压入驱动轴侧即可,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膜片导向件的针状突起变粗而使膜片的固定结构变得牢固。 根据方案4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可得到与方案I相同的效果。 根据方案5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可得到与方案2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使针状突起变粗而使膜片的固定结构变得牢固。 根据方案6的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方法,除了方案5的效果以外,由于在使针状突起插通膜片导向件时、具有针状帽,因此可得到容易插通膜片导向件的效果。另外,由于拆下针状帽来进行铆接或焊接,因此能够使针状突起变粗而使膜片的固定结构变得牢固,并且容易地进行铆接或焊接。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式控制阀的闭阀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膜片的固定前的剖视图以及概略俯视图。 图3是说明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针状突起相对于膜片的贯通状态的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向驱动轴固定膜片的固定结构,其将埋设有底布的挠性膜片固定于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驱动轴一起夹持上述膜片的膜片导向件,在上述驱动轴与上述膜片导向件中的一方形成有针状突起,在另一方形成有供该针状突起插通的插通孔,使上述针状突起扎穿上述膜片的中心而使该针状突起贯通该膜片,并且对该针状突起和上述插通孔进行紧固而将上述膜片固定于上述驱动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泽一彦,大河原一郎,石黑元康,佐藤佑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