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01643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4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中,设置放电抑制构件(10),该放电抑制构件(10)覆盖电介质管(2)的与管板(90)相对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且由金属板形成,并使该放电抑制构件与金属管(1)或管板(90)电接触,放电抑制构件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比电介质管的外周长度要长的金属板卷绕成环状,从而具有重合部(14),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的端部附近,使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与位于内侧的金属板接合来形成该放电抑制构件,且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上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弹性部(1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中,设置放电抑制构件(10),该放电抑制构件(10)覆盖电介质管(2)的与管板(90)相对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且由金属板形成,并使该放电抑制构件与金属管(1)或管板(90)电接触,放电抑制构件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比电介质管的外周长度要长的金属板卷绕成环状,从而具有重合部(14),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的端部附近,使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与位于内侧的金属板接合来形成该放电抑制构件,且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上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弹性部(17)。【专利说明】臭氧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无声放电来从含有氧的原料气体中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水处理等所使用的臭氧产生装置大多利用了无声放电。利用无声放电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基本结构在于,将在内表面形成有金属膜的圆筒状的电介质管插入到圆筒状的金属管内,并使该金属管内壁与电介质管外壁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使含有氧的原料气体(空气、氧气等)流入该间隙,并在金属管与电介质管内表面的金属膜之间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经由电介质管的电介质在间隙中产生交流电场,从而使原料气体放电,使原料气体中的氧臭氧化,从而产生臭氧。 在大量的水处理所使用的臭氧产生装置中,近年来,随着处理量的增大,需要增大处理量而不使装置大型化。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需要增大单位装置尺寸的臭氧产生量,因此需要提高放电电力密度。然而,随着放电电力密度的增大,发热问题也会增大。特别是在金属管的端部附近存在冷却不均匀的问题,为了抑制这种情况,需要在端部间隙部分设置放电抑制构件等设计(例如专利文献I)。 因放电而产生的热被在金属管外侧循环的冷却水消除,从而抑制了电介质管过热。若电介质管过热,则耐压会下降,导致无法耐受所施加的高压而绝缘破坏,引起装置的损坏。另一方面,在没有放电抑制构件的情况下,在所有电介质管与金属管之间的空间会产生放电,冷却水不会循环到管板部,因此管板部周边的温度达到最大,与其相接的电介质管的温度也在与管板相对的部分达到最大。确定装置所能接入的电力,使得电介质管的最高温度在基准温度以下。因此,若能降低与管板相对部分的电介质管的温度,则所能接入的电力变大,能提高装置的臭氧产生量。因此,若在管板部设置放电抑制构件来抑制放电,则具有能降低该部分的温度从而提高平均电力、能增大装置的臭氧产生量的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 - 2699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放电抑制构件优选使用耐臭氧性较高的材料。即,在绝缘物的情况下,优选为玻璃纤维或氟树脂,在导体(金属)的情况下,优选使用SUS等。此外,为了抑制放电,需要使放电间隙在数十μπι以下。因此,在使用绝缘物的情况下,需要用绝缘物填充间隙,但如果使用绝缘物填充间隙,则原料气体将无法流过间隙,因此不能完全将间隙填充,存在放电抑制不充分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使用金属作为放电抑制构件材料的情况下,放电抑制构件会与金属管导通从而变成同电位,因此会在放电抑制构件与电介质管外壁之间施加放电电压。因此,为了抑制放电,需要使该间隙在数十μπι以下。电介质管通常多由廉价的玻璃管构成,外径精度大多在10ym左右。因此,若利用刚体制作放电抑制构件,则不会与玻璃管的外表面贴合,从而产生间隙。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而利用SUS箔等金属箔制作放电抑制构件,并在金属管与放电抑制构件之间插入弹性构件,则存在如下问题:即,虽然被弹性构件按压的部位会与玻璃管的表面相接,但在未被按压的部位,会在放电抑制构件与玻璃管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产生放电。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不容易在放电抑制构件与玻璃管之间形成间隙的臭氧产生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包括:气密密闭容器;两块管板,该两块管板是开有孔的导电金属板,并将气密密闭容器的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金属管,该金属管对该两块管板的孔之间进行连接;电介质管,该电介质管以外壁与金属管内壁具有规定间隙的方式保持在金属管内部,且其内部具有金属电极;以及用于在金属管与金属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使含有氧的原料气体从三个空间中位于两端的空间的其中一个空间起,至少通过间隙流动到位于两端的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使金属管以及管板为接地电位,并使电介质管内部的金属电极为高电位,从而使流过间隙的原料气体产生放电来产生臭氧,并且使冷却水流入由两块管板、金属管外壁、以及密闭容器内壁划分出的空间从而进行冷却,设置放电抑制构件,该放电抑制构件覆盖电介质管的与上述管板中的至少一个管板相对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且由金属板形成,并使该放电抑制构件与金属管或管板电接触,该臭氧产生装置中,放电抑制构件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使比电介质管的外周长要长的金属板卷绕成环状,从而具有重合部,并且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的端部附近,使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与位于内侧的金属板相接合来形成,在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金属板上具有沿电介质管的周向延伸的弹性部。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利用弹性部的作用、从而难以在由金属板形成的放电抑制构件与玻璃管之间形成间隙的臭氧产生装置。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放电抑制构件的玻璃管的一部分的外观图。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的侧视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的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放电抑制构件的展开图。图5是表示安装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发生装置的玻璃管之前的放电抑制构件的外观图。图6是从图3的A方向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放电抑制构件的弹性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弹性部的放大展开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弹性部的放大展开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弹性部的放大展开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弹性部的放大展开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放电抑制构件的展开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展开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放电抑制构件的展开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其它放电抑制构件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下面,基于图1到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的侧视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剖面图。臭氧产生装置构成为从较大的圆筒状的气密密闭容器30的气体入口 6导入包含氧或空气这样的氧的原料气体,并从气体出口 7将臭氧化后的臭氧化气体导出。气密密闭容器30被第一管板90以及第二管板90分割为气体入口侧的空间100、以及气体出口侧的空间200。设置有金属管1,该金属管I以确保气密性的方式与第一管板90上形成的孔以及第二管板91上形成孔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密密闭容器;两块管板,该两块管板是开有孔的导电金属板,并将所述气密密闭容器的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金属管,该金属管对该两块管板的所述孔之间进行连接;电介质管,该电介质管以外壁与所述金属管内壁具有规定间隙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金属管内部,且其内部具有金属电极;以及用于在所述金属管与所述金属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使含有氧的原料气体从所述三个空间中位于两端的空间的其中一个空间起,至少通过所述间隙而流动到位于两端的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使所述金属管以及所述管板为接地电位,并使所述电介质管内部的金属电极为高电位,从而使流过所述间隙的原料气体产生放电来产生臭氧,并且使冷却水流入由所述两块管板、所述金属管外壁、以及密闭容器内壁划分出的空间从而进行冷却。设置放电抑制构件,该放电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电介质管的与所述管板中的至少一个管板相对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且由金属板形成,并使该放电抑制构件与所述金属管或所述管板电接触,所述放电抑制构件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使比所述电介质管的外周长度要长的金属板卷绕成环状,从而具有重合部,并且在所述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所述金属板的端部附近,使所述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所述金属板与位于内侧的所述金属板相接合来形成,在所述重合部中、位于外侧的所述金属板上具有沿所述电介质管的周向延伸的弹性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山贵久中谷元尾台佳明和田昇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