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包括暗桩,油污处理装置及浮杆。该装置的特征是通过水流的带动作用,油污通过拦截管道进入微生物格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达到快速去除油污的目的。该系统结构简便,能耗低,除油效率高,适用于一般的城市及乡村的中小型河道的水面油污治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包括暗粧,油污处理装置及浮杆。该装置的特征是通过水流的带动作用,油污通过拦截管道进入微生物格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达到快速去除油污的目的。该系统结构简便,能耗低,除油效率高,适用于一般的城市及乡村的中小型河道的水面油污治理。【专利说明】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的
,特别涉及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
技术介绍
水面油污污染目前是一种常见的水质污染源,其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但阻碍了水与空气的物质交换,而且加强了对阳光的反射作用,导致水体缺氧缺光,从而使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因得不到阳光和氧气的补充而死亡,腐烂后导致水体恶臭,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 严重的油污污染一般采用打捞及投加化学分散剂等物理化学方法来处理,但是对于城市内河以及小型河道的轻中度油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针对以上问题,考虑到小型河道水量小,油污成分主要为生活油污以及污染量小的特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采用水面油污收集和原位微生物膜处理系统对河面的油污进行收集和原位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系统结构紧凑,构造简单,运行操作简便,维护成本低;还可通过增加微生物处理格栅的层数提高油污处理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暗桩,油污处理装置及浮杆; 所述的暗桩包括第一暗桩,第二暗桩,第三暗桩和第四暗桩;第一暗桩和第四暗桩设置在河道两侧;第二暗桩和第三暗桩设置在河道中间;第一暗桩,第二暗桩,第三暗桩和第四暗桩垂直固定在河床上,并位于河道的同一横截面上; 所述的油污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一拦截杆和第二拦截杆;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的骨架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的骨架表面包裹有半透膜,骨架内填充有油污降解菌液;第一拦截杆和第二拦截杆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拦截杆通过第一暗桩和第二暗桩水平固定;第二拦截杆通过第三暗桩和第四暗桩水平固定,第一格栅通过第一拦截杆水平固定;第二格栅通过第二拦截杆水平固定; 所述的浮杆设置在第二暗桩和第三暗桩之间,浮杆的一头通过弹簧水平固定在第二暗桩上; 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一拦截杆、第二拦截杆和浮杆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横剖面与河道水面在同一平面上; 如上所述的油污处理装置和浮杆与暗桩为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的暗桩为可伸缩的圆柱形不锈钢管。 如上所述的镂空中空管为圆形中空塑料管。 如上所述的浮杆表面覆有反光层。 如上所述的半透膜为0.22um聚醚砜半透膜。 如上所述的格栅垂直向水下设置为N+1层,N为1、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系统结构紧凑,构造简单,运行操作简便,维护成本低; 2.占地面积小,安装简单,可以迅速进行拆卸; 3.使用优质的共聚材料,使用寿命长,不降解,也不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毒害; 4.分解油污能力强,达到去除河面油污和部分COD的目的; 5.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水面景观;使用的材料难降解,不会引入二次污染,不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毒害作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暗桩与浮杆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格栅骨架的横剖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格栅骨架与半透膜和油污降解菌液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浮杆和反光层关系示意图。 其中1-暗桩,1-1-第一暗桩,1-2-第二暗桩,1-3-第二暗桩,1-4_第四暗桩;2_油污处理装置,2-1-第一格栅,2-2-第二格栅,2-3-第一拦截杆,2-4-第二拦截杆,2-5-格栅骨架,2-6-半透膜,2-7-油污降解菌液;3-浮杆;4-弹簧;5_反光层;箭头为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除非特别说明,本技术中所用的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违背本技术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暗桩1,油污处理装置2及浮杆3 ; 暗桩I包括第一暗桩1-1,第二暗桩1-2,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_4 ;第一暗桩 1-1和第四暗桩1-4设置在河道两侧;第二暗桩1-2和第三暗桩1-3设置在河道中间;第一暗桩1-1,第二暗桩1-2,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4垂直固定在河床上,并位于河道的同一横截面上; 油污处理装置2包括第一格栅2-1、第二格栅2-2、第一拦截杆2_3和第二拦截杆 2-4;第一格栅2-1和第二格栅2-2的骨架2-5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格栅2_1和第二格栅2_2的骨架2-5表面包裹有半透膜2-6,骨架内填充有油污降解菌液2-7 ;第一拦截杆2-3和第二拦截杆2-4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拦截杆2-3通过第一暗桩1-1和第二暗桩1-2水平固定;第二拦截杆2-4通过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4水平固定,第一格栅2-1通过第一拦截杆2-3水平固定;第二格栅2-2通过第二拦截杆2-4水平固定; 浮杆3设置在第二暗桩1-2和第三暗桩1-3之间,浮杆3的一头通过弹簧4水平固定在第二暗桩1-2上; 第一格栅2-1、第二格栅2-2、第一拦截杆2-3、第二拦截杆2_4和浮杆3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横剖面与河道水面在同一平面上; 油污处理装置2和浮杆3与暗桩I为可拆卸连接。 暗桩I为可伸缩的圆柱形不锈钢管。 镂空中空管为圆形中空塑料管。 浮杆3表面覆有反光层5,涂料购自上海上工牌反光漆,双组份丙烯酸反光漆。 半透膜2-6为0.22um聚醚砜半透膜,购自津腾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所述的油污降解菌液2-7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购自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有效浓度为100000cfu/ml。 利用本技术所述装置去除河面油污的方法如下: 在河面上安装好本装置后,水面的油污在水流和风力的作用下,进入油污处理装置的网状格栅中,网状格栅内部包被的微生物对油污进行摄取和代谢,当水面有行船时,船只在行进过程中可以自行推开浮杆,船只经过后,浮杆在弹簧扭力的作用下归位。 通过水面油污收集和原位微生物处理系统的收集和处理作用,河面上的浮油达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OD的含量。【权利要求】1.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暗桩(1),油污处理装置(2)及浮杆(3); 所述的暗桩(I)包括第一暗桩(1-1 ),第二暗桩(1- 2 ),第三暗桩(1- 3 )和第四暗桩(1-4);第一暗桩(1-1)和第四暗桩(1-4)设置在河道两侧;第二暗桩(1-2)和第三暗桩(1-3)设置在河道中间;第一暗桩(1-1 ),第二暗桩(1-2),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去除河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暗桩(1),油污处理装置(2)及浮杆(3);所述的暗桩(1)包括第一暗桩(1‑1),第二暗桩(1‑2),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4);第一暗桩(1‑1)和第四暗桩(1‑4)设置在河道两侧;第二暗桩(1‑2)和第三暗桩(1‑3)设置在河道中间;第一暗桩(1‑1),第二暗桩(1‑2),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4)垂直固定在河床上,并位于河道的同一横截面上; 所述的油污处理装置(2)包括第一格栅(2‑1)、第二格栅(2‑2)、第一拦截杆(2‑3)和第二拦截杆(2‑4);第一格栅(2‑1)和第二格栅(2‑2)的骨架(2‑5)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格栅(2‑1)和第二格栅(2‑2)的骨架(2‑5)表面包裹有半透膜(2‑6),骨架内填充有油污降解菌液(2‑7);第一拦截杆(2‑3)和第二拦截杆(2‑4)为镂空中空管;第一拦截杆(2‑3)通过第一暗桩(1‑1)和第二暗桩(1‑2)水平固定;第二拦截杆(2‑4)通过第三暗桩(1‑3)和第四暗桩(1‑4)水平固定,第一格栅(2‑1)通过第一拦截杆(2‑3)水平固定;第二格栅(2‑2)通过第二拦截杆(2‑4)水平固定; 所述的浮杆(3)设置在第二暗桩(1‑2)和第三暗桩(1‑3)之间,浮杆(3)的一头通过弹簧(4)水平固定在第二暗桩(1‑2)上; 第一格栅(2‑1)、第二格栅(2‑2)、第一拦截杆(2‑3)、第二拦截杆(2‑4)和浮杆(3)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横剖面与河道水面在同一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军,冯国栋,葛向阳,林金钟,刘丽菲,邹业霞,钱燕,周闯,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美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