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8996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0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包括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连通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循环烟道,浆液池整体形成于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下方并与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循环烟道联通一体形成截面“回”字形结构的脱硫塔,浆液池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下部彼此隔离;既可以解决吸收塔内部流场问题,又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该塔占地小,总高度低,能耗低,脱硫效率高,可以达到99%以上的脱硫效率,是一种适用于燃烧高硫煤的新型烟气脱硫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包括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连通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循环烟道,浆液池整体形成于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下方并与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循环烟道联通一体形成截面“回”字形结构的脱硫塔,浆液池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下部彼此隔离;既可以解决吸收塔内部流场问题,又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该塔占地小,总高度低,能耗低,脱硫效率高,可以达到99%以上的脱硫效率,是一种适用于燃烧高硫煤的新型烟气脱硫塔。【专利说明】双循环“回”型脱硫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烟气脱硫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双循环“回”型脱硫塔。
技术介绍
专利申请号为201210322751.6公开的双循环U型脱硫塔,其主要特征包括:U型脱硫塔的上部为相互分隔的顺流塔和逆流塔,顺流塔上设有烟气入口,逆流塔上设有烟气出口,U型脱硫塔的下部为浆液池,所述浆液池内设有浆液隔离墙,浆液隔离墙将浆液池分隔为正对顺流塔的前循环中和氧化池和正对逆流塔的后循环中和氧化池,浆液隔离墙上部为连通顺流塔和逆流塔的烟气通道,所述顺流塔内设置前循环脱硫区,逆流塔内设置后循环脱硫区,所述前循环中和氧化池通过前循环泵与前循环脱硫区连通,后循环中和氧化池通过后循环泵与后循环脱硫区连通。双循环U型脱硫塔特别适合于燃烧高硫煤产生的烟气脱硫,脱硫效率可达到99%以上。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从液柱塔进入到喷淋塔的烟气流场非常差,严重影响喷淋塔的脱硫效率;二是塔的进出口位置在顶部,烟道量和支架量都相当大。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燃烧高硫煤的烟气脱硫塔,既可以解决吸收塔内部流场问题,又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循环“回”型脱硫塔,既可以解决吸收塔内部流场问题,又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 本技术的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包括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连通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循环烟道,浆液池整体形成于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下方并与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循环烟道联通一体形成截面“回”字形结构的脱硫塔,浆液池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下部彼此隔离; 进一步,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内分别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烟气进口设置于前循环脱硫区与浆液池之间,烟气出口设置于后循环脱硫区与浆液池之间,所述浆液池与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通过循环泵连通设置; 进一步,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为喷淋塔,所述二级顺流吸收塔为液柱塔; 进一步,所述烟气进口与一级逆流吸收塔壁的倾斜角度为7° ; 进一步,所述烟气进口沿一级逆流吸收塔壁下倾斜式设置; 进一步,所述前循环脱硫区和后循环脱硫区均设置喷淋层,所述喷淋层由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喷浆管组成; 进一步,所述前循环脱硫区喷淋层为1-6层,所述后循环脱硫区喷淋层为I层; 进一步,所述烟气出口设置除雾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入口烟道位置较低;烟气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塔内,与浆液表面接触后反弹朝上走,与喷淋层喷下的大量浆液逆流接触,实现前塔一次脱硫,且可以保证较好的烟气流场,后塔采用液柱塔,通过喷淋塔的一次脱硫后,烟气从顶部进入后塔,与液柱顺流接触,实现二次脱硫;脱硫后的烟气从中部引出,其底部是一个公用的浆池,中间不设置隔板;本技术的脱硫塔既可以解决吸收塔内部流场问题,又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该塔占地小,总高度低,能耗低,脱硫效率高,可以达到99%以上的脱硫效率,是一种适用于燃烧高硫煤的新型烟气脱硫塔。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脱硫塔流场模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脱硫塔流场模拟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包括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以及连通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的循环烟道3,浆液池4整体形成于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的下方并与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以及循环烟道3联通一体形成截面“回”字形结构的脱硫塔,浆液池4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下部彼此隔离;浆液池4设置于脱离塔底部,只设置一个,为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提供循环的浆液,经一级逆流吸收塔I脱硫处理的烟气通过循环烟道3从二级顺流吸收塔2顶部进入进行二次脱硫处理,浆液池4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在脱硫塔底部互不连通,即烟气只能上流通而不能在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底部流通。浆液池4中浆液的浓度控制到15%左右,PH控制到5?6左右,可以很好的解决水平衡问题。浆液池4与氧化空气系统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内分别设置有前循环脱硫区11和后循环脱硫区21,烟气进口 12设置于前循环脱硫区11与浆液池4之间,烟气出口 22设置于后循环脱硫区21与浆液池4之间,所述浆液池4与前循环脱硫区11和后循环脱硫区21通过循环泵连通设置;一级逆流吸收塔I和二级顺流吸收塔2与烟道3以及烟气进口 12和烟气出口 22联通整体形成“ ”型结构,原烟气从烟气进口 12进入一级逆流吸收塔I与浆液表面接触后反弹朝上走进入前循环脱硫区11和后循环脱硫区21,然后经烟气出口 22排出;烟气进口 12和烟气出口位置低,烟道量和支架量都相当小,可以降低进出口烟道接口位置,节省烟道及支架的钢结构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I为喷淋塔,所述二级顺流吸收塔2为液柱塔;经浆液池4接触反弹上流通的烟气与浆液逆流接触,实现前塔一次脱硫,且可以保证较好的烟气流场,后塔采用液柱塔,通过喷淋塔的一次脱硫后,烟气从顶部进入后塔,与液柱顺流接触,实现_■次脱硫;脱硫后的烟气从中部引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烟气进口 12沿一级逆流吸收塔I壁下倾斜式设置,吸收塔入口烟道位置较低;入口底部倾角,保证烟气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塔内,便于与浆液表面接触后反弹朝上走,与前循环脱硫区11的大量浆液逆流接触。 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烟气进口 12与一级逆流吸收塔I壁的倾斜角度为7°。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循环脱硫区11和后循环脱硫区21均设置喷淋层,所述喷淋层由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喷浆管组成;前循环脱硫区11的喷浆管管口朝下,后循环脱硫区21的管口朝上。 优选为,所述前循环脱硫区11喷淋层为1-6层,所述后循环脱硫区21喷淋层为1_2 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烟气出口 22设置除雾器,将烟气液滴含量控制在75mg/Nm3以下再进入烟?排入大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循环“回”型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连通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循环烟道,浆液池整体形成于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的下方并与所述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以及循环烟道联通一体形成截面“回”字形结构的脱硫塔,浆液池中的浆液使一级逆流吸收塔和二级顺流吸收塔下部彼此隔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吴其荣聂华丁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