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329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8 03:07
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包括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和右纵梁采用槽钢制成,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凹槽开口彼此相对设置,左纵梁包括左前段、左中段和左后段,左前段的后端与左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左中段的后端与左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纵梁包括右前段、右中段和右后段,右前段的后端与右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中段的后端与右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度提高车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从而避免在路面和发动机激励作用下产生共振,进而可避免相关零部件迅速出现损坏,提高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正常运行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包括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和右纵梁采用槽钢制成,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凹槽开口彼此相对设置,左纵梁包括左前段、左中段和左后段,左前段的后端与左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左中段的后端与左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纵梁包括右前段、右中段和右后段,右前段的后端与右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中段的后端与右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度提高车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从而避免在路面和发动机激励作用下产生共振,进而可避免相关零部件迅速出现损坏,提高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正常运行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专利说明】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
技术介绍
汽车车架作为车辆系统的关键承载部件,来自于地面和发动机的多种激励均通过车架传递到车身上,因而,其结构性能的好坏对整车的振动特性有重要影响。现有的轻型车辆的非承载式车架,普遍采用两侧大纵梁组合平行布置的横梁结构的设计,导致车架弯曲和扭转刚度较低,容易在受到外界激励的作用下产生共振,严重影响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导致结构破坏,不利于车辆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度提高车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从而避免在路面和发动机激励作用下产生共振,进而可避免相关零部件迅速出现损坏,提高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正常运行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 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包括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采用槽钢制成,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凹槽开口彼此相对设置,所述左纵梁包括左前段、左中段和左后段,左前段的后端与左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左中段的后端与左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所述右纵梁包括右前段、右中段和右后段,右前段的后端与右中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中段的后端与右后段的前端相连为一体; 所述左前段与所述右前段相互平行,所述左后段与所述右后段相互平行,左后段与右后段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左前段与所述右前段之间的间距; 所述左前段的前端与所述右前段的前端之间设有车架首横梁,车架首横梁采用槽钢制成,车架首横梁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前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前段固定相连,车架首横梁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前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前段固定相连; 所述左后段的后端与所述右后段的后端之间设有车架尾横梁,车架尾横梁采用槽钢制成,车架尾横梁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固定相连,车架尾横梁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后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后段固定相连; 所述左前段的中部与所述右前段的中部之间设有X形横梁,X形横梁采用槽钢制成,X形横梁包括左前侧短直梁段、左后侧短直梁段、右前侧短直梁段和右后侧短直梁段,左前侧短直梁段、左后侧短直梁段、右前侧短直梁段和右后侧短直梁段的里端彼此相连为一体,左前侧短直梁段和左后侧短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50° -70°,右前侧短直梁段和右后侧短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50° -70°,左后侧短直梁段和右后侧短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100。 -120。; 所述左前侧短直梁段和所述左后侧短直梁段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前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前段固定相连,所述右前侧短直梁段和所述右后侧短直梁段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前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前段固定相连; 所述左后段的中部与所述右后段的中部之间设有K形横梁,K形横梁采用槽钢制成,K形横梁包括左前短直梁段、右前短直梁段和右后长直梁段,左前短直梁段、右前短直梁段的里端与右后长直梁段的中部相连为一体,左前短直梁段、右前短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100° -120°,左前短直梁段和右后长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30° -50°,右前短直梁段和右后长直梁段之间的夹角为30° -50° ; 所述左前短直梁段和所述右前短直梁段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固定相连,所述右后长直梁段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固定相连,右后长直梁段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后段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后段固定相连。 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其中所述车架首横梁为拱形梁或直梁。 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其中所述紧固件为螺栓或铆钉。 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其中所述左前段和所述右前段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900mm,所述左中段和所述右中段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200mm,所述左后段和所述右后段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700_,所述左前段的左侧端面和所述右前段的右侧端面之间的距离为406mm,所述左后段的左侧端面和所述右后段的右侧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72mm。 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其左纵梁和右纵梁以车架中心线为对称轴,在中部向内弯折,前半部分宽度大于后半部分宽度,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有一折弯的左中段和右中段,纵梁断面结构形状为槽型。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共有四道横梁,分别是车架首横梁、车架尾横梁、X形横梁和K形横梁,并且X形横梁和K形横梁的结构为本专利技术特有的设计结构。因此,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具有能够大幅度提高车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从而避免在路面和发动机激励作用下产生共振,进而可避免相关零部件迅速出现损坏,提高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正常运行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作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包括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左纵梁I和右纵梁2,左纵梁I和右纵梁2采用槽钢制成,左纵梁I和右纵梁2的凹槽开口彼此相对设置,左纵梁I包括左前段101、左中段102和左后段103,左前段101的后端与左中段102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左中段102的后端与左后段103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纵梁2包括右前段201、右中段202和右后段203,右前段201的后端与右中段202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中段202的后端与右后段203的前端相连为一体; 左前段101与右前段201相互平行,左后段103与右后段203相互平行,左后段103与右后段203之间的间距小于左前段101与右前段201之间的间距; 左前段101的前端与右前段201的前端之间设有车架首横梁3,车架首横梁3采用槽钢制成,车架首横梁3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前段1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前段101固定相连,车架首横梁3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前段2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前段201固定相连; 左后段103的后端与右后段203的后端之间设有车架尾横梁4,车架尾横梁4采用槽钢制成,车架尾横梁4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1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103固定相连,车架尾横梁4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后段1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后段103固定相连; 左前段101的中部与右前段201的中部之间设有X形横梁,X形横梁采用槽钢制成,X形横梁包括左前侧短直梁段5、左后侧短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包括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左纵梁(1)和右纵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1)和右纵梁(2)采用槽钢制成,左纵梁(1)和右纵梁(2)的凹槽开口彼此相对设置,所述左纵梁(1)包括左前段(101)、左中段(102)和左后段(103),左前段(101)的后端与左中段(102)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左中段(102)的后端与左后段(103)的前端相连为一体,所述右纵梁(2)包括右前段(201)、右中段(202)和右后段(203),右前段(201)的后端与右中段(202)的前端相连为一体,右中段(202)的后端与右后段(203)的前端相连为一体;所述左前段(101)与所述右前段(201)相互平行,所述左后段(103)与所述右后段(203)相互平行,左后段(103)与右后段(203)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左前段(101)与所述右前段(201)之间的间距;所述左前段(101)的前端与所述右前段(201)的前端之间设有车架首横梁(3),车架首横梁(3)采用槽钢制成,车架首横梁(3)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前段(1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前段(101)固定相连,车架首横梁(3)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前段(2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前段(201)固定相连;所述左后段(103)的后端与所述右后段(203)的后端之间设有车架尾横梁(4),车架尾横梁(4)采用槽钢制成,车架尾横梁(4)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1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103)固定相连,车架尾横梁(4)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后段(1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后段(103)固定相连;所述左前段(101)的中部与所述右前段(201)的中部之间设有X形横梁,X形横梁采用槽钢制成,X形横梁包括左前侧短直梁段(5)、左后侧短直梁段(6)、右前侧短直梁段(7)和右后侧短直梁段(8),左前侧短直梁段(5)、左后侧短直梁段(6)、右前侧短直梁段(7)和右后侧短直梁段(8)的里端彼此相连为一体,左前侧短直梁段(5)和左后侧短直梁段(6)之间的夹角为50°‑70°,右前侧短直梁段(7)和右后侧短直梁段(8)之间的夹角为50°‑70°,左后侧短直梁段(6)和右后侧短直梁段(8)之间的夹角为100°‑120°;所述左前侧短直梁段(5)和所述左后侧短直梁段(6)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前段(1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前段(101)固定相连,所述右前侧短直梁段(7)和所述右后侧短直梁段(8)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前段(201)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前段(201)固定相连;所述左后段(103)的中部与所述右后段(203)的中部之间设有K形横梁,K形横梁采用槽钢制成,K形横梁包括左前短直梁段(9)、右前短直梁段(10)和右后长直梁段(11),左前短直梁段(9)、右前短直梁段(10)的里端与右后长直梁段(11)的中部相连为一体,左前短直梁段(9)、右前短直梁段(10)之间的夹角为100°‑120°,左前短直梁段(9)和右后长直梁段(11)之间的夹角为30°‑50°,右前短直梁段(10)和右后长直梁段(11)之间的夹角为30°‑50°;所述左前短直梁段(9)和所述右前短直梁段(10)的外端分别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1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103)固定相连,所述右后长直梁段(11)的左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左后段(2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左后段(103)固定相连,右后长直梁段(11)的右端采用间隙配合插入右后段(203)的凹槽内并采用紧固件与右后段(203)固定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芮强王红岩李建阳洪煌杰王钦龙李同飞栗浩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