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8803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15:46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目的在于,降低电力消耗并在相同电力下提高发光亮度。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具有在阴极(36)以及阳极(30)之间层叠的第1发光单元(44)以及第2发光单元(56)。第1发光单元(44)包括层叠的第1电子注入层(54)以及第1发光层(50)。第1电子注入层(54)与第1发光层(50)相比配置在阴极(36)侧。第2发光单元(56)包括层叠的第2电子注入层(68)以及第2发光层(64)。第2电子注入层(68)与第2发光层(64)相比配置在阴极(36)侧。第1电子注入层(54)以及第2电子注入层(68)分别由包含锂的化合物构成。锂的粒子数为0.1mmol/cm3以上且为0.86mmol/cm3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目的在于,降低电力消耗并在相同电力下提高发光亮度。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具有在阴极(36)以及阳极(30)之间层叠的第1发光单元(44)以及第2发光单元(56)。第1发光单元(44)包括层叠的第1电子注入层(54)以及第1发光层(50)。第1电子注入层(54)与第1发光层(50)相比配置在阴极(36)侧。第2发光单元(56)包括层叠的第2电子注入层(68)以及第2发光层(64)。第2电子注入层(68)与第2发光层(64)相比配置在阴极(36)侧。第1电子注入层(54)以及第2电子注入层(68)分别由包含锂的化合物构成。锂的粒子数为0.lmmol/cm3以上且为0.86nunol/cm3以下。【专利说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已知一种使用白色光源和滤色器来实现彩色显示的 装置。例如,将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发光层层叠来将光混色,由此制出白色光。 另外,已知一种为了向发光层高效地注入电子而使电子注入层含有锂的技术。这 种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有记载。 根据专利文献1,使电子注入层的膜厚根据各颜色不同而不同,并以电子注入层的 膜厚越薄而使电子注入层中的金属浓度越高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提高光提取效率。 根据引用文献2,使包含碱金属的电子注入层的厚度最优化,以使得能够对于各个 颜色加强从发光层发出的光,由此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引用文献1以及引用文献2公开了一种有机EL显示装置,该装置在面内各 自不同的区域中形成有发出颜色不同的光的发光层。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8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41174号公报 通过评价由包含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发光单元、和层叠有红色光的发光层以及绿色 光的发光层的发光单元所构成的所谓叠层型元件(tandem element)的光学特性可知,电流 效率以及驱动电压会根据电子注入层所含有的锂的浓度而大幅变化。另外还可知,对锂浓 度的依赖性的倾向是在各个发光单元中不同的。 若对各发光单元的每个电子注入层调整锂浓度,则另外需要用于上述调整的装 置,会导致导入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希望在考虑各发光单元的锂浓度依赖性的同 时使叠层型元件的特性最优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构成,其中,各颜色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电子注入层的 膜厚不同,电子注入层的膜厚越薄该电子注入层中的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浓度越高。在专 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构成,其中,对每个发光色调节电子注入层的厚度,使得发光色不同 的多个有机发光元件各自加强从发光层发出的光。但是,任何文献中均没有记载通过将颜 色不同的光混色来生成白色光的叠层型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降低电力消耗并在相同电力下提高发光亮度。 (1)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阴极;阳极;和在所述阴 极以及所述阳极之间层叠的第1发光单元以及第2发光单元,所述第1发光单元包括层叠 的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第1发光层,所述第2发光单元包括层叠的第2电子注入层以及第 2发光层,所述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所述第2电子注入层分别由包含锂的化合物构成,所述 锂的粒子数为0. lmmol/cm3以上且为0. 86mm〇l/cm3以下。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降低电力消 耗并在相同电力下提高发光亮度,而对于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的粒子 数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了能够将第1电子注入层与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的粒子数之差收 在规定范围内且使电力消耗变低的数值。 (2)在(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1电子注入层 以及所述第2电子注入层的所述锂的所述粒子数之差为0. 3mm〇l/cm3以下。 ⑶在⑴或⑵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1发光 层是使发出红色光的红光发光层以及发出绿色光的绿光发光层层叠而成的,所述第2发光 层由发出蓝色光的蓝光发光层构成,所述锂的粒子数为0. 63mm〇l/cm3以上且为0. 86mmol/ cm3以下。 (4)在⑴或⑵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1发光 层由发出蓝色光的蓝光发光层构成,所述第2发光层由发出黄色光的黄光发光层构成,所 述锂的粒子数为0. lmm〇l/cm3以上且为0. 8mmol/cm3以下。 (5)在(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其特征还在于,所述 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所述第2电子注入层分别包含三(8-羟基喹啉)铝以及所述锂的化合 物。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具体表示图1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图。 图3A是表示在第1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的驱动 电压的变化的图,图3B是表示在第1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 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的图。 图4A是表示在第2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的驱动 电压的变化的图,图4B是表示在第2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 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的图。 图5A是同样地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的 驱动电压的变化的图,图5B是同样地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 的情况下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的图。 图6是表示根据试验结果算出的电力消耗的锂浓度的依赖性的图。 图7A是表示在第1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的驱动 电压的变化的图,图7B是表示在第1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1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 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的图。 图8A是表示在第2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的驱动 电压的变化的图,图8B是表示在第2发光单元中改变了第2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的情况下 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的图。 图9A是表示在使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变化时的驱动电压的变化的图,图9B是表 示在使电子注入层的锂浓度变化时的发光效率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基于图9的结果算出的电力消耗的Li浓度的依赖性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基板,12半导体层,14栅极绝缘膜,16栅电极,18层间绝缘膜,20源电极, 22漏电极,24钝化膜,26绝缘层,28光反射层,30阳极,32斜坡(bank),34有机电致发光层, 36阴极,38第2基板,40滤色层,42黑矩阵层,44第1发光单元,46第1空穴注入层,48第 1空穴传输层,50第1发光层,50R红光发光层,50G绿光发光层,52第1电子传输层,54第 1电子注入层,56第2发光单兀,58分离层,60第2空穴注入层,62第2空穴传输层,64第 2发光层,64B蓝光发光层,66第2电子传输层,68第2电子注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剖视图。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装置具有由玻璃等构成的透光性的第1基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阴极;阳极;和在所述阴极以及所述阳极之间层叠的第1发光单元以及第2发光单元,所述第1发光单元包括层叠的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第1发光层,所述第2发光单元包括层叠的第2电子注入层以及第2发光层,所述第1电子注入层以及所述第2电子注入层分别由包含锂的化合物构成,所述锂的粒子数为0.1mmol/cm3以上且为0.86mmol/cm3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田裕训伊藤雅人佐藤敏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