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8188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02:57
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包括钢构架主体和外壳,所述钢构架主体由多个钢构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钢构单元模块包括矩形支撑架以及从矩形支撑架的角位置和边中点位置引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顶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三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的外部包覆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多个外壳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壳单元模块外部结构与钢构单元模块结构相同,所述外壳外部表面和内部表面上镌刻有非线性纹路,总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搭建方便、拆解方便、便于回收利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入口,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地铁轨道交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原有地铁出入口单一的空间形式已引起人们对其审美的疲劳,也不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人性化的需求,因此,风格相对统一、造型新颖独特、结构形式创新已成为地铁站点出入口形式的首要设计要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早期站点多采用“钢与玻璃”的简单组合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发挥了“钢与玻璃”的物理性能与艺术表现力,但随着其与周边建筑相似的单调造型也逐渐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视觉效果与标识性。所以设计一种具备地域人文气息和外形优美独特的出入口建筑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一般的交通轨道出入口建筑为一次性利用建筑,对于后期的维护和回收利用十分不便,大部分在拆解后属于废除状态无法被再利用,大大浪费了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拆解方便、便于回收利用的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包括钢构架主体和外壳,所述钢构架主体由多个钢构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钢构单元模块包括矩形支撑架以及从矩形支撑架的角位置和边中点位置引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上角、顶边中点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一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上角、顶边中点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二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下角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三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下角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四结点,所述的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位置左右对称,所述的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左右位置对称,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顶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三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的外部包覆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多个外壳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壳单元模块外部结构与钢构单元模块结构相同且外壳单元模块紧包在钢构单元模块上,所述外壳外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所述外壳内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所述的第一横向支撑柱与钢构架主体连接处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的第二横向支撑柱与钢构架主体连接处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的第三横向支撑柱与钢构架主体连接处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后侧面为网状钢结构。所述的第一横向支撑柱采用螺钉固定方式与钢构架主体连接。所述的第二横向支撑柱采用螺钉固定方式与钢构架主体连接。所述的第三横向支撑柱采用螺钉固定方式与钢构架主体连接。所述的钢构单元模块采用矩形支撑架和支撑柱焊接组成。所述的钢构单元模块多个连接时采用螺钉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钢构架主体采用多个钢构单元模块拼接而成,单个钢构单元模块的搭建比较容易,节约空间和时间,采用多个钢构单元拼接的方式使得施工更加容易。在回收时组成式的构架更容易拆解,便于后期的重复利用,有效的节约了原材料,为企业降低了投入成本。钢构单元模块采用矩形支撑架和支撑柱拼接,支撑柱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使得支撑柱之间形成三角结构,据有更好的稳定性,增强了防震效果。形成的结点中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空间位置左右对称,形成的结点中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空间位置左右对称,对称的结构使得钢构架主体外观更加匀称,整体如一增加了其观赏性,拼接形成的独特结构使得其具有地域代表性。在钢构架主体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的第一横向支撑柱、顶面中间位置设置的第三横向支撑柱、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的第二横向支撑柱可以更好的固定钢构架主体,增强了整体稳定性。所述钢构架主体外部包覆的外壳由多个外壳单元模块拼接而成,使得施工更加方便,节约了工时、加快了工程进程。在外壳外表面和内表面镌刻非线性纹路可以凸显一种折纸艺术的地域文化,富有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独特的材料和包覆方式也使得其外观具有独特性,具备了地域代表的特性。在第一横向支撑柱、第二横向支撑柱、第三横向支撑柱与钢构架主体连接处设置照明灯可以在光线不足时提供照明光源,使得出入口环境得到有效调节和控制。钢构单元模块采用焊接方式焊接组成,连接方式比较简单,加快了工程进程。焊接的方式也比较稳固,增强了其稳定性。钢构单元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螺钉固定连接便于后期的拆解和回收利用,有效的节约了制造成本,为企业节约了投入成本。第一横向支撑柱、第二横向支撑柱、第三横向支撑柱与钢构架主体之间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同样利于后期的拆解和回收,使得材料可以重复利用节约的资源。总的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搭建方便、拆解方便、便于回收利用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钢构单元模块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钢构单元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后侧面结构示意图四。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单元模块结构示意图五。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整体结构示意图六。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七。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结构图八。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表面结构图九。图中:1、钢构架主体2、外壳3、钢构单元模块4、矩形支撑架5、支撑柱6、第一结点7、第二结点8、第三结点9、第四结点10、第一横向支撑柱11、第二横向支撑柱12、第三横向支撑柱13、外壳单元模块14、非线性纹路15、照明灯16、网状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如图1-9所示,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包括钢构架主体1和外壳2,所述钢构架主体1由多个钢构单元模块3拼接而成,所述钢构单元模块3包括矩形支撑架4以及从矩形支撑架4的角位置和边中点位置引出的支撑柱5,所述的支撑柱5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4之间形成四个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上角、顶边中点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一结点6,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上角、顶边中点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二结点7,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下角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三结点8,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下角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四结点9,所述的第一结点6和第二结点6位置左右对称,所述的第三结点7和第四结点8左右位置对称,所述的钢构架主体1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支撑柱10,所述的钢构架主体1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横向支撑柱11,所述的钢构架主体1顶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三横向支撑柱12,所述的钢构架主体1的外部包覆有外壳2,所述外壳2由多个外壳单元模块13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壳单元模块13外部结构与钢构单元模块3结构相同且外壳单元模块13紧包在钢构单元模块3上,所述外壳外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14,所述外壳内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14。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首先由支撑柱和矩形支撑架组合连接成钢构单元模块,在钢构单元模块连接时在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并且使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空间位置左右对称、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空间位置左右对称,这种结点连接结构都是三角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然后多个钢构单元模块连接形成钢构架主体,多个钢构单元模块的连接施工要比逐步完成更加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施工时间。在搭建好的钢构架主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和顶面中间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包括钢构架主体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构架主体由多个钢构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钢构单元模块包括矩形支撑架以及从矩形支撑架的角位置和边中点位置引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上角、顶边中点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一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上角、顶边中点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二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下角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三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下角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四结点,所述的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位置左右对称,所述的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左右位置对称,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顶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三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的外部包覆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多个外壳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壳单元模块外部结构与钢构单元模块结构相同且外壳单元模块紧包在钢构单元模块上,所述外壳外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所述外壳内部表面镌刻有非线性纹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工程出入口,包括钢构架主体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构架主体由多个钢构单元模块拼接而成,所述钢构单元模块包括矩形支撑架以及从矩形支撑架的角位置和边中点位置引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在每两个矩形支撑架之间形成四个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上角、顶边中点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一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上角、顶边中点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二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左下角和左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三结点,所述的从两个矩形支撑架的右下角和右侧边中点引出的支撑柱形成第四结点,所述的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位置左右对称,所述的第三结点和第四结点左右位置对称,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左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右侧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顶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三横向支撑柱,所述的钢构架主体的外部包覆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长征张新中连艳佩王丽培秦绪敏刘献韬卢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