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所述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轴对称实体,其特征是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由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组成,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为曲面,所述入射折射面位于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下部,所述中央反射面与侧出射面连接成为上表面,中央反射面位于入射折射面上方,所述侧出射面是一个连接底反射面和中央反射面的曲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曲面均可由二次多项式表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洁,在实现大角度照明和不增加LED颗粒数量的同时,降低扩散距离并且无色散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配置简单,且有效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所述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轴对称实体,其特征是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由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组成,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为曲面,所述入射折射面位于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下部,所述中央反射面与侧出射面连接成为上表面,中央反射面位于入射折射面上方,所述侧出射面是一个连接底反射面和中央反射面的曲面。本技术所述曲面均可由二次多项式表征。本技术结构简洁,在实现大角度照明和不增加LED颗粒数量的同时,降低扩散距离并且无色散现象。本技术安装配置简单,且有效节约能源。【专利说明】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主要适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背光源,LED背光广告板等。
技术介绍
背光光源在传统液晶显不器(LCD)以及大型广告板中有大量的应用。而传统的冷阴极管(CCFL)背光源已经逐渐被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所取代。而最初的背光源利用背面雕花处理的导光板实现,其光源(线光源的CCFL或点光源的LED)从导光板侧面将光导入,此种方式由于导光板技术的限制,光照效率不高。而直下式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则有效提高了光照效率问题。LED属于有限角度光束的点光源,直下式LED背光源需要数百甚至上千白色或三基色LED排列而形成面光源,形成一个大面积平面进行照明,因而所需LED颗粒过多造成成本过高。 将点光源转化成面光源,是LED背光源的关键技术。光源均匀度和混光高度是背光源两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对于光均匀性的改进是制约LED直下式背光源的重要因素。LED背光源中基于LED阵列的面光源,均匀度与LED光强分布密切有关。当没有安装透镜时,LED光强分布接近朗伯特分布。当利用传统的半球型透镜作为LED背光源,会改变LED的光强分布,减少光束角度,使得光线更集中在LED中轴线附近。不管采用哪一种LED封装方式,将其用于直下式LCD的背光源时,都会由于光强分布过于集中而使得光线集中在中轴线附近,使得背光源难以得到高均匀度。因此光均匀性成为直下式LCD的背光源最为难于解决的问题。当LED直下式背光源采用传统LED封装形式时,为提高光均匀度,通常采用增加厚度(即增加混光高度),或者增加LED排布密度。此种解决方案增加了背光源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制约LCD直下式背光源的推广和发展。如何降低混光高度成为背光源一个关键指标。目前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为一种圆形二次透镜。该方案将LED光线经过两个圆形凹面,通过折射方式,将LED光发散角度增大,通过阵列排布,实现以较少LED颗粒阵列排布来降低混光高度的背光源解决方案。然而随着混光高度越来越低(即厚度要求越来越薄),每颗透镜必须达到更大的折射角度。然而此方案透镜由于透镜材料本身的色散因子,在过大折射角时,不同波长的折射角度差异也越大,因而造成彩虹现象,即产生色斑影响光源的白色色度,使得这种背光源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在不增加LED颗粒数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混光高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即大角度照明时存在的彩虹色散现象限制了在不增加LED颗粒数量前提下减少混光高度,而提供一种新的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被光源光均匀度,并在不增加LED颗粒数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混光高度,技术效果好且成本低。 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所述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轴对称实体,其特征是所述LED 二次折反射式透镜由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组成,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为曲面,所述入射折射面位于LED 二次透镜下部,所述中央反射面位于入射面上方,所述侧出射面是一个连接底反射面和中央反射面的曲面。 本技术所述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均为光滑曲面。 本技术所述底部反射面为光滑曲面。 本技术所述入射折射面为一光滑曲面。根据最终效果的需要,可设计为凸面或者凹面,也可设计为菲涅尔透镜面。 本技术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为光滑曲面,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的轮廓线均可以由如下多项式表征:er2 Z = -~===^+4^+^2 + 為 r3+■■■ l +r 其中z为轮廓线的高度,r为轮廓线相对于中轴线的距离,c,k,A1, A2, A3, A4,...为根据设计目标可进行优化的参数。 本技术所述轮廓线的高度z和轮廓线相对于中轴线的距离!■均是可根据设计目标进行优化的参数。 本技术的照明的目标区域按照距离LED中心照明区域的径向距离可分为大角度照明区域(距离中心照明区域最远,易产生彩虹现象)、小角度照明区域(距离中心照明区域不太远,由于折射角度相对较小而彩虹现象不明显)以及正面照明区域(中心照明区域正上方),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的上述参数设计满足(遵循)大角度照明区域、小角度照明区域、正面照明区域的照明亮度均匀化。 本技术的四个主要光学面分别用于产生不同角度的照明,大角度照明主要由中央反射面以全反射方式产生;小角度照明主要由侧出射面的折射形成,正面照明则主要由透镜的内反射以及装配在LED光源底部的反射片实现;而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则通过如上的多项式优化实现各部分照明的均匀分配以实现最终的所有区域均匀照明的目的。由于大角度(扩散部分)照明由全反射方式构成,故此本技术实施例拥有较好的色散特性,不会因为角度大而形成色散光圈。 本技术结构简洁,在实现高扩散比(大角度扩散)和低混光高度条件下,产品光均勻度高,装配简单,节约能源。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圆形透镜扩散光束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LED光线通过中央反射面的全反射形式从侧出射面发射出去而产生大角度照明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LED光线通过入射折射面直接穿透侧出射面而产生比图3所示状态角度稍小的小角度照明状态示意图,此部分LED光线由折射实现。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LED光线通过入射折射面在透镜内全反射或者被LED光源下的反射片反射,以及部分LED光线直接穿透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区域,最后形成正面照明状态示意图,此时光线是由折射反射混合的方式实现。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沿轴向的光束角度分布示意图。 图7是提供给审查员参考的现有技术应用示意图,显示了一例采用现有技术实现的圆形透镜的透射光色度分析示意图,其有明显的彩虹纹现象。 图8是提供给审查员参考的本实施例应用示意图,显示了本实施例的透射光色度分析示意图,其无彩虹纹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所述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轴对称实体,其特征是: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由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组成,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侧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为曲面,所述入射折射面位于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下部,所述中央反射面与侧出射面连接成为上表面,中央反射面位于入射折射面上方,所述侧出射面连接底反射面和中央反射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睿韬,
申请(专利权)人:郑睿韬,郑睿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