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中间防护外壳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避免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中间防护外壳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避免资源浪费。【专利说明】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力供电技术,具体涉及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电缆线连接处理不好,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现有带有护套的电缆线在接地时,需将其护套剥开或扎破,进行接地,而接地后只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简单防水、防潮处理,如用电工胶布简单包覆,低温时会变硬、变脆,高温则变软,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不仅防水、防潮效果不好,而且由于电工胶布使用时间长了会老化,从而导致电缆线接地部位易腐蚀,影响其导电性,让电缆线的使用寿命变短,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已经专利技术了一系列用于电缆线接地防护装置,如专利号为的在先申请,这些接地防护装置的防水、防潮、抗氧化效果好,通用性强,安全性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防护装置要么结构不够简单,要么使用不够简便,生产、使用成本高,造成了一定人力、物力的浪费。 2、使用时覆盖接地部位的对合防护壳多数均需要打开,才能露出接地部位,而闭合防护壳时,则需手动将打开的分壳闭合,不便于操作,而且人与接地部位距离太近,施工安全性降低,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避免资源浪费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中间防护外壳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即中间防护外壳伸出时能够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中间防护外壳缩回时能够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 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包括: 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并且中间防护外壳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即可在中间防护外壳内表面设置螺纹状凸起或螺纹状凹槽,相应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外表面设置螺纹状凹槽或螺纹状凸起;在电缆线上安装防护装置时,先将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安装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再将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周,然后施转中间防护外壳,直到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裸露部分完于包覆,即可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防护,在检修电路时,施工人员只需在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较远的一端施转中间防护外壳,就可使中间防护外壳向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周缩回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以便连接接地线,施工过程中不用打开防护外壳的分壳,使用更为简便。 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一个第一外端分壳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和/或第一凹孔,与之相邻的第一外端分壳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凹孔和/或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设置到与之对应的第一凹孔内而使相邻第一外端分壳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使中间防护外壳顺畅的其外周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第一外端分壳,只要能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中间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相邻中间分壳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中间防护外壳闭合即可。 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大于接地部位长度的一半,中间防护外壳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和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长度之和大于中间防护外壳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完全覆盖在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此种结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可稳固设置在电缆线护套上,而且中间防护外壳缩回后,能够露出较长的接地部位,以便连接接地线。 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中间防护外壳的外侧设有齿条,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与齿条对应处设有齿条导槽,齿条导槽上设有一个导槽孔;防护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固定连接的齿轮装置,齿轮装置包括齿轮盘和齿轮轴,齿轮盘一侧穿过导槽孔与齿条配合连接,齿轮装置驱动中间防护外壳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 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上设有凸孔,所述齿轮轴设置在凸孔内而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固定。优选齿轮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齿轮盘绕所述齿轮轴转动的手柄,手柄的设置可以保证施工员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更远的位置控制中间防护外壳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向外移动而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或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向内移动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增加施工安全性。 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一个中间分壳的侧面设置有中间凸起和/或中间凹孔,与之相邻的中间分壳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中间凹孔和/或中间凸起,中间凸起设置到与之对应的中间凹孔内而使相邻中间分壳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中间防护外壳。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中间防护外壳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顺畅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内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中间分壳,只要能使中间防护外壳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相邻第一外端分壳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保持闭合即可。 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远离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的一端的内径小,靠近电缆线接地部位的一端内径大,形成一个内径梯度,内径大的一侧其内设置中间防护外壳,内径小的一侧用于与电缆线护套固定,一方面节省材料,另一方面也便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与电缆线护套之间的防水处理。 所述外端防护外壳还包括第二外端防护外壳,所述中间防护外壳相对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其一端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之外,且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间防护外壳完全将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覆盖。 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靠近中间防护外壳的一端的内部尺寸或者外部尺寸与中间防护外壳相当,使第二外端防护外壳能够与中间防护外壳紧配合连接。 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相邻第二外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1),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1)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中间防护外壳(1)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3)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4)上,中间防护外壳(1)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超强,尤占山,安向阳,覃丹,王利江,卢广业,张仕欢,申常伟,陈雪儿,何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