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筒体,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卡环,固定环、强磁铁。所述筒体包括内筒与外筒,通过在内筒上设置螺孔,并通过双活塞的技术结构,以及增加固定环、强磁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减震器,在使用前内调整减震器阻尼的范围,使用中能够具有小阻尼力与大阻尼力两个档位,能根据车身的震动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加强驾驶的舒适性。并且通过设置双活塞与固定环,保证活塞杆与筒体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同轴,避免活塞杆发生偏移造成局部手里过大,从而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筒体,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卡环,固定环、强磁铁。所述筒体包括内筒与外筒,通过在内筒上设置螺孔,并通过双活塞的技术结构,以及增加固定环、强磁铁,本技术所述减震器,在使用前内调整减震器阻尼的范围,使用中能够具有小阻尼力与大阻尼力两个档位,能根据车身的震动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加强驾驶的舒适性。并且通过设置双活塞与固定环,保证活塞杆与筒体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同轴,避免活塞杆发生偏移造成局部手里过大,从而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专利说明】 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
技术介绍
减震器已经在车辆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减震器产生的阻尼过小,车辆的稳定性较差,阻尼过大车辆的舒适性较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需生产各种不同阻尼的减震器。由于减震器筒体的内筒与外筒是一体成型的,因此,一般需要多套模具才能满足需求,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减震器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是垂直方向上被拉伸或者被压缩。当减震器在斜着被拉伸或压缩的时候,由于活塞杆倾斜,因此活塞杆与筒体内侧壁的撞击力增大,从而加速减震器的磨损,严重影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由于活塞与筒体侧壁的长期摩擦,随着活塞与筒体的损伤,会产生许多废铁屑在筒体内部,极大的缩短了减震器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并且寿命较长的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为圆柱体结构,底部封口,所述内筒为圆柱体结构,其底部不封口,所述内筒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外筒与内筒通过所述螺孔相连,形成了筒体的储油缸与内缸,所述外筒的底部具有凸起部; 隔片,位于所述内筒最下端的螺孔的下方; 活塞杆,从所述筒体上端部插入,并将所述内缸分为上缸与下缸,所述活塞杆能在筒体的内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 第一活塞,与活塞杆的下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包括伸张阀与流通阀,所述第一活塞的直径小于内缸的直径; 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活塞杆连接,位于第一活塞的上方,所述第二活塞的直径与内缸的直径相等; 卡环,与下缸的侧壁相连,其直径与活塞的直径相等; 底座,位于下缸底部,所述底座包括压缩阀与补偿阀,所述底座与卡环相连; 固定环,用于固定活塞杆使其位置不发生偏移; 第一强磁铁,所述第一强磁铁为圆环结构,至于凸起部之上; 以及卡合盘,所述卡合盘包括连接部与盘面,所述盘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所述连接部与筒体的凸起部螺纹连接。 本技术所述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能在安装前根据需要自行调整减震器的阻尼范围,并且安装后具有在震动轻微与震动剧烈时产生两个阻尼的档位,增加驾驶的舒适性。通过设置双活塞与固定环,保证活塞杆与筒体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同轴,避免活塞杆发生偏移造成局部手里过大,从而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并在筒体的底部安装了强磁铁,吸附油液中的杂质,使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较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P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技术筒体的底部与强磁铁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筒体的外筒与内筒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包括筒体111、内筒、外筒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活塞杆3、防尘罩4、活塞 6、活塞23、卡环222、油封21、固定环22、与底座13。 所述筒体111的内筒与外筒相连形成了储油缸12与内缸121,所述储油缸12的底部与内缸121的底部连通。 所述活塞杆3,从所述筒体111的顶部部插入筒体111的内部,所述活塞杆3能在筒体111的内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 所述活塞6与活塞杆3的下端部连接,将所述内缸分为上缸5与下缸11。所述活塞6的左端,设置有伸张阀7。所述活塞6的右端设置有流通阀8,所述活塞6的直径略小于内缸121的直径。 所述活塞23位于活塞杆3的上方,其直径与内缸121的直径相当,所述活塞23能够在垂直方向上与活塞杆3 —起滑动。所述活塞23与活塞6的距离大于所述卡环222的长度。 所述油封21固定于筒体111与活塞杆3的连接处,其作用使防止油液泄露。为了固定活塞杆3,保证活塞杆3与筒体111在运动中始终同轴,本使用新型在油封21外增加固定环22,用于固定活塞杆3。 本技术在所述筒体111的底部设置有一卡环222,所述卡环222与下缸11的侧壁相连,其直径与活塞6的直径相等; 由于活塞6的直径略小于内缸121的直径,容易造成活塞杆发生偏移,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减震器在活塞6的上方添加了活塞23,所述活塞的直径与内缸121的直径相等。通过固定环22与活塞23的双点固定,保证本技术的活塞6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证与筒体111的轴向同轴,避免减震器在发生偏移时,活塞杆亦发生偏移,造成筒体111的内壁局部受力,造成使用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 所述底座13位于下缸底部,所述底座设置有压缩阀9与补偿阀10,所述底座13与卡环222相连。 所述防尘罩4与所述活塞杆3顶端相连,覆盖住所述筒体的顶端,防止灰尘从筒体111的顶部进入减震器内部,影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连接部I与活塞杆3的顶端相连,所述减震器通过第一连接部I与车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2与筒体111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2用于连接车桥。 本技术减震器在使用时,所述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I连接车架,第二连接部2连接车桥。当减震器被压缩时,活塞杆3下行,上缸5的容积增大,下缸11的容积减小。此时,流通阀8打开,下缸11的油液通过流通阀8进入上缸5 ;同时,压缩阀9打开,油液通过压缩阀9进入储油缸12,所述流通阀8与压缩阀9对油液的节流作用使减震器产生压缩时的阻尼作用。 当减震器被伸长时,活塞杆3上行,上缸5的容积减小,下缸11的容积增大。此时,上缸5的油液通过伸张阀6进入下缸11,同时打开补偿阀10,油液由储油缸12进入下缸11。所述伸张阀6与补偿阀10对油液的节流作用使减震器产生伸张运动时的阻尼作用。 特别的,由于活塞6的直径略小于筒体111的内径,因此,在卡环222的上方活塞6与筒体111形成有通道221与通道220 (请参考图2局部放大图)。 当活塞杆3在卡环222上方运行时,此时通道221的作用相当于伸张阀7,通道220的作用相当于流通阀8,此时,减震器所产生的阻尼作用较小。 当活塞杆3进入卡环222 —下运行时,由于卡环222的直径与活塞6的直径相等,因此通道221与通道220消失,此时减震器所产生的阻尼较大。 请参考图3,所述筒体111的底部具有凸起部110,强磁铁112的内径与凸起部110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减震器还包括卡合盘116,所述卡合盘116包括连接部113与盘面114,所述盘面113上开设有若干圆孔115,所述强磁铁112安装于连接部与凸起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为圆柱体结构,底部封口,所述内筒为圆柱体结构,其底部不封口,所述内筒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外筒与内筒通过所述螺孔相连,形成了筒体的储油缸与内缸,所述外筒的底部具有凸起部;隔片,位于所述内筒最下端的螺孔的下方;活塞杆,从所述筒体上端部插入,并将所述内缸分为上缸与下缸,所述活塞杆能在筒体的内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一活塞,与活塞杆的下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包括伸张阀与流通阀,所述第一活塞的直径小于内缸的直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活塞杆连接,位于第一活塞的上方,所述第二活塞的直径与内缸的直径相等;卡环,与下缸的侧壁相连,其直径与活塞的直径相等;底座,位于下缸底部,所述底座包括压缩阀与补偿阀,所述底座与卡环相连;固定环,用于固定活塞杆使其位置不发生偏移;第一强磁铁,所述第一强磁铁为圆环结构,至于凸起部之上;以及卡合盘,所述卡合盘包括连接部与盘面,所述盘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所述连接部与筒体的凸起部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冠良,
申请(专利权)人:李冠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