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斌华专利>正文

一种水上行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7015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上运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上行走装置。包括鞋体外壳、脚踏板、连接杆、转动轴、设置于脚踏板下方的棘轮机构以及带动棘轮机构回转的弹簧,鞋体外壳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脚槽;脚踏板位于脚槽的下方;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脚踏板底部,棘轮机构连接有外臂,外臂与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棘轮机构设置有轴孔,转动轴与棘轮机构通过轴孔连接;鞋体外壳还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伸出鞋体外壳,且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叶轮。这样设置减少了使用者上抬、前伸水上行走装置时的用力,减轻了水上行走时消耗的体力,使水上行走轻松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水上运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上行走装置。包括鞋体外壳、脚踏板、连接杆、转动轴、设置于脚踏板下方的棘轮机构以及带动棘轮机构回转的弹簧,鞋体外壳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脚槽;脚踏板位于脚槽的下方;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脚踏板底部,棘轮机构连接有外臂,外臂与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棘轮机构设置有轴孔,转动轴与棘轮机构通过轴孔连接;鞋体外壳还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伸出鞋体外壳,且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叶轮。这样设置减少了使用者上抬、前伸水上行走装置时的用力,减轻了水上行走时消耗的体力,使水上行走轻松方便。【专利说明】一种水上行走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上运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上行走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水上行走装置,主要包括鞋底、鞋帮,鞋帮由内层和外层组成,内层与外层形成密封气囊,气囊上有一个冲气口,冲气后实现在水上行走的目的。使用这种水上行走装置在水上行走时,由于水上行走装置比一般鞋重很多,上抬和前伸时很费力,并且有一部分鞋帮没入水中,行走的阻力较大,因此使用这种水上行走装置在水上行走将极耗体力,行走起来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行走装置,采用该水上行走装置可减少水上行走时消耗的体力,使水上行走轻松方便。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上行走装置,包括鞋体外壳、脚踏板、连接杆、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脚踏板下方的棘轮机构以及带动所述棘轮机构回转的弹簧,所述鞋体外壳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脚槽;所述脚踏板置于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脚槽的下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踏板底部,所述棘轮机构连接有外臂,所述外臂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棘轮机构设置有轴孔,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棘轮机构通过所述轴孔连接;所述鞋体外壳还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伸出鞋体外壳外部,且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叶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臂与所述连接杆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铰链套设于所述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内侧、所述外臂内侧。作为弹簧的一种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使连接杆下移后能够重新升起,并带动棘轮机构能够回转到初始位置,确保使用者可以通过脚踏板重复下压所述连接杆,带动叶轮旋转,为水上行走持续提供动力。 较优的,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均设置有轴用密封件。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水渗入所述空腔内。 较优的,所述鞋体外壳内还设有硬质轻型材料做成的承重盒,所述承重盒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脚踏板连接,所述棘轮机构设置于所述承重盒内,所述承重盒设有第三通孔、第四通孔,所述转动轴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穿出所述鞋体外壳,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穿出所述鞋体外壳。通过所述承重盒承受脚施加的压力,避免脚施加的压力直接压在鞋体外壳两侧的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导致密封不严密,甚至导致鞋体外壳损坏;同时加强了鞋体外壳对转动轴的支撑作用,使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设置有挂钩,所述弹簧的一端通过所述挂钩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承重盒的顶部。作为弹簧的另一种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不但能使连接杆下移后能够重新升起,还便于弹簧的安装。 较优的,所述鞋体外壳为轻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鞋体外壳,所述鞋体外壳设置有充气嘴。充气嘴的设置便于对鞋体外壳充/放气,当不使用该水上装置时,通过充气嘴进行放气,以便于收纳。轻质弹性材料制作的鞋体外壳,充气后可使得鞋体外壳内的空腔体积更大,可产生更大的浮力。 较优的,所述脚槽的槽口设有脚帮延长部。这样设置能够防止水浸入所述槽口,保持所述行走装置的舒适性。 较优的,所述鞋体外壳的底部,沿着行走的方向设置有滑水板,滑水板的设置可防止所述水上行走装置在水上行走时向两边滑动,使两脚分的过开,让使用者失去重心。 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效果: 本技术提供的水上行走装置,通过在鞋体外壳的内侧设置棘轮机构,使用转动轴把设置在鞋体外壳外侧的叶轮与棘轮机构连接起来,当脚向下踩压脚踏板时使得连接杆下移,带动棘轮机构转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当脚向上抬起时弹簧使得连接杆上移,带动棘轮机构回转至原位,进而使得连接杆能够重复下压,重复带动叶轮转动,持续为行走提供动力。从而减轻了对行走装置施加上抬和前伸的动作时脚的用力,使水上行走轻松方便。此夕卜,行走速度由使用者下压的速度确定,方便使用者在行走时加/减速度和改变方向,可以有效减少在水上碰撞等事故的发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上行走装置的第一种结构; 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上行走装置的第二种结构; 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杆与外臂的连接方式; 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弹簧的第二种安装方式; 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棘轮机构的结构; 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叶轮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阅图1、图3-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上行走装置包括鞋体外壳101,脚槽103,设置于鞋体外壳101内的空腔115,脚踏板105,连接杆106,转动轴,棘轮机构107和与棘轮机构107连接的外臂109 ;所述脚槽103设置于所述空腔115内,所述脚槽103的槽口开在所述鞋体外壳101的顶部;所述脚踏板105设置于所述脚槽103的下方,所述连接杆10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踏板105的底部,所述连接杆106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臂109通过铰链112连接。所述棘轮机构107设置有轴孔,所述转动轴通过轴孔与所述棘轮机构107连接。所述鞋体外壳10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鞋体外壳101的外部,转动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出所述鞋体外壳101的外部。在实际应用中,转动轴截面可为多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截面为正方形。为保持密封性能和转动的方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为圆柱形孔,因此,相应的,转动轴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处设置成圆柱形,其他地方设置成正方形。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叶轮113。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棘轮机构107安装在所述鞋体空腔115中部,以利于该行走装置受使用者重力影响向水中下沉时,叶轮113不会被水完全淹没。当叶轮113向前转动时,能给该行走装置产生向前的推力,有利于减少使用者上抬、前伸水上行走装置时的用力,减轻了使用者水上行走时所消耗的体力,使使用者在水上行走更加轻松方便。 在实际操作中,连接杆106与外臂109的活动连接方式有多种,除前述铰链连接(如图3所示)外,还可以是螺钉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铰链112套设于弹簧108内,弹簧10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连接杆106的内侧、弹簧第二端设置在外臂109的内侧。当连接杆106下移时,连接杆106与外臂109折叠,弹簧108压缩,当脚施加的压力撤离后,弹簧108反弹,使连接杆106上升回原位,进而带动棘轮机构1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上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鞋体外壳、脚踏板、连接杆、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脚踏板下方的棘轮机构以及带动所述棘轮机构回转的弹簧,所述鞋体外壳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脚槽;所述脚踏板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脚槽的下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踏板的底部,所述棘轮机构连接有外臂,所述外臂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棘轮机构设置有轴孔,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棘轮机构通过所述轴孔连接;所述鞋体外壳还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伸出鞋体外壳外部,且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叶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斌华
申请(专利权)人:曾斌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