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777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连接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所述密封板(12)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的形状、大小也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对模具设备的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连接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所述密封板(12)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的形状、大小也相同。本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对模具设备的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专利说明】板式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最高效的热交换装置,每块换热板片的相邻侧一般是不同工质的流道,用于将制冷工质工作时热量或冷量交换出来。如DE4422178和W0/94/14021/均是板式换热器的典型结构。不同的工况条件、不同的换热介质参数需要不同的换热板板型与之匹配,因此开发不同长宽比、不同单片面积的板型、不同的波纹的换热器型号,使企业的投入非常之大。而如图3所示的现有板式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包括:前端板15、换热板片13’、后端板16,上述三者都需要通过成套模具成型来生产,而前端板、换热板片、后端板的生产各需要下料模、切角模、成型模、冲孔模共计12套模具,而模具是比较昂贵的设备,特别是成型模具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目前的换热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为此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连接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所述前端板11上还设有第一换热流体进口 1、出口 2,第二换热流体进口 3、出口 4,所述第一换热流体进口 1、出口 2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一换热流道17联通,第二换热流体进口 3、出口 4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二换热流道18联通;所述密封板12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的形状、大小也相同。 本技术板式热交换器,所述密封板12为外缘翻边的平板结构;所述前端板11和后端板14为平板结构;所述换热板片的表面压制有凸脊与凹谷的鱼骨状波纹,且外缘翻边。 本技术板式热交换器,所述密封板12与换热板片13的材质相同,且厚度在 0.3mm?0.4mm之间;所述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为厚度在Imm?3mm之间的不锈钢板。 本技术板式热交换器,所述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钎焊连接密封。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中通过使用密封板,且密封板的材料、厚度及其外缘尺寸都与换热板片的材料、厚度及外缘尺寸相同,如此就可以使密封板的成型能够部分地使用换热板片的成型模具,即只要更换换热板片成型模具的上下模芯,利用板片成型模具的模框、模架就能将密封板制造出来了。同时,密封板的切角、冲孔模具都可使用换热板片的切角、冲孔模具,减少了模具的投入,特别是单片面积很大的换热器型号,能大大的减少模具的投入。 同时,通过使用外形尺寸完全相同的平板结构的前、后端板,省去了端板的成型模具,仅开设切角模、冲孔模就可以将前后端板制造出来,由原来常规生产换热板片、前端板、后端板的12套模具减少为6套模具,如此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对模具设备的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钎焊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所述前端板11上还设有第一换热流体进口 1、出口 2,第二换热流体进口 3、出口 4,所述第一换热流体进口 1、出口 2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一换热流道17联通,第二换热流体进口 3、出口 4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二换热流道18联通。其中,所述的密封板12为外缘翻边的平板结构,且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另外,密封板12与换热板片13的材质也相同,且厚度在0.3mm?0.4mm之间。上述设计可以使密封板的成型能够部分地使用换热板片的成型模具,即只要更换换热板片成型模具的上下模芯,利用板片成型模具的模框、模架就能将密封板制造出来了。同时,密封板的切角、冲孔模具都可使用换热板片的切角、冲孔模具,减少了模具的投入,特别是单片面积很大的换热器型号,能大大的减少模具的投入。 同时,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的形状、大小也相同,为厚度在Imm?3mm之间的不锈钢板。这样就省去了端板的成型模具,仅开设切角模、冲孔模就可以将前后端板制造出来。 本技术由原来常规生产换热板片、前端板、后端板的12套模具减少为6套模具,如此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对模具设备的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 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口 ο【权利要求】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其特征是: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连接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所述前端板(11)上还设有第一换热流体进口(I)、出口(2),第二换热流体进口(3)、出口(4),所述第一换热流体进口(I)、出口(2)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一换热流道(17)联通,第二换热流体进口(3)、出口(4)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二换热流道(18)联通;所述密封板(12)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是:所述密封板(12)为外缘翻边的平板结构;所述前端板(11)和后端板(14)为平板结构,前端板(11)与后端板(14)的形状、大小也相同;所述换热板片(13)的表面压制有凸脊与凹谷的鱼骨状波纹,且外缘翻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换热板片(13)叠加组成的换热板片组,其特征是:所述换热板片组的顶端设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上盖有前端板(11),换热板片组的底部设有后端板(14),连接好的前端板(11)、密封板(12)、换热板片组和后端板(1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且第一换热流道(17)和第二换热流道(18)间隔设置; 所述前端板(11)上还设有第一换热流体进口(1)、出口(2),第二换热流体进口(3)、出口(4),所述第一换热流体进口(1)、出口(2)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一换热流道(17)联通,第二换热流体进口(3)、出口(4)穿过密封板(12)之后与第二换热流道(18)联通; 所述密封板(12)外缘的形状、大小均与换热板片(13)的外缘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