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各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楼层位于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第一公共平台和各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楼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左右、上下交错的平台,可在扩展公共交流空间的同时,兼顾公共平台对其附近户室采光的影响。(*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各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楼层位于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楼层的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第一公共平台和各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楼层上。本技术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左右、上下交错的平台,可在扩展公共交流空间的同时,兼顾公共平台对其附近户室采光的影响。【专利说明】一种高层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邻里间传统交往空间逐渐被高层建筑压缩,人均占地面积日趋减少,邻里间的交流被高层建筑割裂。根据2002年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I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且该规定为最小满足要求。随着居住品质的提高,此规定已不能满足邻里交往的需求,因此扩大居住区交往空间对于住宅设计品质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但由于城市用地的限制,现有住宅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单位面积居住的户数日趋成长。因此现有的高层住宅中除了公共交通空间外几乎没有邻里间交往的空间和场所。大部分的居住区将此类交往空间设置在地面层,只是解决了居住区级的交往场所,但却忽视了楼层内邻里的交流,同时也使得老人及儿童游憩带来了诸多不便。 如果在建筑的每个楼层都设置一个公共平台,虽然可以解决缺乏邻里交往空间的问题,但是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区域利用率不高,以及部分户室采光较差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该高层建筑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邻里交流空间缺乏,但又可以避免影响建筑各户室的采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其中:各所述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所述楼层位于所述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所述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所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各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楼层上。 进一步的,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之间至少间隔有一层所述楼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公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第一所述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自所述高层建筑的第N+K层开始设置,往上每间隔Q层所述楼层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公共平台,所述N、K、Q为自然数,且K < Q0优选的,所述K、Q均为奇数,所述K= 。即K取值为Q除以2所得数值的整数部分。 进一步的,可选择N = 3, Q = 4, K = 2。从而使每个第一公共平台和每个第二公共平台均可覆盖其自身所在的楼层以及上、下两个楼一共三个楼层,同时使得第一公共平台和第二公共平台之间只间隔了一个楼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互不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高层建筑包括用于布置竖向交通设施的核心筒,在水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高层建筑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筒的外侧边界部分、所述核心筒的后侧边界以及所述第二公共平台靠近所述核心的外侧边界部分,三者成一直线。 进一步的,各所述楼层的所述若干户室围合形成“凹”字形、“V”字形、“U”字形、“ Y ”字形或倒“品”字形的后侧开口结构。 进一步的,各所述楼层包括M个户室,所述M个户室成轴对称布置于所述高层建筑楼层平面纵向轴线的两侧,M为大于或等于3的自然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高层建筑并没有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一个“完整的”大公共平台,而是在不同的楼层分别设置“半个”小公共平台,从而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左右、上下交错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公共交流空间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平台处对其附近户室采光的影响。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之一。 图2是第一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之二。 图3是第一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未设置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设有第一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第三实施例设有第二公共平台的楼层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 “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楼层平面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和用于布置竖向交通设施的核心筒90。 本技术高层建筑的核心筒90的横截面既可以采用标准的规则形状,例如矩形,也可以采用如图1至4所示非标准的不规则形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高层建筑的核心筒90包括电梯部分92和楼梯部分93,两者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各楼层的电梯厅91。其中,电梯部分92位于楼梯部分93的后方(图中所示为上方),电梯部分92的长度方向和楼梯部分93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楼层平面的纵向轴线Y-Y’,楼梯部分93以高层建筑楼层平面的纵向轴线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建筑,包括多个楼层,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楼层包括若干户室,这些户室围合形成后侧开口的结构;各所述楼层位于所述后侧开口中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用于直接或间接连通各所述户室的交通外廊;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一公共平台,所述第一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左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部分所述楼层设有第二公共平台,所述第二公共平台由该所述楼层的所述交通外廊的右侧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一公共平台和各所述第二公共平台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楼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铂,常发明,张蕾,杨宝光,彭辉,郁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