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保险杠及汽车,其中汽车保险杠包括:横梁,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位于第一腔室中的吸能件,吸能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连接横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个支撑梁;沿汽车前后方向,连接支撑梁与横梁的若干防撞板;两个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别与所述支撑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的吸能盒。沿汽车前后方向,第一腔室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侧壁、吸能件、防撞板和吸能盒建立起五级吸能机制,能有效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当冲击载荷通过纵梁传递给车身时,冲击能量经过本方案的五级吸能机制的汽车保险杠吸收后已经得到大幅降低,作用在车身的冲击能量较低,更好地抑制汽车车室变形,以更好地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保险杠及汽车,其中汽车保险杠包括:横梁,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位于第一腔室中的吸能件,吸能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连接横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个支撑梁;沿汽车前后方向,连接支撑梁与横梁的若干防撞板;两个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别与所述支撑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的吸能盒。沿汽车前后方向,第一腔室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侧壁、吸能件、防撞板和吸能盒建立起五级吸能机制,能有效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当冲击载荷通过纵梁传递给车身时,冲击能量经过本方案的五级吸能机制的汽车保险杠吸收后已经得到大幅降低,作用在车身的冲击能量较低,更好地抑制汽车车室变形,以更好地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专利说明】汽车保险杠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保险杠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主要由防撞横梁、位于防撞横梁两端的吸能盒以及加强板等构件构成,其中吸能盒与防撞横梁固定连接。汽车保险杠通常设置在汽车的前部或后部,沿车宽方向横跨车身,并通过两吸能盒分别与汽车沿车宽方向的两纵梁固定连接。 汽车保险杠的主要作用是碰撞时发生变形,以吸收能量。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汽车保险杠防撞横梁首先受到冲击而发生一定的变形,从而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同时将冲击载荷向左右两侧的吸能盒传递,以便分散冲击。吸能盒受冲击而发生压溃折叠变形,以便吸收一定预定值的碰撞能量,从而保证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抑制汽车车室的变形,保护乘员免受冲击。 但是,现有汽车保险杠仅具有防撞横梁和吸能盒两级吸能机制,吸能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汽车保险杠仅具有防撞横梁和吸能盒两级吸能机制,吸能效果有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保险杠,该汽车保险杠包括: 横梁,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 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中的吸能件,所述吸能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 连接所述横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个支撑梁; 沿汽车前后方向,连接所述支撑梁与横梁的若干防撞板; 两个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别与所述支撑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的吸能盒。 可选地,所述吸能件的数量为1,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或, 所述吸能件数量为若干,若干所述吸能件沿横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防撞板为防撞波纹板。 可选地,所述防撞波纹板的波纹沿汽车上下方向分布。 可选地,所述横梁包括: 第一横梁板和第二横梁板; 第一横梁板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具有沿汽车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与两侧壁连接的一底壁,所述空腔具有沿汽车前后方向露出所述底壁的开口,所述第二横梁板位于所述开口中,且与所述两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板与第二横梁板之间的空腔部分作为第一腔室; 所有支撑梁位于第二横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与第一腔室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支撑梁两端与第二横梁板连接; 沿汽车前后方向,所述防撞板与第二横梁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板背向第二横梁板突出,所述第二横梁板朝向第一横梁板突出。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横梁板沿汽车前后方向背向第一腔室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横梁板上设有若干加强梁。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横梁板上设有以下至少一种加强梁: 沿汽车上下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加强梁,所有第一加强梁沿第二横梁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沿所述第二横梁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加强梁,所有第二加强梁沿汽车上下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支撑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所述第二横梁板还包括: 沿汽车上下方向连接所有支撑梁的第三加强梁,所述第三加强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第三加强梁沿支撑梁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有防撞板和吸能盒均通过第三加强梁与支撑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通过至少两个第三加强梁与支撑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对应每个吸能盒位置设有至少一个防撞板,每个吸能盒位置的每个防撞板与吸能盒共用一个第三加强梁。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端之间的侧壁,由若干防撞波纹板沿环绕汽车前后方向的周向方向拼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的防撞波纹板的波纹,沿环绕汽车前后方向的周向方向分布。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沿车宽方向间隔分布的两纵梁,每个纵梁沿汽车前后方向延伸; 上述任一所述的汽车保险杠,所述汽车保险杠位于汽车沿前后方向的前部和/或后部; 两个吸能盒沿汽车前后方向未与横梁连接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在横梁的第一腔室中设有吸能件,吸能件能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沿汽车前后方向,第一腔室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侧壁、吸能件、防撞板和吸能盒建立起五级吸能机制,能有效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当冲击载荷通过纵梁传递给车身时,冲击能量经过本方案的五级吸能机制的汽车保险杠吸收后已经得到大幅降低,作用在车身的冲击能量较低,更好地抑制汽车车室变形,以更好地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包括: 横梁1,横梁I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10 ; 位于第一腔室10中的吸能件2,该吸能件2能够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连接横梁I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个支撑梁3 ; 沿汽车前后方向A,连接支撑梁3和横梁I的若干防撞板4,该若干防撞板4沿汽车车宽方向B间隔分布; 两个沿汽车前后方向A,分别与支撑梁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的吸能盒5,吸能盒5沿汽车前后方向A未与支撑梁3连接的一端用于连接车身的两纵梁。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时,该汽车保险杠安装在汽车前部和/或后部,横梁I沿汽车车宽方向B基本横跨车身,横梁I沿长度方的两端所在直线基本平行于车宽方向B。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中,沿汽车前后方向A,第一腔室10沿汽车前后方向A的两侧壁、吸能件2、防撞板4和吸能盒5建立起五级吸能机制,能有效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具体地,在横梁I遭受沿汽车前后方向A的撞击时,冲击载荷首先作用在第一腔室10远离吸能盒5的侧壁上,该侧壁变形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接着,冲击载荷传递至吸能件2,吸能件2能够吸收掉部分冲击能量,另外第一腔室10为第一腔室10远离吸能盒5的侧壁变形提供空间,可以对冲击载荷起到缓冲衰减作用,以降低部分冲击能量。紧接着,冲击载荷传递至第一腔室10靠近吸能盒5的侧壁上,该侧壁变形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该侧壁在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将冲击载荷传递至防撞板4,防撞板4受到强烈冲击会发生压溃折叠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防撞板4在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通过支撑梁3将冲击载荷向横梁I两端的吸能盒5传递,以便分散冲击。吸能盒5受挤压而发生压溃折叠变形,以便吸收部分冲击能量。最后通过吸能盒5和纵梁到达汽车车身的冲击能量得到大幅降低,更好地抑制汽车车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保险杠,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中的吸能件,所述吸能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连接所述横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个支撑梁;沿汽车前后方向,连接所述支撑梁与横梁的若干防撞板;两个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别与所述支撑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的两个吸能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苏,翁洋,吴涛,陈川,周健军,谢旭海,肖祺,张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