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银明专利>正文

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459 阅读:4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包括一外胎和一内胎,其特点是还有一置于该内、外胎之间的保护层,其上具一容置空间藉以容置内胎,装设后将内胎充气使内胎膨胀挤压保护层,以达到轮胎结构支撑荷重及行驶功能,同时该保护层具有吸震及保护内胎,避免骑乘时被尖锐物品穿刺而漏气,让保护层具有足够强度支撑轮胎继续行驶,又当内外胎损坏需更换时,该保护层仍可重复使用,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安全、便利及经济的优点。(*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是指一种在内胎及外胎间配置有一保护层,藉保护层能有效吸震及保护内胎,避免被尖锐物品穿刺,造成轮胎受损的轮胎结构。传统轮胎结构是由一内胎及一外胎组成,藉其内胎充气膨胀撑起外胎以连接轮圈凸缘而成,其中,该外胎的外侧面可为平滑面或凸块面,而该凸块的设计是为便于排水及增加厚度以防止尖锐物品穿刺,但由于外胎较薄且紧临内胎,在行驶中仍易被较尖物品,如钉、玻璃或较尖石片穿刺内外胎而使轮胎爆破或漏气而无法行驶,而且,若刺洞过大或补洞次数过多即需将整个内胎更换,即使凸块的设计亦无济于事;又,凸块设置在外侧胎面,在行驶中与路面摩擦甚大,经一定行驶期间后仍需更换,且该具凸块面的外胎无论制造及更换成本都比较高;虽然,目前市面流通的轮胎,仍然只注重外胎胎面的设计,但却未产生更大的效用。此外,生产厂家推出一种实心发泡胎,藉其不具内胎的特性,可避免轮胎被穿刺时所有的爆胎、漏气的危险性;但是,一般实心发泡胎的外侧胎面与地面摩擦甚大,且并非平均摩损,经一段行驶期间后即会变形而需将整个轮胎更换,不仅组装不易,更失其经济性。另外,更有高速胎的设计,直接以粘着力甚强的橡胶粘成的气密胶贴在轮胎内面而成为无内胎的轮胎,其被尖锐物品穿刺时可藉橡胶的强粘着力自动将洞孔堵塞以减少胎内空气外泄,使轮胎仍可支撑车辆行驶;但是,高速胎需配合特殊设计的外胎及轮圈凸缘,制作成本较高,且外胎经数次穿刺或刺孔过大亦需将整个轮胎更换,使更换成本亦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轮胎的缺陷,避免缺陷的存在,本技术利用一保护层装设在外胎及内胎之间,藉以保护内胎,避免被尖锐物品穿剌,造成轮胎受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该保护层可吸震,使地面传来的反射作用力不影响内胎胎压及车身结构,更提供舒适骑乘。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该保护层可长期重复使用,即使内外胎更换亦不需更换。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使用的内胎外径小于一般习知内胎外径,且在保护层的保护下,不仅制造成本低且寿命较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包括一外胎和一内胎,其特点是还有一配置在外胎和内胎之间的保护层,它们依设在轮圈凸缘上,并藉内胎充气膨胀,挤压该保护层而使外胎膨胀接合轮圈凸缘。在骑乘时使轮胎能对地面吸震及保护内胎,同时可避免被尖锐物品穿刺,造成轮胎受损。进一步,本技术中的外胎是一般市售的外胎;该保护层由软、硬性材料制成,其上形成一具有一容置内胎的容置空间;而且该保护层可为单一材料或具补强作用的两种软硬材料所制成,更具体的实施,该保护层可由发泡橡胶或热可塑性橡胶制成;在结构上,该保护层为一侧呈弧形,另一侧为平面的造形;并且该保护层是藉内胎充气压挤时,使保护层一侧为平面的表成上形成一微凹容置内胎的空间;又该内胎外径小于或等于容置空间内径;该保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轮圈凸缘至外胎内侧的距离;该保护层宽度大于轮圈凸缘的外侧距离。有关本技术的进步效果,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予以表述。本技术的附图简单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轮胎局部断层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位置断面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被钉子刺穿轮胎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轮胎撞击凸出路块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下面根据图1~图5给出本技术的较好实施例。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是由一外胎1、一保护层2及一内胎3组成。一外胎1、是为一般市售的外胎。一保护层2,是可为一软、硬材料(如发泡橡胶或热可塑性橡胶)所制成,是配置在上述的外胎1内部,其上具有一容置空间21,前述的容置空间21为中空状,作为减低重量及缓冲空间之用。内胎3,其内径较一般市售的内胎内径为小,且配置在上述保护层2的容置空间21中,且该内胎3外径是小于或等于容置空间21内径。藉上述将外胎1、保护层2及内胎3依序设在轮圈凸缘5上,藉内胎3的内胎气孔4充气以膨胀内胎3,使内胎3向外扩张置入保护层2的容置空间21内,及向外挤压保护层2以促使外胎1膨胀,使外胎1接合轮圈凸缘5,即完成一轮胎结构。且上述的保护层2可为单一材料或具补强作用的两种软、硬材料接合而成;该保护层2厚度是大于或等于轮圈凸缘5至外胎1内侧的距离,且其宽度是大于轮圈凸缘5的外侧距离。再请参阅图3所示,当轮胎在车辆行驶中被尖锐物品如钉子(玻璃或较尖石片)刺入时,只能穿刺外胎1及保护层2,而不伤及内胎3产生爆胎或漏气,且即使内胎3遭穿刺而漏气时,因该保护层2具有足够强度以支撑轮胎亦不影响车辆行驶;骑乘者事后处理时,只需将尖锐物品以工具取出即可;若刺洞过大需更换轮胎,则只需更换外胎1,该保护层2可重复使用。请参阅图4所示,行驶在较恶劣的路况时,尤其是凸出路块,轮胎将因地面所产生的反射作用力向内传导而凹陷,造成胎压降低及车身晃动,此时,利用保护层2的弹性吸震,使反射作用力不影响胎压及车身,使骑乘者在行驶中更为舒适。请参阅图5所示,它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保护层2可为一侧弧形,另一侧为平面的软、硬性材料,是藉内胎3充气挤压保护层2的平面而成一微凹可容置内胎3的空间。综上所述,本技术藉由一保护层2的装设在内胎3及外胎1之间,使该轮胎结构避免爆胎或漏气,而确保其实用性;使内胎3寿命增加且制造成本及更换成本均低,更显出其经济性;而藉其保护层2的弹性吸震以更稳定车身,除可保行驶安全外,更收舒适骑乘之效;从整体来说之,该轮胎结构除了具有一般轮胎的原有特性外,更具创新性。权利要求1.一种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包括一外胎(1)和一内胎(3),其特征在于还有一配置在该外胎(1)和内胎(3)之间的保护层(2),它们依设在轮圈凸缘(5)上,并藉内胎(3)充气膨胀,挤压该保护层(2)而使外胎(1)膨胀接合轮圈凸缘(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外胎(1)是一般市售的外胎。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由软、硬性材料制成,其上形成一具有一容置内胎(3)的容置空间(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内胎(3)外径小于或等于容置空间(21)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可为单一材料或具补强作用的两种软硬材料所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由发泡橡胶或热可塑性橡胶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为一侧呈弧形,另一侧为平面的造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是藉内胎(3)充气压挤时,使保护层(2)一侧为平面的表面上形成一微凹容置内胎(3)的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厚度是大于或等于轮圈凸缘(5)至外胎(1)内侧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2)宽度是大于轮圈凸缘(5)的外侧距离。专利摘要一种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包括一外胎和一内胎,其特点是还有一置于该内、外胎之间的保护层,其上具一容置空间藉以容置内胎,装设后将内胎充气使内胎膨胀挤压保护层,以达到轮胎结构支撑荷重及行驶功能,同时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防穿刺的轮胎结构,包括一外胎(1)和一内胎(3),其特征在于还有一配置在该外胎(1)和内胎(3)之间的保护层(2),它们依设在轮圈凸缘(5)上,并藉内胎(3)充气膨胀,挤压该保护层(2)而使外胎(1)膨胀接合轮圈凸缘(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银明
申请(专利权)人:杨银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