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剥线装置,包括可发出单束激光的激光发生器、能够将垂直射入的单束激光分束为垂直投射的第一激光束和分别向第一激光束两侧发散投射的第二激光束和第三激光束的分束光栅、位于分束光栅两侧的用于改变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出光路径的两个反射镜组,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分别经两侧的反射镜组反射后与第一激光束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第一激光束、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两两相交形成的夹角之和为360°,待剥皮的导线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导线剥离区且第一激光束、第二激光束与第三激光束投射在所述导线的外侧周部上,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只需通过一个激光发生器即可一次完成对导线的360°剥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剥线装置,包括可发出单束激光的激光发生器、能够将垂直射入的单束激光分束为垂直投射的第一激光束和分别向第一激光束两侧发散投射的第二激光束和第三激光束的分束光栅、位于分束光栅两侧的用于改变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出光路径的两个反射镜组,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分别经两侧的反射镜组反射后与第一激光束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第一激光束、第二激光束、第三激光束两两相交形成的夹角之和为360°,待剥皮的导线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导线剥离区且第一激光束、第二激光束与第三激光束投射在所述导线的外侧周部上,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只需通过一个激光发生器即可一次完成对导线的360°剥离。【专利说明】激光剥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激光剥线器技术,具体属于激光剥线
。
技术介绍
电线头部剥皮的工序,历来都是采用机械方式,如专用的剥线钳或刀子等实现的。在批量大的生产线上,则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剥线机。机械剥皮的共同点是剥皮的钳口直接与电线接触,对金属线芯会产生一定的挤压和切削力,因此极易损伤导线的金属线芯。 近几年激光剥线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激光剥线技术是剥线行业内的发展趋势,但在保证剥线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剥线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国内外仍没有较好的办法。如专利CN103326217 A公开了一种激光剥线器,参见图1所示,采用固定夹臂2的凹槽和导线夹臂4的凹槽来固定被剥导线,这种激光剥线器只能对导线的一面进行剥线,如需两面剥线的话,需重新安装导线,定位差、效率低。 又如现在大部分企业用的激光剥线器是双头激光剥线器,将需要切削的导线固定于传输机构上,以一定速度传送到激光器,上下激光器同时切削,一次装夹即可实现导线双面切削,大大提高了剥线效率。但是这种剥线机需要两个激光器,增加了剥线成本,且容易造成激光剥线时电线距聚焦镜片最远的两点产生激光作用不到的“死点”,从而造成剥线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成本低、无死角的激光剥线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剥线装置,用于对导线外皮进行剥离,所述激光剥线装置包括可发出单束激光的激光发生器、能够将垂直射入的单束激光分束为垂直投射的第一激光束和分别向所述第一激光束两侧发散投射的第二激光束和第三激光束的分束光栅,所述分束光栅位于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光路径上且供所述单束激光垂直投射,所述激光剥线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分束光栅两侧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激光束和所述第三激光束出光路径的两个反射镜组,所述第二激光束、所述第三激光束分别经两侧的所述反射镜组反射后与所述第一激光束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所述第一激光束、经反射后的所述第二激光束、经反射后的所述第三激光束两两相交形成的夹角之和为360°,待剥皮的导线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所述导线剥离区且所述第一激光束、所述第二激光束与所述第三激光束投射在所述导线的外侧周部上。 优选地,所述分束光栅为等宽度、等距离的狭缝光栅。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所述反射镜组均包括一全反射镜,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二激光束出光路径上的第一全反射镜和位于所述第三激光束出光路径上的第二全反射镜,经所述分束光栅分束形成的所述第二激光束、所述第三激光束分别与所述第一激光束形成角度为β的夹角,其中0〈β〈90°,则所述第一全反射镜的镜面与入射的所述第二激光束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全反射镜的镜面与入射的所述第三激光束之间的夹角均为(.>ο° + #。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激光束、经所述第一全反射镜反射后的所述第二激光束、经所述第二全反射镜反射后的所述第三激光束两两相交形成的夹角均为120°。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技术的激光剥线装置,通过设置激光发生器、分束光栅以及两个反射镜组就能对导线进行全方位的剥线,成本低,而且不会损伤导线的金属线芯,质量高,能够做到全方位的剥离,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死点”的技术缺陷。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1为专利CN103326217 A 一种激光剥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激光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开关;10、导线;11、导线剥离区;2、固定夹臂;3、聚光透镜;4、导线夹臂; 5、弹簧;6、壳体;7、分束光栅;81、第一全反射镜;82、第二全反射镜;91、第一激光束;92、第二激光束;93、第三激光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2所示,一种激光剥线装置,用于对导线10外皮进行剥离,该激光剥线装置包括可发出单束激光的激光发生器、位于激光发生器的出光路径上且供单束激光垂直投射的分束光栅7。激光发生器发出的单束激光垂直射入分束光栅7后被分成三束激光束,分别为垂直投射的出光路径不变的第一激光束91、分别向第一激光束91两侧发散投射的出光路径改变的第二激光束92和第三激光束93。 参见图2所示,该激光剥线装置还包括位于分束光栅7两侧的用于改变第二激光束92和第三激光束93出光路径的两个反射镜组,分别为位于第二激光束92出光路径上的第一全反射镜81、位于第三激光束93出光路径上的第二全反射镜82。 参见图2所示,激光发生器发出的单束激光垂直射入分束光栅7后被分成三束激光,分别为垂直投射的出光路径不变的第一激光束91、通过分束光栅7衍射后分别向第一激光束91两侧发散投射的第二激光束92、第三激光束93,第二激光束92通过第一全反射镜81反射后及第三激光束93通过第二全反射镜82反射后与第一激光束91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11,这三束激光两两形成的夹角之和为360°,待剥皮导线10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该导线剥离区11且第一激光束91、第二激光束92与第三激光束93投射在导线10的外侧周部上,从而完成对导线10外皮的剥离。 在本实施例中,该分束光栅7为等宽度、等距离的狭缝光栅。激光发生器发出的单束激光通过该狭缝光栅后,被分为三束激光,分为为第一激光束91、第二激光束92及第三激光束93,第二激光束92、第三激光束93分别与第一激光束91形成一角度β的夹角,其中0〈β〈90°。假设该狭缝光栅的透光部分宽度为b,不透光部分的宽度为b ',激光发生.Q 土人义器发出的单束激光的波长为λ,则有Sin# = ?其中Ji = Oa, 2……。而第一全反射镜 981的镜面与第二激光束92相交、第二全反射镜82的镜面与第三激光束93相交分别形成的锐角夹角为经过第一全反射镜81反射后的第二激光束92、经第二全反射镜82 L 9 反射后的第三激光束93与第一激光束91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11,并且这三条激光束两两形成的夹角为120°,待剥皮的导线10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导线剥离区11,打开激光器,即可对待剥皮的导线10进行360°全方位无死角的剥皮。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激光剥线装置,通过设置一激光发生器、一位于激光发生器出光路径上的分束光栅、位于分束光栅两侧的反射镜组,即可完成对导线外皮的360°剥离,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死点”的技术缺陷,实现导线全方位无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激光剥线装置,用于对导线外皮进行剥离,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剥线装置包括可发出单束激光的激光发生器、能够将垂直射入的单束激光分束为垂直投射的第一激光束和分别向所述第一激光束两侧发散投射的第二激光束和第三激光束的分束光栅,所述分束光栅位于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光路径上且供所述单束激光垂直投射,所述激光剥线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分束光栅两侧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激光束和所述第三激光束出光路径的两个反射镜组,所述第二激光束、所述第三激光束分别经两侧的所述反射镜组反射后与所述第一激光束相交汇形成一导线剥离区,所述第一激光束、经反射后的所述第二激光束、经反射后的所述第三激光束两两相交形成的夹角之和为360°,待剥皮的导线沿其长度方向穿设通过所述导线剥离区且所述第一激光束、所述第二激光束与所述第三激光束投射在所述导线的外侧周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娣,杜秋,孙立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