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金属主体,所述的金属主体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的底部与内模底部连接,内膜位于外模的前部;所述的外模的两侧设有第一压紧片,所述的内模包括导体固定部和连接部,导体固定部位于外模与连接部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设有第二压紧片;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上均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设有连接片;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的连接片上均设有第二挂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体结构设计,提高了整个连接端子的强度;扩大了连接端子与导体的接触面,大大加强了端子与线材配合,增强了抗弯曲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防止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连接器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金属主体,所述的金属主体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的底部与内模底部连接,内膜位于外模的前部;所述的外模的两侧设有第一压紧片,所述的内模包括导体固定部和连接部,导体固定部位于外模与连接部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设有第二压紧片;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上均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设有连接片;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的连接片上均设有第二挂钩。本技术采用一体结构设计,提高了整个连接端子的强度;扩大了连接端子与导体的接触面,大大加强了端子与线材配合,增强了抗弯曲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防止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连接器的品质和使用寿命。【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
本技术属于电路基板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电子行业中普遍采用的电路基板连接线通过基板端子铆压导体制成,但常规的基板端子只是针对铆压导体的导体及拉拔力进行管控,对压绝缘皮及露出长度未做明确要求,导致导体的抗弯折能力较弱。 目前常规的基板端子,对端子压着导体的内模与压着导体外皮的外模的距离一般都是0.8mm,在实际铆压导体时,导体外皮露出的长度最大只能做到0.5mm ;同时由于固定的导体的压紧部位比较短;导体焊接后,经过弯折后,基板端子与导体外皮很容易脱落,造成品质隐患,影响客户使用,如图1所示。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导体与连接端子之间牢固固定,且稳定向好,弯折过程中不易出现导体脱落,抗弯折能力强,安装在连接器内稳定的连接端子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导体不易脱落、抗弯折能力强的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一体结构的金属主体,所述的金属主体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的底部与内模底部连接,内膜位于外模的前部;所述的外模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压紧片,所述的内模包括导体固定部和连接部,导体固定部位于外模与连接部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压紧片;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上均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连接片;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的连接片上均设有第二挂钩。 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的外模与内膜之间的间距为1.3mm?1.9mm。 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的第一压紧片的宽度和第二压紧片的宽度均为1.1mm?1.3mm,连接片的宽度为0.5mm?0.7_。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模底部与其两侧的第一压紧片、导体固定部的底部与其两侧的第二压紧片、连接部的底部与其两侧的连接片之间均呈V字形。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挂钩位于第二压紧片后侧的中间位置,且向外弯曲呈直角。 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二挂钩位于连接片的后侧的中间位置,且向外弯曲呈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一体结构设计,提高了整个连接端子的强度,使得连接端子不容易发生断裂,降低了使用过程中变形甚至断裂的风险;增加第一压紧片和第二压紧片的宽度,扩大了连接端子与导体的接触面,增加压紧面,使其紧密结合,加长了外模与内膜之间的间距,使得经过铆压后的导体外皮露出的长度增加,大大加强了端子与线材配合,增强了抗弯曲能力,第一压紧片、第二压紧片以及连接片采用V字形设计,便于导体的铆压,提高生产效率;设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使连接端子能够牢固的固定在连接器内,防止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连接器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一体结构的金属主体1,其中金属主体长为5.8_。所述的金属主体I包括外模2和内模3,外模2的底部与内模3底部连接,内膜3位于外模2的前部;所述的外模2与内膜3之间的间距为1.3mm?1.9mm,使得导体的导芯的长度增加。所述的外模2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压紧片21,弯折后,外模底部2与其两侧的第一压紧片2之间呈V字形开口 ;第一压紧片21的宽度为1.1mm?1.3mm,含有外皮的导体通过第一压紧片固定在连接端子上。所述的内模3包括用于固定导体的导体固定部31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2,导体固定部31位于外模2与连接部32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31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压紧片311,弯折后,导体固定部31的底部与其两侧的第二压紧片311之间呈V字形开口 ;第二压紧片311的宽度均为1.1mm?1.3mm,去除外皮的导体的导芯通过第二压紧片铆压固定,然后焊锡作进一步固定。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311上均设有第一挂钩312。所述的第一挂钩312位于第二压紧片311后侧的中间位置,且第一挂钩的开口向外弯曲呈直角。所述的连接部32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连接片321,弯折后,连接部32的底部与其两侧的连接片321之间呈V字形开口 ;连接片的宽度为0.5mm?0.7mm。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的连接片321上均设有第二挂钩322。所述的第二挂钩322位于连接片321的后侧的中间位置,且第二挂钩的开口向外弯曲呈弧形。 其中金属主体长度为5.8mm为固定长度,外模2与内膜3之间的间距为1.3mm?1.9mm中的任一取值,第一压紧片21的宽度为1.1mm?1.3mm中的任一取值,第二压紧片311的宽度为1.1mm?1.3mm中的任一取值,连接片的宽度为0.5mm?0.7mm中的任一取值,剩余的长度为连接片与第二压紧片之间的间距。 使用时,将导体的前部剥去外皮,放入V字形开口,附有外皮的导体放入V字形的第一压紧片内,去除外皮的导体放入V字形的第二压紧片内,然后进行铆压,将导体铆压在连接端子内,再通过焊锡将导体固定。铆合后,连接片的两端向内弯折呈相对应的两个圆弧,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向两侧弯曲,并通过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将连接端子固定在连接器内。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一体结构的金属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主体(I)包括外模(2 )和内模(3 ),外模(2 )的底部与内模(3 )底部连接,内膜(3 )位于外模(2)的前部;所述的外模(2)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压紧片(21),所述的内模(3)包括导体固定部(31)和连接部(32),导体固定部(31)位于外模(2)与连接部(32)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31)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压紧片(311);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311)上均设有第一挂钩(312);所述的连接部(3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路基板连接端子,包括一体结构的金属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主体(1)包括外模(2)和内模(3),外模(2)的底部与内模(3)底部连接,内膜(3)位于外模(2)的前部;所述的外模(2)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压紧片(21),所述的内模(3)包括导体固定部(31)和连接部(32),导体固定部(31)位于外模(2)与连接部(32)之间;所述的导体固定部(31)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压紧片(311);所述的导体固定部的两侧的第二压紧片(311)上均设有第一挂钩(312);所述的连接部(32)的两侧设有向上弯折的连接片(321);所述的连接部的两侧的连接片(321)上均设有第二挂钩(3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天培,徐文赋,朱立湘,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