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与电源装置以及负载装置中的一方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另一方连接的第2连接端子;母线;蓄电部;充放电部;控制部;电流检测部,其检测从所述第1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的第1电流、从所述第2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的第2电流、从所述母线向所述充放电部流入的第3电流中的至少2个;以及连接方向判定部,其判定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哪一方与所述第1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部互斥地进行充电动作和放电动作,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连接方向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和所述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充放电部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充电动作和所述放电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与电源装置以及负载装置中的一方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另一方连接的第2连接端子;母线;蓄电部;充放电部;控制部;电流检测部,其检测从所述第1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的第1电流、从所述第2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的第2电流、从所述母线向所述充放电部流入的第3电流中的至少2个;以及连接方向判定部,其判定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哪一方与所述第1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部互斥地进行充电动作和放电动作,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连接方向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和所述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充放电部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充电动作和所述放电动作。【专利说明】蓄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存在下述装置,S卩,当在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的电力中产生剩余量时,用于将剩余量的电力积蓄,当在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的电力中产生不足量时,用于将其所积蓄的电力进行供给。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用于向运输车辆通过非接触方式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设备。具体地说,在非接触供电设备中,通过电磁感应从供电线向运输车辆的受电电路的耦合线圈供电。而且,记载了下述技术,即,在运输车辆中,当将由受电电路接受的电力通过平滑.整流电路进行整流.平滑化而向负载供给时,在负载的消耗电力比受电电路的供电能力小的情况下,将其剩余电力经由充电电路而向电容器充电,在负载的消耗电力超过受电电路的供电能力的情况下,从电容器经由升压转换器而向负载侧放电。由此,根据专利文献1,能够在非接触供电设备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将负载平均化而降低受电容量,从而实现受电线圈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 369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中,以下述情况为前提,即,相对于将受电?平滑?整流电路(电源装置)和负载(负载装置)连接的路径,充放电电路进行分支连接,因此,完全没有关于下述蓄电装置的记载,即,该蓄电装置以单元结构插入并连接在电源装置与负载装置之间。 另一方面,在蓄电装置以单元结构连接在电源装置与负载装置之间的情况下,根据各装置之间的设置位置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使各装置之间的配线距离变长,并且变复杂。即,在将电源装置、蓄电装置、负载装置分别作为独立的单元而构成、并在蓄电装置的两端设置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如果这些单元的设置位置的位置关系与蓄电装置设计时的预定位置关系相反,则可能将配线绕引而与蓄电装置中的各单元的设置位置相反一侧的连接端子连接,使得各单元之间的配线距离变长。如果配线距离变长,则直流母线的阻抗增大,发生母线电压的过冲现象等所不希望的现象。另外,在将各单元与相反一侧的连接端子连接的情况下,配线变复杂,可能增大误配线的可能性。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以单元结构连接在电源装置和负载装置之间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各装置之间的配线距离。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I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蓄电装置是连接在供给直流电力的电源装置与负载装置之间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I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一方连接;第2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另一方连接;母线,其连接所述第I连接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蓄电部,其被经由所述母线所供给的电力充电;充放电部,其连接在所述母线和所述蓄电部之间;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充放电部的动作;电流检测部,其检测第I电流、第2电流、第3电流中的至少2个,该第I电流从所述第I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该第2电流从所述第2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该第3电流从所述母线向所述充放电部流入;以及连接方向判定部,其判定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哪一方与所述第I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部互斥地进行充电动作和放电动作,该充电动作将从所述第I连接端子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经由所述母线所供给的电力向所述蓄电部进行充电,该放电动作将向所述蓄电部充电的电力经由所述母线向所述第I连接端子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进行放电,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连接方向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和所述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充放电部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充电动作和所述放电动作。 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根据电源装置以及负载装置的连接方向而切换动作,因此,无论将电源装置和负载装置与第I连接端子和第2连接端子中的哪一方连接,都能够正确地进行动作。因此,无论将电源装置和负载装置设置在蓄电装置的左右的哪一侧,都能够通过较短距离的配线连接各装置。即,能够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在该蓄电装置以单元结构连接在电源装置和负载装置之间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各装置之间的配线距离。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电源装置的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负载装置的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连接方向的判定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预充电时的电流的流向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预充电时的电流的流向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充放电电路的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其他装置向蓄电装置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其他装置向蓄电装置的连接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I 在说明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之前,利用图10说明基本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图10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I的结构的图。 蓄电装置I连接在电源装置2与负载装置3之间。S卩,电源装置2、蓄电装置I以及负载装置3作为彼此独立的单元构成,以该顺序串行连接。即,在具有电源装置2、蓄电装置I以及负载装置3的系统4中,蓄电装置I以单元结构插入并连接在电源装置2与负载装置3之间。 电源装置2向蓄电装置I供给直流电力。电源装置2例如具有3相交流电源31 (参照图2)以及AC-DC转换器,AC-DC转换器例如,如图2所示,具有由二极管电桥形成的整流电路32、以及平滑电容器33。电源装置2通过3相交流电源31产生交流电力,使用AC-DC转换器将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将变换得到的直流电力向蓄电装置I供给。 负载装置3经由蓄电装置I接受直流电力,成为对应直流电力的负载。负载装置3是被从电源装置2经由蓄电装置I供给的直流电力驱动的装置。负载装置3例如,如图3所示,具有(例如3相交流的)电动机34、和驱动电动机34的逆变器电路35,从蓄电装置I接受直流电力,然后使用逆变器电路35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通过将变换得到的交流电力向电动机34供给,从而驱动电动机34。 蓄电装置I将从电源装置2供给的直流电力向负载装置3供给。此时,当在向负载装置3供给的直流电力中产生剩余量时,蓄电装置I积蓄剩余量的电力。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其连接在供给直流电力的电源装置和负载装置之间,该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一方连接;第2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另一方连接;母线,其连接所述第1连接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蓄电部,其被经由所述母线所供给的电力充电;充放电部,其连接在所述母线和所述蓄电部之间;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充放电部的动作;电流检测部,其检测第1电流、第2电流、第3电流中的至少2个,该第1电流从所述第1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该第2电流从所述第2连接端子向所述母线流入,该第3电流从所述母线向所述充放电部流入;以及连接方向判定部,其判定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负载装置中的哪一方与所述第1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充放电部互斥地进行充电动作和放电动作,该充电动作将从所述第1连接端子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经由所述母线所供给的电力向所述蓄电部进行充电,该放电动作将向所述蓄电部充电的电力经由所述母线向所述第1连接端子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进行放电,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连接方向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和所述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充放电部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充电动作和所述放电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膳健裕,神田善则,尾木英优,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