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
技术介绍
无线能量获取技术的关键电路模块包括传感器,接口电路和功率负载电路。而接口电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AC/DC整流电路。传感器捕获的能量以交流信号的形式输出,无法为功率负载供电,各种不同结构的AC/DC整流电路被用来把交流信号转换为稳定的直流输出。因为AC/DC的效率对整个无线能量获取电路至关重要,所以如何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功率转换效率一直是大家研究的方向,同时为了尽可能多地捕获到环境中的能量,如何降低最小的输入电压,提高输入电压的范围也一直是大家研究的方向。现有技术方案一:带有栅叉耦合连接方式的桥式整流结构。利用改进的全桥结构进行AC/DC整流。如图1所示是通用的全桥结构整流电路。M51和M52采用栅叉耦合的连接方式,COMP501和COMP502为比较器,其输出分别控制M53和M54管的栅压,以此实现有源二极管结构。在输入信号Vin的负半周,M51打开,COMP502输出高电平控制M54打开,形成回路给电容C51充电;在输入信号Vin的正半周,M52打开,COMP501输出高电平控制M53打开,形成回路给电容C51充电,电容C51上面产生稳定的直流电压。这种结构的不足之处是无法实现倍压功能,比较器所需的电源电压高,所以能够正常工作的最低输入电压高,为了降低导通压降,两个栅叉耦合连接方式的MOS管M51和M52尺寸设计通常很大,消耗了大量面积,同时采用了两个比较器,产生了一定的功耗,降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极输入比较电路、衬底驱动比较电路和偏置电路;其中,所述偏置电路分别为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和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提供偏置电压;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衬底接地;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和衬底连接,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一交流电压的正极串联一采样电容(C1)后与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交流电压的负极接地;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一储能电容(C2)后接地,输出所述储能电容(C2)两端的整流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极输入比较电路、衬底驱动比较电路和偏置电路;其中,所述偏置电路分别为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和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提供偏置电压;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衬底接地;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和衬底连接,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一交流电压的正极串联一采样电容(C1)后与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反向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交流电压的负极接地;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一储能电容(C2)后接地,输出所述储能电容(C2)两端的整流电压;其中,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二PMOS管(M6)、第三PMOS管(M7)、第四PMOS管(M8)、第五PMOS管(M11)、第六PMOS管(M12)、第二NMOS管(M9)、第三NMOS管(M10)、第四NMOS管(M13)以及电阻(R1);其中,所述第二PMOS管(M6)的源极和衬底均与所述整流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M6)的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M7)的栅极以及所述第四PMOS管(M8)栅极连接,且所述第四PMOS管(M8)的栅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M8)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M7)的源极和衬底均与所述整流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M8)的源极和衬底均与所述整流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M8)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输出第一偏置电压(VBP);所述第四PMOS管(M8)的漏极与所述第三NMOS管(M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10)的源极和衬底接地,所述第三NMOS管(M10)的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M7)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M9)的漏极以及所述第六PMOS管(M12)的漏极连接形成第二节点(B),所述第二NMOS管(M9)的源极和衬底接地,所述第六PMOS管(M12)的源极、栅极和衬底均与所述整流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M9)的栅极与所述第四NMOS管(M13)的栅极、所述第四NMOS管(M13)的漏极、所述第二PMOS管(M6)的漏极以及所述第五PMOS管(M11)的漏极连接形成第一节点(A),所述第五PMOS管(M11)的源极、栅极和衬底均与所述整流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M13)的衬底接地,所述第四NMOS管(M13)的源极串联所述电阻(R1)后接地,所述第三NMOS管(M10)的栅极输出第二偏置电压(VB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输入比较电路包括:源极输入比较器和正反馈环路;其中,所述正反馈环路输入端与所述源极输入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减小所述源极输入比较器的上升下降延时,所述正反馈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M1)的栅极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驱动比较电路包括衬底驱动比较器和正反馈环路;其中,所述正反馈环路输入端与所述衬底驱动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减小所述衬底驱动比较器的上升下降延时,所述正反馈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M2)的栅极连接。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于压电能量获取的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馈环路包括: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第五反相器(INV5)、第六反相器(INV6)、与非门(NAND)、或非门(NOR)、第十四PMOS管(M28)以及第十二NMOS管(M29);其中,输入信号分别与所述与非门(NAND)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或非门(NOR)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与非门(NAND)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第一反相器(INV1)和第二反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帘曦,涂炜,沐俊超,朱樟明,杨银堂,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