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杠杆式上翻孔装置,包括驱动部、旋转支撑部、翻孔部以及复位限位部;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翻孔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两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旋转支撑部驱动所述翻孔部进行翻孔;所述复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下侧且靠近所述驱动部的设置端,所述复位限位部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旋转支撑部使所述翻孔部复位。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安装座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安装座通过所述驱动杆连接所述旋转支撑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支撑部将向垂直向下的运动,转换为垂直向上的运动,简化结构,易于操作,占用空间小,从而适用于板件比较小,受空间限制大的上翻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杠杆式上翻孔装置,包括驱动部、旋转支撑部、翻孔部以及复位限位部;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翻孔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两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旋转支撑部驱动所述翻孔部进行翻孔;所述复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下侧且靠近所述驱动部的设置端,所述复位限位部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旋转支撑部使所述翻孔部复位。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安装座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安装座通过所述驱动杆连接所述旋转支撑部。本技术通过旋转支撑部将向垂直向下的运动,转换为垂直向上的运动,简化结构,易于操作,占用空间小,从而适用于板件比较小,受空间限制大的上翻孔。【专利说明】杠杆式上翻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上翻边,具体地,涉及一种杠杆式上翻孔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上翻边装置,如图1所示,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滑动的斜楔改变运动的方向。对比可知传统的上翻边机构比较笨重,占用空间大,且装配调试比较复杂。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申请号为201320132974.6,名称为带斜楔机构的双侧同时翻孔机构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斜楔机构的双侧同时翻孔机构,提高零件两侧翻孔的同轴度。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带斜楔机构的双侧同时翻孔机构包括上模、下模、第一凹模斜楔、第二凹模斜楔、第一凸模斜楔以及第二凸模斜楔,上模、第一凹模斜楔、第二凹模斜楔、第一凸模斜楔以及第二凸模斜楔之间的配合关系为:上模下行推动安装在下模上的第一、第二凹模斜楔同时相对移动,达到一定行程后,第一、第二凹模斜楔的凹模闭合并停止运动,上模继续下行,推动第一、第二凸模斜楔相对移动,达到一定行程后第一、第二凸模斜楔的凸模在闭合的凹模的两侧与凹模配合,以完成两侧同时翻孔动作。此技术结构复杂,同时装配调试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杠杆式上翻孔装置。解决了工艺内容比较多,板件比较小,受空间限制比较大的上翻边问题。 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杠杆式上翻孔装置,包括驱动部、旋转支撑部、翻孔部以及复位限位部; 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翻孔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上侧的两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旋转支撑部驱动所述翻孔部进行翻孔;所述复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下侧且靠近所述驱动部的设置端,所述复位限位部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旋转支撑部使所述翻孔部复位。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安装座I和驱动杆2 ;所述驱动杆安装座I通过所述驱动杆2连接所述旋转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旋转支撑部包括第一转轴固定座6、第二转轴固定座、导套固定座7、第一导套10、转轴8、杠杆3以及止转卡板9 ; 其中,第一导套10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座7中,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座6和第二转轴固定座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座7的两侧,所述转轴8依次穿过第一转轴固定座6、第一导套10和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座; 所述导套固定座7设置在所述杠杆3下侧;所述转轴8的两端设置有用于止转所述转轴8的止转卡板9 ; 所述驱动杆安装座I通过所述驱动杆2连接所述杠杆3。 优选地,所述翻孔部包括翻孔冲头18、冲头固定座16、第二导套13、导柱15、冲头导向套19、导套固定块14以及导柱止转法兰20 ; 其中,所述翻孔冲头18过盈配合设置在所述冲头固定座16上,所述翻孔冲头18穿过所述冲头导向套19 ;所述冲头固定座16设置在所述导柱15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套13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块14中,所述导柱1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套13连接所述杠杆3 ;所述导柱止转法兰20设置在所述导柱15的外侧,用于控制所述导柱15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复位限位部包括第一减震部4和限位块5 ; 所述第一减震部4设置在所述限位块5中,所述限位块5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4连接所述杠杆3。 优选地,所述复位限位部还包括复位弹簧17和第二减震部11 ; 其中,所述复位弹簧17套在所述翻孔冲头18的外侧;所述第二减震部11设置在所述杠杆3的下侧且靠近所述翻孔部的设置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部4和所述第二减震部11均采用聚氨酯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通过旋转支撑部将向垂直向下的运动,转换为垂直向上的运动,简化结构,易于操作,占用空间小,从而适用于板件比较小,受空间限制大的上翻孔。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传统的上翻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中翻孔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 I为驱动杆安装座; 2为驱动杆; 3为杠杆; 4为第一减震部; 5为限位块; 6为转轴固定座; 7为导套固定座; 8为转轴; 9为止转卡板; 10为第一导套; 11为第二减震部; 12为导套卡板; 13为第二导套; 14为导套固定块; 15为导柱; 16为冲头固定座; 17为复位弹簧; 18为翻孔冲头; 19为冲头导向套; 20为导柱止转法兰; 21为导柱; 22为冲头固定座; 23为翻边冲头; 24为导套; 25为凸模; 26为防护罩; 27为下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杠杆式上翻孔装置,包括驱动部、旋转支撑部、翻孔部以及复位限位部; 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翻孔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上侧的两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旋转支撑部驱动所述翻孔部进行翻孔;所述复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下侧且靠近所述驱动部的设置端,所述复位限位部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旋转支撑部使所述翻孔部复位。 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安装座I和驱动杆2 ;所述驱动杆安装座I通过所述驱动杆2连接所述旋转支撑部。所述旋转支撑部包括第一转轴固定座6、第二转轴固定座、导套固定座7、第一导套10、转轴8、杠杆3以及止转卡板9 ;其中,导套10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座7中,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座6和第二转轴固定座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座7的两侧,所述转轴8依次穿过第一转轴固定座6、第一导套10和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座;所述导套固定座7设置在所述杠杆3下侧;所述转轴8的两端设置有用于止转所述转轴8的止转卡板9 ;所述驱动杆安装座I通过所述驱动杆2连接所述杠杆3。 所述翻孔部包括翻孔冲头18、冲头固定座16、第二导套13、导柱15、冲头导向套19、导套固定块14以及导柱止转法兰20 ;其中,所述翻孔冲头18过盈配合设置在所述冲头固定座16上,所述翻孔冲头18芽过所述冲头导向套19 ;所述冲头固定座16设直在所述导柱15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套13设置在所述导套固定块14中,所述导柱1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套13连接所述杠杆3 ;所述导柱止转法兰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杠杆式上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旋转支撑部、翻孔部以及复位限位部;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翻孔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上侧的两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旋转支撑部驱动所述翻孔部进行翻孔;所述复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撑部的下侧且靠近所述驱动部的设置端,所述复位限位部用于通过驱动所述旋转支撑部使所述翻孔部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秀福,王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屹丰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屹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烟台只楚屹丰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